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宋王朝爲何重文輕武?其中隱藏一歷史懸案

宋王朝爲何重文輕武?其中隱藏一歷史懸案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趙光義在繼位之初,坊間就有斧聲燭影的說法廣爲流傳。種種謠言不脛而走,說者眉飛色舞、指手劃足,似乎親眼目睹了整個事件的發生;而聽者屏聲斂息、瞠目結舌之餘頻頻點頭作恍然狀。

雖然趙光義想方設法轉移公衆視線,正確引導輿論,終究不能使流言完全平復。針對這種情形,趙光義祭出了統治者百試不爽的必殺技——科舉!

必須對廣大士大夫階層廣施恩澤,方能收攏人心,以爲已用。熟讀史書的趙光義深知科舉取士是一條強有力且收效奇快的措施。

宋王朝爲何重文輕武?其中隱藏一歷史懸案

網絡配圖

趙匡胤在位時朝,對科舉制度進行了改革。不過平均每年考中進士科的只有聊聊數人而已,只及盛唐時的一半左右,甚至比五代時期也要少上許多。這固然是與他嚴格選士有關,但也和五代尚武之風有莫大幹系。趙宋雖然草創,江山粗定,但是人們還沒有從五代習弊中走出來,人們既不注重學問之事,士大夫也並不熱衷於入世爲官,這也是趙匡胤一朝難以網羅到合格人才的一個重要原因。

趙光義拿定主意,立即着手改革科舉制度,擴大招生名額。他第一次開科取士,單是進士科及第者就一下增加到了的109人。太平興國二年的這一科,進士及第的人更是達到了驚人的500。爲了籠絡士大夫,迅速培植親黨,以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趙光義不惜數十倍於前的擴大科舉取士名額,不次拔擢進士出身的人進入中央政府。

即位之初,他都琢磨着做一些從前兄長從未曾做過的大事。其中修建國家圖書館一事,也可以視爲他的善政之一。

趙匡胤是年長之後,方知讀書的重要性。與兄長不同的是,趙光義自幼就喜歡讀書。父兄知道他有這個愛好,也在軍旅之餘,幫他搜求古籍。趙宋代周之後,沿襲唐人制度,設立了昭文館、集賢院和史館,稱爲三館。趙匡胤建隆初年的三館藏書,只有可憐的1300餘卷。有感於此,趙宋的統一戰爭過程中,每降服一處割據勢力,同時也會把他們的藏書運回汴梁,充實三館館藏。後蜀、南唐等地雖一樣經歷了唐末、五代的戰亂動盪,但與中原地區不同,相較而言,受到的破壞性不是特別大,文化圖書等物得以保存。到趙光義即位時候,經過趙匡胤十餘年的努力,館藏圖書已經達到了八萬餘卷,皇家藏書已經漸具規模。

宋王朝爲何重文輕武?其中隱藏一歷史懸案 第2張

網絡配圖

與此不相匹配的是——三館之地,是五代後梁朱溫修建的。只有幾十間小屋。狹隘低矮。經歷了數十年的風風雨雨,房子已經是破敗不堪。

注重文化事業的繁榮與發展,當然不能只是說說而已的。趙光義即位後的第二年,就前往三館視察工作。當他看到房屋陳舊不堪,設施太差,採光不好,佔地狹小、環境也不好之後,心情異常沉重,語重心長地提出了自己對此事的建議:再窮也不能窮教育,堂堂大宋的國立圖書館,怎麼能是這樣一種情形呢?這簡直是對文明的褻瀆,對文化的犯罪!長此以往,如何向後代兒孫有個交待?文化的傳承是百年大計,不可等閒視之……

有了最高指示,有關部門也全力以赴開展工作。趙光義親自手繪了施工草圖,命有司於城中另擇新址,另外興建新館。並且派出左右內侍前去監工,自己也在政務繁忙之餘,數次前去現場指導工作。

由於措施得力、資金及時到位,工程在太平興國三年二月竣工。新館修建的富麗堂皇、高大巍峨,甚至有些方面超過了毗鄰的皇宮大內。院內流水潺潺、遍植花草,環境宜人。

宋王朝爲何重文輕武?其中隱藏一歷史懸案 第3張

網絡配圖

這一天,惠風和暢,天朗氣清,彩旗飄揚,鑼鼓喧天。在隆重熱烈的氣氛中,趙光義官家親自主持了新館的剪彩儀式,對相關部門的工作成績表示嘉許與肯定。當左右奉上紙筆請官家墨寶的時候,趙光義欣然命筆,寫下了龍飛鳳舞的”崇文院”三個大字。等他收筆,隨行的官員和與會羣衆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從這三個字當中,就可以看的出趙光義的施政綱領。“崇文”切中正旨,向世人昭示着一個有別於趙匡胤時期的偉大時代的來臨。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