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負完商鞅負張儀,秦國爲何如此薄情寡義?

負完商鞅負張儀,秦國爲何如此薄情寡義?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9.6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國功臣商鞅和張儀的結局是什麼?

風雲激盪的戰國時代,秦國就像一匹黑馬橫空出世,不斷逆襲,最終以一敵六,一統華夏。而成就秦國逆襲之路的真正功臣,除了秦國數代雄才大略的帝王之外,還有從山東六國來秦的當世人才。

負完商鞅負張儀,秦國爲何如此薄情寡義?

而在這諸多俊才人物之中,商鞅和張儀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兩位。商鞅與秦孝公一起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使得秦國真正實現了由弱轉強的歷史性轉變 ;張儀和秦惠文王一道展開了縱橫捭闔的連橫運動,不斷開疆拓土,使得秦國東出真正成爲現實。

負完商鞅負張儀,秦國爲何如此薄情寡義? 第2張

然而,自古命運弄人。就是這樣兩位有如此大功於秦國的風雲人物,一個被車裂,一個被驅逐。可以說,秦國既負了商鞅,又負了張儀。那麼,秦國爲何如此薄情寡義呢?這個問題,正是本文重點探討的內容。

負完商鞅負張儀,秦國爲何如此薄情寡義? 第3張

時間回到遙遠的公元前338年,這一年對秦國政壇而言是鉅變的一年。先是秦孝公英年早逝,緊接着便是秦惠文王嬴駟的繼位,而後便是商鞅被車裂滅族。而嬴駟之所以要車裂商鞅,給出的官方說法是“宗室多怨鞅”。而實質上,是一場秦國政壇的派別之爭。商鞅之死,正如本文在車裂商鞅的鍋,秦惠文王還要背多久?中所認爲的那樣,本質上是嬴駟爲取得宗室支持和平息宗室之怒而採取的一種不得已的方式。

負完商鞅負張儀,秦國爲何如此薄情寡義? 第4張

不得不說,商鞅之死,是一場歷史的悲劇。然而,悲劇還在繼續。

當時間過去28年後,即公元前310年,又一場悲劇再次來臨。這一年,秦惠文王剛剛逝世一週年,秦國新國君秦武王嬴蕩繼位也有一年。就在這一年,秦武王毫不留情地驅逐了張儀,使得張儀被迫出逃魏國,次年便死在了魏國。

負完商鞅負張儀,秦國爲何如此薄情寡義? 第5張

而秦武王之所以驅逐張儀,原因很簡單,秦武王和張儀合不來,而且是長期得合不來。早在秦武王當太子時,便十分厭惡張儀,認爲張儀此人反覆無常,賣國求榮。故而,秦武王無情地拋棄了張儀。換句話說,秦國像先前辜負商鞅一樣,再次辜負了張儀。

負完商鞅負張儀,秦國爲何如此薄情寡義? 第6張

秦國先負商鞅,後負張儀,可謂是薄情寡義之國。而在這背後,有着更爲深層次的原因。事實上,秦國之所以如此薄情寡義,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引起的:

其一:文化上的跳躍性使得秦國本身就帶有薄情特質

負完商鞅負張儀,秦國爲何如此薄情寡義? 第7張

秦國開國之地便在西陲,遠離文化昌盛的中原地帶。在秦國周邊,盡是戎狄之國,而秦人本身就帶有這種色彩。長期的奴隸制傳統,使得秦人往往剽悍好鬥,史稱秦國“私鬥成風”。

商鞅的到來,標誌着秦國“以法治國”道路的開始。而對先前文化根基本身就極其薄弱的秦國來說,以法治國本身就帶有一種跳躍性,而法又往往是不容情的。種種因素的疊加,使得戰國時代的秦國一直具有一種薄情的特質。而這,恰恰又是商鞅和張儀悲劇的文化根源。

其二:心理上的排外性也是秦國所獨具的特質

負完商鞅負張儀,秦國爲何如此薄情寡義? 第8張

正如《大秦帝國之裂變》中所唱到的:“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赳赳老秦,復我河山。血不流乾,死不休戰!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國恨,滄桑難平!”。從根本上來說,秦人從心理上有一種天生的排外感,往往對非秦人有一種天生的排斥。

此外,再加上山東六國長期將秦國視爲“虎狼之國”和“蠻夷之國”等原因,更是進一步加劇了處老秦人內心對外人的排斥。基於此,身爲衛國人的商鞅和身爲魏國人的張儀,被辜負一事也便是情理之中了。

負完商鞅負張儀,秦國爲何如此薄情寡義? 第9張

正是上述這兩點原因,釀成了商鞅被車裂、張儀被驅逐的悲劇。與商鞅相比,張儀是幸運的,因爲他畢竟活着離開了秦國;而於歷史而言,張儀是悲哀的, 正是張儀親手幫助秦國幾近摧毀了他的母國魏國,而最後卻無路可逃,只能逃到他所摧毀的魏國。悠悠蒼天,何其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