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清朝有十二個鐵帽子王,鐵帽子王到底是什麼?

清朝有十二個鐵帽子王,鐵帽子王到底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朝對宗室爵位進行了詳細劃分,一共十二個等級,自上而下分別是: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其中,只有親王和郡王,有資格被稱爲“王爺”。

清朝有十二個鐵帽子王,鐵帽子王到底是什麼?

親王和郡王,一字之差,雖然都是王爺,但他們的待遇和地位相差很多。

先看待遇。

清朝立國之初,就充分吸取明朝的經驗教訓,沒有將皇子們分封爲藩王。所有的親王和郡王,都在京城居住,沒有經過皇帝許可,一律不得擅自離開京城,相當於將他們“圈養”起來。既然是“圈養”,就得由朝廷提供俸祿。

親王和郡王的俸祿標準分別是多少呢?

清朝有十二個鐵帽子王,鐵帽子王到底是什麼? 第2張

一位親王每年能拿到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一位郡王每年能拿到俸銀5千兩,祿米5千斛。這就是說,親王俸祿是郡王俸祿的2倍。

此外,親王和郡王的長子,也有一份俸祿。親王的長子,每年能拿到俸銀6千兩,祿米6千斛。郡王的長子,每年能拿到俸銀3千兩,祿米3千斛。前者依然是後者的2倍。

顯而易見,郡王的俸祿,甚至還沒有親王長子的俸祿多。

再看地位。

親王是最高等級的王爺,在朝廷裏的地位僅次於皇帝,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郡王的級別次於親王,在朝廷裏的地位又低了一等。

親王能夠得到許多郡王很難得到的東西,比如世襲罔替,即所謂的“鐵帽子王”。

明朝時期,所有王爺的傳承都世襲罔替,一代一代傳下去,以至於後來王爺爵位氾濫成災。清朝時期,朝廷對王爺爵位的傳承進行嚴格限定,是世襲遞降。如果父親是親王,爵位傳襲給長子時就降一個等級,爲郡王;如果父親是郡王,爵位傳襲給長子時也降一個等級,爲貝勒。以此類推。不過,一般遞降到輔國將軍這一爵位時便不再遞降。

朝廷在世襲遞降之外,還規定了世襲罔替的情形。享受世襲罔替待遇的王爺,父親是親王,爵位傳襲給長子時依然是親王。父親是郡王,爵位傳襲給長子時還是郡王。可是,世襲罔替作爲一種特別的待遇,只賜予對國家立下戰功或作出巨大貢獻的人。有清一代,王爺何止成百上千,可享受世襲罔替待遇的只有12人。他們纔是真正的鐵帽子王。

在這12大鐵帽子王中,親王有10位,郡王只有2位。由此可見,郡王獲得世襲罔替待遇之難。

清朝有十二個鐵帽子王,鐵帽子王到底是什麼? 第3張

親王在朝廷裏的影響力,也遠非郡王所能夠相提並論。

清朝晚期,朝廷裏先後出現了幾個頗有影響力的王爺,他們分別是恭親王奕訢、老醇親王奕譞、第二代醇親王載灃和慶親王奕劻。他們要麼在朝廷裏擔任領班軍機大臣、領班總理衙門大臣,要麼掌握着海軍衙門等核心部門,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影響到晚清歷史進程。

這時候,郡王們都在哪裏呢?他們很少在朝廷裏擔任要職。就算列入12個鐵帽子王之列的克勤郡王和順承郡王,也在朝廷裏沒有什麼話語權。不過,這也好,正可以避免捲入權力漩渦,波瀾不驚地躲在王府裏過着他們的小日子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