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大清鐵帽子王的帽子究竟有多鐵?

大清鐵帽子王的帽子究竟有多鐵?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8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爲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饗太廟的殊榮。另外4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大清鐵帽子王的帽子究竟有多鐵?

鐵帽子王的“世襲罔替”

清代宗室爵位制度雖然仿照明朝,但也有自身的特點。首先,皇帝之子並不像明朝那樣必然封爲親王,而是可能封爲郡王、貝勒、鎮輔國公。其次,即使封爲親王,王位也往往並不世襲,後代繼承爵位時要遞降(這一點更像宋朝的制度)。比如說始封爵位爲親王,則其第二代繼承人只封爲郡王,第三代封為貝勒,第四代後(親王降至鎮國公,郡王降至輔國公,貝勒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便不再遞降,由其後代世襲該爵位。奉恩將軍以下沒有可降之品級,則稱爲“閒散宗室”。親王除了繼承人外的其餘諸子只封爲不入八分輔國公,而且授爵之前要考騎馬、射箭、國語(滿語)。成績優秀者授予其應有爵位,平者降一等封爵,劣者降兩等。郡王以下的宗室子弟也比照這一規則遞降授爵。

大清鐵帽子王的帽子究竟有多鐵? 第2張

清朝王爵分封的最高待遇是“世襲罔替”,其子孫世世代代繼承王爵,並不降等。如果王爺犯法,則只判其人,不削其爵,由旁支承襲。這種待遇被形象地稱爲“鐵帽子王”。需要說明的是,清朝有宗室爵位、蒙古爵位兩個系統。蒙古王爺不實行爵位降襲制度,個個都是“鐵帽子”,這與清朝世代優渥籠絡蒙古貴族的國策有關。

戴鐵帽子的人可以隨時更換,其實一點都不"鐵"

清朝從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到咸豐帝的兩個兒子(同治帝和憫郡王),共有皇子127位,冊封或追封爲親王、郡王的有59位,其中生前實封王爵的有46位(包括登基爲帝的雍親王、寶親王、嘉親王、智親王,即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在這些親王、郡王中,只有12位享有世襲罔替的待遇。其中以清初開國勳業而享受世襲罔替“功封”的鐵帽子王共有8位:

一、禮(意爲有禮的)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次子。崇德元年因伐女真各部、徵蒙古、攻明等歷次軍功,及擁立皇太極之功,被封爲“和碩兄禮親王”。後代世襲罔替,但封號先後改爲巽親王、康親王,到乾隆四十三年恢復禮親王的封號。禮親王前後共封襲13位,是清朝地位最尊崇的親王之一,朝會時立於宗室諸王之首。

二、鄭(意爲重)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的第六子,崇德元年因徵蒙古、攻朝鮮、攻明等軍功獲封,順治元年加封號爲“信義輔政叔王”。其後代封號改爲簡親王,乾隆四十三年複稱鄭親王,共封襲17位。咸豐帝死後,鄭親王端華爲顧命八大臣之一,慈禧與恭親王發動“祺祥(同治帝最初所定的年號)政變”後被賜自盡。

大清鐵帽子王的帽子究竟有多鐵? 第3張

三、睿(意爲智者)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崇德元年因徵蒙古、攻明等軍功獲封。順治元年攝政,順治八年因謀逆大罪而削去爵號、掘墓斬首、挫骨揚灰。多爾袞沒有兒子,以弟弟多鐸的兒子多爾博爲嗣子。其後代先後降封爲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乾隆四十三年恢復睿親王爵位,並賜予世襲罔替的待遇,共封襲7位。

大清鐵帽子王的帽子究竟有多鐵? 第4張

四、豫(意爲雄壯的)親王多鐸,努爾哈赤第十五子,崇德元年因徵蒙古、攻明等軍功獲封。因與多爾袞有牽連,後代降爲信郡王(享受世襲罔替待遇),被壓抑了一百多年,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才恢復豫親王封爵,共封襲13位。

大清鐵帽子王的帽子究竟有多鐵? 第5張

五、肅(意爲嚴肅的)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崇德元年因軍功獲封。此後被兩次革爵、兩次降封、三次復爵,順治八年仍追封爲親王,並且封其子爲顯親王,世襲罔替。乾隆四十三年封號恢復爲肅親王,共封襲10位。

六、承澤(意爲有造化的)親王碩塞,皇太極第五子,順治五年封爲親王,後降爲郡王。順治八年以參與征討李自成、滅南明、徵喀爾喀蒙古、鎮壓大同姜瓖之變等軍功而再封親王。其子博果鐸襲爵後封號改爲莊親王(後因無子,以康熙帝第十六子允祿爲嗣),共封襲11位。光緒末年莊親王載勳因支持義和團被賜自盡。

七、克勤郡王嶽託,禮親王代善長子,先被皇太極封爲成親王,隨後獲罪削爵,死後追封爲克勤郡王。其後代的封號先後改爲衍僖郡王、平郡王(平郡王福彭的母親是曹雪芹的姑母),乾隆時期封號改回克勤郡王,共封襲17位。

八、順承郡王勒克德渾,禮親王代善三子薩哈璘的次子,順治五年以軍功封爲郡王,世襲罔替,共封襲15位。

乾隆、同治、光緒三朝,又有4位親王因種種原因被賜予世襲罔替待遇,稱爲“特封”。這4位王爺分別爲:

大清鐵帽子王的帽子究竟有多鐵? 第6張

一、怡親王允祥,康熙帝第十三子,爲皇四子(雍正帝)即位前之親信,在雍正朝負責督理河工水利、辦理西北兩路軍機,立下了很大功勞。允祥爲人“謹慎忠誠”,因此死後受到雍正帝的優待,除了恢復原名胤祥、配享太廟外,還令其第四子弘曉“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並且特意叮囑“凡朕加與吾弟之恩典,後代子孫不可任意稍減”。另外雍正還加封允祥的第三子弘晈爲寧郡王,也享受世襲罔替待遇(後來在乾隆朝改爲遞降)。咸豐帝死前指定怡親王載垣爲八位顧命大臣之一,“祺祥政變”之後被慈禧勒令自盡,怡親王爵位由寧郡王弘晈的玄孫載敦承襲。

大清鐵帽子王的帽子究竟有多鐵? 第7張

二、恭親王奕訴,道光帝第六子,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奉命留京辦事,後與慈安、慈禧兩宮太后聯手發動“祺祥政變”,推翻顧命大臣肅順等人的勢力,在同治元年被兩宮太后授予“議政王”之銜,成爲軍機領班。太后還賜予其世襲罔替的待遇,被他固辭。同治三年兩宮太后再度令恭親王世襲罔替,並賜親王雙俸。後來奕訴因事遭到慈禧太后猜忌,“議政王”頭銜被削去,王爵被降爲郡王,世襲罔替待遇也一度被取消。

奕訴死後,王爵由其孫溥偉承襲。1936年溥偉在僞滿去世,3年後溥儀將其第七子毓嶦(毓君固,即溥儀《我的前半生》中所稱的“小固”)封爲“恭親王”,這也是清代王爵名號的最後一次封襲,此時距清朝滅亡只有20餘年了。所謂“冊封”也沒有按照清朝的典章賜其金冊,只是把毓嶦叫到僞皇宮的緝熙樓口頭冊封,讓其磕頭謝恩而已。此外還把溥偉死後上交給僞“宮內府”的三件寶物——一條皇帝大閱用的黃絛帶子、一張咸豐出逃熱河前命恭親王爲欽差全權大臣的硃筆上諭、一口道光帝賜給恭親王的白虹刀賜給了毓嶦,作爲封王爵的“信物”。

大清鐵帽子王的帽子究竟有多鐵? 第8張

三、醇親王奕譞,道光帝第七子,同治十三年(1874年)因次子載湉繼皇位而被授予世襲罔替待遇。但是奕譞因自己的兒子需在慈禧掌中過活,不得不一生謹小慎微,戰戰兢兢地服侍慈禧,買她的歡心。醇王府在晚清先後出了兩位皇帝,可謂絕無僅有。

大清鐵帽子王的帽子究竟有多鐵? 第9張

四、慶親王奕劻,輔國公綿性長子。初代慶親王是乾隆的第十七子永璘,原封惠郡王,後來改爲慶郡王。嘉慶二十五年病危時,被前來探視的嘉慶帝晉升爲慶親王,後世的慶親王稱其爲“祖太王爺”。永璘之子綿慜降襲慶郡王,後因無子,奉旨過繼儀親王永璇(乾隆第八子)之孫奕綵爲嗣。道光二十二年奕綵在服孝期間納妾,事發奪爵;此後永璘第六子輔國公綿性覬覦郡王爵位,向有關人員行賄,事發後也被流放盛京(瀋陽),而以其子奕劻過繼給綿慜爲後嗣。光緒二十年奕劻被封爲慶親王,光緒三十四年授予世襲罔替待遇,這也是清朝最晚出現的一家“鐵帽子王”。

一代不如一代的“王”

清朝的“鐵帽子王”每年固定領取祿米一萬石、祿銀一萬兩,有些得寵的王爺還可以食親王雙俸,俸銀俸米加倍。這些王府在直隸、盛京、內蒙古等地擁有大量莊田地產,在京郊的王墳園寢也動輒佔地幾十裏(包括守墳園戶所種的土地在內)。不過,雖然這些王爺地位尊崇,威風顯赫,但實際上由於俸祿是固定的,莊田地租往往被經辦人貪污中飽,再加上獲罪削爵、維持生活排場、盡情揮霍等原因,有好幾家王府在清朝中葉以後就已經像《紅樓夢》裏的賈府一樣,外表雖然繁盛,但已經開始走向蕭索敗落。比如鄭親王府就曾在嘉慶六年向山西人開辦的合義號錢鋪兩次借款,共計三千餘兩。當然,鄭王府走到這一步也與王爺的金錢消費理念有關:禮親王昭槤在《嘯亭雜錄》中記載,乾隆十三年鄭親王(當時封號爲簡親王)德沛襲爵後,看見府庫中存銀數萬兩,十分驚訝,認爲這是禍根,要趕緊花掉,否則會加禍於後人。於是他把許多銀子分給了府中之人,用剩下的銀子在西單大木倉的鄭王府建造了一座花園,取名惠園。園中“引池疊石,饒有幽致,後有瀑布,高丈餘,其聲琅然可聽”,被譽爲京城王府花園之冠。

大清鐵帽子王的帽子究竟有多鐵? 第10張

清初冊封的“鐵帽子王”不過數人,宗室祿米也僅佔京倉發米數量的百分之一。之後則枝繁葉盛,愈衍愈衆,到乾隆年間,宗室祿米竟佔去京倉發米的十分之三四,只好改在通州倉領米。按照當時的制度,滿蒙、漢軍八旗領俸米時,要先由本旗都統派總領、參領等人去通州糧倉領取米票,然後發給本旗官員,由其自行僱車前往通州領米(貧窮的下級八旗官兵仍可繼續在京倉領米)。宗室分屬八旗,其祿米也如此發放。嘉慶初年,一些王爺爲節省僱用騾馬大車的費用,由禮親王昭槤、鄭親王烏爾恭阿、順承郡王倫柱、怡親王奕勳等幾位“鐵帽子王”帶頭,讓下人將所領得的祿米就地出售給通州米商。結果事情敗露,遭到嘉慶帝一頓臭罵,諸位鐵帽子王都受到處罰:禮親王降食郡王俸米5年;順承郡王降食貝勒俸米5年;鄭親王與怡親王起先拒絕承認出售米票,後被購票米商供出,所以加重懲罰,兩人降食郡王俸米10年,鄭親王並被革去正白旗蒙古都統的職位。從這件事上也可看出清朝中葉以後“鐵帽子王”經濟地位上的窘迫之狀。

清朝“鐵帽子王”多擔任滿蒙八旗都統之類的職務,有時還可擔任侍郎、巡撫、提督、將軍、軍機處大臣等實職,但是在爲人行事上稍有不慎即可獲咎。嘉慶二十年禮親王昭槤因小事將其屬下人等禁押在王府之內,嚴刑拷打,手段非常殘酷。嘉慶帝聞知十分生氣,判昭槤革去王爵,圈禁兩年。乾隆年間平郡王(順承郡王)慶恆因屬下旗員冒借官銀之田而被削爲貝子。道光年間莊親王綿課因爲監修皇陵時地宮進水而被降爲郡王。恭親王奕訴在慈禧太后主政時期多次遭到打壓,還一度被降爲郡王;慈禧太后抓權之後賜死了怡親王、鄭親王、莊親王3位“鐵帽子王”。至於睿親王、豫親王兩家“鐵帽子王”,更是在政治上被壓抑了一百多年。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