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吳軍能大敗楚軍,提出奇襲想法的爲何不是伍子胥而是孫武?

吳軍能大敗楚軍,提出奇襲想法的爲何不是伍子胥而是孫武?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遙望歷史的河流,感受歷史的滄桑,和小編一起走進了解孫武的故事。

春秋末期,吳國從公元前522年伍子胥的到來開始,雖然害死了大智大勇的慶忌,卻在後來建立了整個春秋都數一數二的姑蘇城,發展軍工武器,發現孫武並讓其訓練出一支海軍陸戰隊,其意義類似於大秦商鞅變法,吳國也因此慢慢崛起。

孫武提議下船突襲

而據史料記載,吳楚柏舉之戰中,進抵淮汭後,孫武突然決定舍舟登陸,由向西改爲向南。伍子胥不解其意,問孫武:“吳軍善於水戰,爲何改從陸路進軍呢?”

孫武答道:“用兵作戰,最貴神速。應當走敵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個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遲緩,吳軍優勢難以發揮,而楚軍必然乘機加強防備,那就很難破敵了。”說得伍子胥點頭稱是。

吳軍能大敗楚軍,提出奇襲想法的爲何不是伍子胥而是孫武?

不過我認爲不應該將所有的偶然性歸納於必然,吳軍的突襲是出於偶然性,連伍子胥和孫武都不敢去想,可以說是一個天馬行空的作戰計劃,也可以說是一種瘋狂博弈,其功勞絕對應該在柏舉之戰穩奪首功,而如果非要將這種偶然歸納於獲取結果後的必然,鄙人感覺是一種偏執。就像張遼800人就敢去並且沖垮了東吳10萬大軍,這也是出於張遼個人的自信和大膽。

在我看來,以伍子胥的謀略與性格來說,不會出現這種想法。可能他在聽到這個建議點頭稱是的時候也很無語吧。

孫武和伍子胥帶兵打仗的能力誰強?

我一直同意孫武是個優秀的軍事家,但是一直感覺有點被後世誇張的成分,而記得韓信張良那時候給兵書排序,首推皇帝時期銎子《中平五典》,姜尚的太公排第五,孫武第十一,孫臏十二。

從分析上來看柏舉之戰更應該是伍子胥佔據主要主導地位的復仇之戰,從史料上說伐楚之前的豫章之戰:

六年,楚使子常囊瓦伐吳。迎而擊之,大敗楚軍於豫章,取楚之居巢而還。——《吳太伯世家》 七年,楚使子常伐吳,吳大敗楚於豫章。——《楚世家》 吳使伍員迎擊,大破楚軍於豫章,【集解】:豫章在江南。取楚之居巢。——《伍子胥列傳》

闔閭即位後,吳國有獨立領軍記錄的除了伍子胥,沒有其他大臣,在經驗和實戰記錄中,吳國頭號軍事人物伍子胥無疑。戰略上,公認的三師疲楚,聯合唐蔡,屬於伍子胥的策劃,施反間計任用子常爲帥,不用子期這個記載好像是在吳越春秋中,其他未見。

吳軍能大敗楚軍,提出奇襲想法的爲何不是伍子胥而是孫武? 第2張

對於伐楚時機選擇:

“九年,吳王闔廬請伍子胥、孫武曰:“始子之言郢未可入,今果如何?”二子對曰:“楚將子常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闔廬從之,悉興師,與唐、蔡西伐楚,至於漢水。——《吳太伯世家》

“九年,吳王闔廬謂子胥、孫武曰:“始子言郢未可入,今果何如?”二子對曰:“楚將囊瓦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之,必先得唐、蔡乃可。”闔廬聽之,悉興師與唐、蔡伐楚,與楚夾漢水而陳。”——《伍子胥列傳》

可見當時伍子胥,孫子意見一致,

從排名順序來說,也是伍子胥地位在孫武之上。

孫子在春秋時期最重要的史料左傳中完全無記載,《史記》有簡單描述,指出孫武指揮領導柏舉之戰來源於明人的小說東周列國志,實在不足以採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