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士兵打仗時爲何要排兵佈陣 如果不做又會怎麼樣

古代士兵打仗時爲何要排兵佈陣 如果不做又會怎麼樣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打仗爲什麼士兵要先排好陣型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資治通鑑·晉紀十九》顯宗成皇帝下永和三年(公元三四七年)記載了這麼一件戰役。後趙石虎派遣涼州刺史麻秋率兵8萬進攻前涼。

《資治通鑑·晉紀十九》秋帥衆八萬,圍塹數重,雲梯地突,百道皆進。

不久石虎又派中書監石寧率領2萬多人爲麻秋的後援,石虎的目的便是讓麻秋滅掉前涼。這時候,前涼王張重華讓謝艾率步騎混合軍3萬人,前去迎戰麻秋。

《資治通鑑·晉紀十九》重華以謝艾爲使持節、軍師將軍,帥步騎三萬進軍臨河。

謝艾知道後趙實力強大,不可力敵,只能智取。他以自己爲“疑兵”,在戰場上吸引住麻秋。謝艾將胡牀搬出,自己坐在胡牀上指揮諸將,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

古代士兵打仗時爲何要排兵佈陣 如果不做又會怎麼樣

麻秋看到謝艾這番“表演”,便以爲前涼有詐,不敢貿然前進。當然這時候麻秋不會幹等着,而是會派出哨探四處打探,看看前涼是否真的有伏兵。不過這些情報的收集是需要時間的。

在後趙“遲疑”的時候,謝艾早已派遣大將張瑁抄小路,攻擊麻秋後方去了。當張瑁開啓攻擊後,謝艾的主力則全軍出擊,前後夾擊下大敗後趙軍,麻秋一人騎馬逃走了。

別將張瑁自間道引兵截趙軍後,趙軍退,艾乘勢進擊,大破之,斬其將杜勳、汲魚,獲首虜一萬三千級,秋單馬奔大夏。——《資治通鑑·晉紀十九》

這裏有個疑問:爲何實力佔優的麻秋,在謝艾、張瑁前後夾攻下會敗的如此慘?

若要解釋這個問題的答案,就不得不提“軍陣”,因爲麻秋之敗,便涉及到“軍陣”對一支部隊勝負的影響。

古代士兵打仗時爲何要排兵佈陣 如果不做又會怎麼樣 第2張

先說說陣型對一支軍隊的重要性

戰爭靠的是團隊作戰,團戰便需要配合。古代戰場小則幾十上百人,多則上萬十幾萬人,如此龐大的數字,若沒有一套相應的方法,將帥如何指揮?

將帥指揮依靠的鼓聲和令旗,士兵根據不同的鼓聲和令旗,或前進或後退。但士兵怎麼前進、後退,卻是依靠“陣型”來實現的。前進有前進陣型,後退有後退陣型,不可胡亂進退。

只有軍隊保持着“陣型”,才能在接下來的戰爭中取得勝利。

古代有很多以“財物”爲誘餌引起敵人士兵哄搶,然後趁機出擊的戰役。這便是利用財物,將敵方的陣型破壞掉。敵人陣型一亂不管是1000人還是1萬人,失去統一指揮的士兵,在戰場上只會落敗。

晉懷帝永嘉元年,石虎帶兵保護輜。晉將紀瞻就是以“財物”爲誘餌,引起石虎的士兵的搶奪,將石虎擊敗。

石虎只能向石勒大軍逃去,紀瞻在後方緊追不停,到了石勒大軍前發現其“結陳待之”(“陳”通“陣”), 紀瞻便引郡退去。

石虎“陣型”散亂,紀瞻就敢攻擊,但當石勒已經結陣之後,紀瞻便知道失去了攻擊的最佳機會,只得退去。

勒引兵發葛陂,遣石虎帥騎二千向壽春,遇晉運船,虎將士爭取之,爲紀瞻所敗。瞻追奔百里,前及勒軍,勒結陳待之;瞻不敢擊,退還壽春。——《資治通鑑·晉紀十》

因“陣型”而敗的還有前秦苻堅與東晉謝玄的淝水之戰。

苻堅號稱秦軍百萬!百萬或許有些誇大,但幾十萬還是有的。但戰爭並不是人越多越好,因爲人越多變數便越多,將帥指揮起來就會吃力(主要是因爲通訊不便,會造成軍令執行的一定延遲,引起“失誤”)。

古代士兵打仗時爲何要排兵佈陣 如果不做又會怎麼樣 第3張

好比秦末的韓信,他最厲害的地方不是他的謀略,而是領兵的數量。俗話說:韓信將兵,多多益善。無論是五千人,一萬人,還是十萬人,韓信對軍隊總能如臂使指,取得一場場勝利,這是將帥個人的指揮能力。

說的有點遠,繼續說我們的淝水之戰。

當苻堅與謝玄對峙淝水的時候,雙方都是已經排好“陣型”,秦軍“列陣逼淝水”,晉軍則是“勒卒數萬,陣以待之”。若這時候若雙方開戰,便是以陣衝陣,苻堅軍隊“人數衆多”的優勢變會放大,對謝玄極爲不利。

這時候謝玄便對苻堅說:你往後退退吧,讓我過河去,然後咱們再開打。苻堅同意了,“麾師卻陣”。

苻堅這一退不要緊,打亂了己方陣型,謝玄便趁此機會發動猛攻。苻堅這時候再想讓士兵“結陣”反擊已經做不到了。因爲晉軍能做到“部陣齊整”,而秦軍卻做不到了。

古代戰爭對陣型的重視

“佈陣”的核心便是對士兵的“排列組合”,在古代把將帥對軍隊士兵的指揮稱爲“排陣”,在後期軍隊甚至有專門的“排陣使”這一專門的職位。

五代的樑漢璋便曾在後晉任 “馬軍都排陣使”,北宋李繼隆在澶淵之戰時“命爲駕前東西排陣使”。這一職位便解釋了將帥的主要職責——排陣。

排陣需要從軍隊的基本組成單位開始,先一卒、一伍,然後組成一列,一列又到一隊,一隊到全營,乃至全軍,只有全軍排陣完畢,才能進攻或防守敵人。

嶽武穆曾說:“陣而後戰,兵法之常。”岳飛的意思便是戰爭需要先排好陣再開打,這是兵法的常識。

《九歌·國殤》:“凌餘陣兮躐餘行,左驂殪兮右刃傷”(躐音同列,踐踏,驂音同參,戰車的馬,殪音同意,殺死的意思),描繪的便是敵人衝擊“我方”排好的陣,打亂“我方”陣型的事情。

關於“陣而後戰”還有春秋時期的鄢陵之戰。《左傳·成公十六年》記載了晉楚之間的這一場戰爭。

楚軍爲了取得對晉軍的優勢,趁着天還沒亮便“壓晉軍而陳”(陳都是陣的意思)。這是什麼意思?這就是說楚軍先一步排好陣列,把晉軍的營地給堵了。

晉軍若出營去排陣,楚國肯定會趁機攻擊,晉國在與楚國的對戰中便會處於下風。於是晉國的士燮便想讓晉軍撤退,以免以弱勢對抗楚軍。

古代士兵打仗時爲何要排兵佈陣 如果不做又會怎麼樣 第4張

士燮的兒子士匄卻出了個辦法,“將塞井夷竈而爲行也”。營地內所做飯的竈臺等等,所有的東西都移開,將營地空出來。晉軍先在營地內排好陣型,然後把營地的牆與門推倒,在列陣出去與楚軍大戰。

晉楚鄢陵之戰的結果是晉軍大勝楚軍。

從這一場戰爭可以看出,能不能排陣關係着己方打還是不打的問題。因爲對方排好陣,而自己卻沒有,那便意味自己處於劣勢。

孫子有云:勿擊堂堂之陣(《孫子兵法·軍爭》),就是說不要輕易去攻擊陣型嚴整、實力雄厚的陣列。

那麼如何看一支軍隊能否攻擊呢?

在《淮南子·齊俗訓》記載,凡“軍而不陣”、“陣而不整”、“在陣而囂”,就證明了這支軍隊“莫有鬥心”,若這時候攻擊是十分有利的。

《漢書·李陵傳》記載李陵與匈奴作戰,“引士出營外爲陣,前行持戟盾,後行持弓弩”。李陵用的便是不同武器配備組成的陣列。

正是由於李陵孰知“陣法”,才能憑藉5000人對戰匈奴3萬騎兵數日夜,並斬殺大量匈奴士兵,匈奴卻始終無法靠近李陵陣型一步。最後直到李陵軍弓矢用盡,才戰敗,不得以而投降匈奴。

陣型的變化趨勢——從苗條變得“肥胖”

在先秦時期,步兵的陣型排列應該是橫向窄,縱深長的陣型,若用人的身材形容便是苗條。這裏有兩個例證。

《國語·吳語》中,吳王夫差要與晉國爭霸主地位,便將己方的士族排好陣列以威懾晉軍。書中記載“陳士卒百人,以爲徹行百行”,100人一行一共100行。因爲士兵要拿武器,要行軍,因此前後士兵的間隔必然是大於左右間隔的。所以這時候吳軍陣型便是頭窄身子長的長方形陣型。

另一個例子便是秦始皇的兵馬俑。西安出土的秦軍兵馬俑坑,盡是正面窄縱深長的長方形隊列。

爲何先秦時期如此排陣呢?因爲當時步兵剛剛起步,戰車還沒有退出歷史舞臺。先秦戰場往往會出現以步兵對抗車兵的情形,所以步兵方陣必須縮小自己的“受力面積”,減小被戰車的攻擊概率。但然戰車仍需戰車來抵擋,士卒的血肉之軀是擋不住戰車的。

這個時候的步兵還沒有成爲軍隊的“主力”。但隨着戰爭的發展,步兵成爲主力兵種,步兵的陣型也從“窄型”向“扁平”發展。

比如上文提到的李陵的“二行陣”。因爲匈奴都是騎兵,騎兵速度快,很容易包抄漢軍的側翼與後方,若擴展軍隊前部的寬度,則會對匈奴產生更大的攻擊面積。

在《大唐衛公李靖兵法》中,步陣隊列是5個橫行、每行則有10人的50人隊伍,《紀效新書》中的“立隊法”則有4個橫行、每行5人的20人隊伍。之所以陣型向“扁平”方向發展,原因卻是多樣的。

一個是戰場的指揮。古代士兵的基礎指揮,比如伍長、隊長等,往往都是在第一行。若隊型縱深太長,傳達命令極其不易,甚至後方會聽錯命令。戰場上事關生死,稍一小失誤就可能導致己方的覆滅。

古代士兵打仗時爲何要排兵佈陣 如果不做又會怎麼樣 第5張

還有就是步兵若排陣太長,很可能出現前方士兵死光了,後方士兵還沒有接敵這樣的情景。扁平陣型,更有利士兵的“運用”。

陣型的變化都是領兵的將領,在無數的戰爭中摸索而來,其中的代價便是數不清士兵的死亡。

一場戰役中陣型的具體運用

公元328年,後趙石勒與前趙劉曜在洛陽展開大戰。《資治通鑑》記載“(劉曜)陳於洛西,衆十餘萬,南北十餘裏”。(古代一里爲400多米,這裏爲了便於計算便取1裏爲500米)

古代軍陣排列,一個士兵佔據的橫向長度約爲1米,也就是說南北十里的長度劉曜便需要佈陣5000名士兵,那麼縱深僅有20名士兵。劉曜的陣型已經完全處於“扁平”狀態了。若從高處往下看,難免不是一條南北方向的大橫線。

古代士兵打仗時爲何要排兵佈陣 如果不做又會怎麼樣 第6張

劉曜爲何這麼做?我們來慢慢解釋。

劉曜當時是在攻打被後趙佔領的金墉城(金墉城在洛陽西北角)。石勒卻親自率領大軍前來救援,劉曜爲了迎擊石勒只得“使攝金墉之圍,陳於洛西”,劉曜放棄攻打金庸,在洛陽城西方列陣,準備迎戰石勒。

我們先看看《資治通鑑》中如何記載這場戰爭:

中山公虎引步卒三萬自城北而西,攻趙中軍,石堪、石聰等各以精騎八千自城西而北,擊趙前鋒,大戰於西陽門。勒躬貫甲胃,出自閶闔門,夾擊之。

石虎的步卒來自金庸城,石虎從城中出來碰到的是劉曜的中軍,也就是劉曜的主力,那麼劉曜自然也在此。這個時候雙方交戰的方向在洛陽的西北。

劉曜需要擺開陣型,因此他便讓軍隊向南方鋪展,將軍隊陣型拉開。

劉曜的軍隊有數量上的優勢,若將陣型拉開縱深變淺,對石勒軍極爲不利。劉曜來開縱深有20人,若石虎的三萬人拉開僅有五、六人了。

古代士兵打仗時爲何要排兵佈陣 如果不做又會怎麼樣 第7張

石勒當然不能讓劉曜將陣型展開,只得讓石堪率領8000騎兵,從西陽門(洛陽西城的中門)出發,正好截住了劉曜的前鋒。劉曜一看遭遇石勒軍,便立即“揮陳就平”,這時候劉曜的大軍已經鋪開了半個洛陽城的長度,從最初的西北方向繼續向南方鋪展。

石勒雖然截住了劉曜,但形勢仍對其不利。因此石勒只能親自上陣,從閶闔門(洛陽城西城的一座城門,在西陽門北面)出擊,攻擊劉曜軍中路。劉曜軍被前後夾擊,再加上其飲酒過度,腦袋混亂,最後被石堪擒獲。

劉曜戰敗不是敗於戰術,他的向南鋪展陣型的做法是完全正確的。他之所以敗是其沒有正視對手(戰中還繼續喝酒),再加上石勒的果斷出擊,在劉曜的戰陣成型前便將其截住,否則哪怕石勒最終勝利,也得付出慘重的代價。

劉曜將陣型便得“扁平”目的便是爲了包圍石勒軍,因爲石勒軍人數少,劉曜完全能夠對其包圍。

古代士兵打仗時爲何要排兵佈陣 如果不做又會怎麼樣 第8張

當軍隊數量佔據優勢的時候,便可以讓中軍主力正面迎敵,兩翼向外展開對敵人實行包圍打擊,對敵人形成壓力,然後主力一舉殲滅敵人。

瞭解了“陣型”對軍隊的重要性,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麻秋被謝艾前後夾擊而失敗,最大的原因便是麻秋的陣型亂了,無法對軍隊形成有效指揮。好比人打架,結果發現手腳不聽使喚了,結果自然是自己被打得鼻青臉腫。

麻秋軍本來的着重點是正面,也就是謝艾方向,排的陣自然也是針對謝艾的。但張瑁突然從其後方冒出來的時候,麻秋後方是處於“不設防”的狀態。

麻秋爲了迎戰張瑁,自然得改變陣型。當麻秋陣型一變的時候,便是主力謝艾出擊的時機。若謝艾不進攻,麻秋很快就會收拾掉張瑁。

因爲張瑁的“奇兵”人數肯定不會太多,對麻秋的殺傷力太小。但謝艾的主力再來攻擊,麻秋就扛不住了,退路被斷,前方又有強敵,自己的陣型又亂了,戰敗就不足爲奇了。

古代士兵打仗時爲何要排兵佈陣 如果不做又會怎麼樣 第9張

奇兵不在於人數多少,而在於奇。試想下,雙方正在焦灼廝殺,己方的側翼突然出現一股“奇兵”,自己肯定得調集一部分士兵去防備這股奇兵,但這部分士兵先前負責的區域就出現了漏洞。敵人便會全力攻擊這個漏洞,勝敗便註定了。

因此古代行軍作戰,往往會在主力的側翼佈置一部分的力量,以防對方的“奇兵”突襲。

當然這裏的陣列指的是普遍戰場中的陣型。古代兵家排兵佈陣講究的是“因地行權”,針對不同的地形、環境、敵人佈置不同的戰陣。

還是那句話,沒有永恆不變的“戰陣”。將帥纔是勝負的關鍵,若只會用“死陣”,哪怕是諸葛武侯的“八陣圖”,也不會讓你取得勝利。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