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北宋主和派代表人物,張邦昌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北宋主和派代表人物,張邦昌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接下來小編帶你追尋歷史上真實的張邦昌,探索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歷史故事。

看了這題目,好像是對張邦昌有利,這可不是本意,因爲漢奸這東東,自古就有,不是什麼新玩意。漢奸,原指出賣漢族利益的敗類,後引申爲背叛中國投敵罪無可赦之人,不只限於漢族。《辭海》的解釋是:“原指漢族的敗類,現泛指中華民族中投靠外國侵略者,甘心受其驅使,或引誘外國入侵中國,出賣祖國利益的人”。例如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出現了大量爲日本人賣命的漢奸僞軍。現在的漢奸大多情況下泛指背叛中華民族,充當其走狗,出賣中國的國家和民族利益的敗類,也即通敵或叛國的中國人。

北宋主和派代表人物,張邦昌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漢奸”一詞的出處有兩種說法,其一出現於宋末。崖山之戰終以宋軍的徹底失敗而告終,歷時三百二十年的宋朝沒了,取而代之的是蒙元政權。“厓山戰事”結束後,張弘範這廝自以爲能夠留名青史,派人在厓山北面的石壁上,刻下“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十二個字,妄想功垂千秋。然而,歷史功罪總有人評說的。陸秀夫背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的忠烈,自然在人們的心中不倒,沒過多久,石壁上出現了一首詩:“滄海有幸留忠骨,頑石無辜記漢奸。功罪昔年曾倒置,是非終究在人間。”張弘範這廝就成爲“漢奸”永世掛在石壁上丟人現眼了。

其二,“漢奸”作爲一個具有特定含義的專用詞,出自於元代胡震編纂的《周易衍義》卷六雲:“李固欲去漢奸而反遭羣小之毒吝也,然志在去奸,於義何咎?葛亮欲殄漢賊而反遭街亭之毒吝也,然志在殄賊,於義何咎?”這漢奸與漢賊是對稱使用的。據吳密《漢奸考辯》:“朱燮元卒於崇禎十一年春(1638),楊嗣昌歿於崇禎十四年(1641),其時明朝日薄西山,已近衰亡,明末對西南地區的戰事和經營沒有得到鞏固。‘漢奸’一詞自明崇禎十年出現後,一直沒有流行開來。”

到乾隆年間依然沿用這樣的含義,但已經出現了某些變化,開始用在漢族之外。阿桂《平定兩金川方略》卷四十六:“上諭軍機大臣曰:溫福等奏攻得布朗郭宗底木達等寨僧,格桑之父澤旺業已就獲,澤旺雖非首惡,亦系大逆,縁坐之人,自當解京嚴訊。土舍安都爾爲逆黨濟惡,要犯通事虎兒,曽至內地,今爲賊酋出力管事,即與漢奸無異,均應解京治罪。”值得注意的是,土舍安都爾和通事虎兒,“均應解京治罪“,也被乾隆比爲“漢奸”。

北宋主和派代表人物,張邦昌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第2張

道光年間西方列強入侵,“漢奸”的含義發生了變化。此時的“漢奸”多指的是背叛國家,爲洋人效力,從事刺探情報等破壞通敵活動的中國人,其所損者乃中國之利益,比較接近今日的說法。在1900年(光緒26年)中國向八國宣戰的詔書中,已經有“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苟其自外生成,臨陣退縮,甘心從逆,竟作漢奸,即刻嚴誅,決無寬貸”。這裏漢奸的含義已經與今天基本一致。

張邦昌之所以被稱之爲“老牌漢奸”,是在“漢奸”一詞應用之前就幹這檔子事了。張邦昌(1081年-1127年),字子能,祖籍南陽西鄂人,北宋末年宰相,主和派代表人物。進士出身,宋徽宗、宋欽宗朝時,歷任尚書右丞、左丞、中書侍郎、少宰、太宰兼門下侍郎等職務。金兵圍汴京時,他力主議和,與康王趙構作爲人質前往金國,請求割地賠款以議和。靖康之難後,被金國強立爲大楚皇帝,建立僞楚,歷時一月。金撤兵後,遜位還政趙構,但迫於叛國之罪名,終被賜死。

張邦昌這位僞皇帝,幹壞事還是知道留一手的。他當僞皇帝特別有意思,恐怕是想突出自己的“僞”,而不僭越正宗皇帝這一道坎:一是不穿黃袍,穿紅袍;二是不稱“朕”稱“予”;三是將御案西向放置,有別正宗皇帝的座位是南向放置;四是大臣給他磕頭,他站着接受,完事兒,自己再回拜;五是大宋皇宮的女人,一個都不碰;六是金人一走,趕緊還政給趙構。

以上六點,張邦昌這老牌漢奸是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的,比起近代的漢奸代表人物如汪精衛、陳公博、梁鴻志等要好得多,最起碼還知道自己的恥,做壞事也能留一手。漢奸,民族敗類,自古有之,我們切記漢奸罪入律,是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與漢奸作鬥爭的一種有效形式和有力武器,有力地打擊了那些出賣中華民族利益,死心塌地地爲日本侵略者服務的漢奸,遏制和威懾了企圖叛國投敵者。漢奸在不同時代,其內涵外延是不同的,我們更應該記住我們也是盛產漢奸的人羣,在新的時期,會有很多形形色色的漢奸,要高度警惕和堅決打擊。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