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朝諫臣劉球爲何會慘死?他是個什麼樣的人

明朝諫臣劉球爲何會慘死?他是個什麼樣的人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6.6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諫臣劉球爲何會被肢解?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明朝正統八年(1443)九月的一天,在姚江(今浙江省餘姚市)龍泉山的山頂,一位布衣之士成器,鄭重地設立了明朝大臣劉球的靈位,犧牲香菸齊上,敬酒者三,而後率領家人嚎啕大哭,涕淚如雨,如喪考妣。

成器哭祭之事,被明朝人邵寶作詩曰:“萬古興亡淚滿箋,一罈遙憶祭忠年。大書筆在憑誰執,高調歌沈待我傳。無地可投湘水裔,有天應照越山顛。布衣閔世尤堪吊,何處鬆楸是墓田?”

成器,一介布衣,緣何要對一個死去的朝中大臣如此高規格地進行祭祀呢?

一、青年才俊

劉球,出生於明朝太祖皇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今江西省安福縣人。他自幼勤學好問,樹立了遠大志向和崇高理想,以孟子“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爲己任,誓要“齊家治國平天下”,做一個頂天立地、爲國爲民的人。

明朝諫臣劉球爲何會慘死?他是個什麼樣的人

劉球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青少年時期,劉球一邊遍訪名師學習,一邊遊歷,對民間疾苦有一定的瞭解。

明成祖發動“靖難之役”奪位時,年少的劉球明白自己解決不了這樣的大問題,就閉門讀書,苦心孤詣研究學問。

在國家昇平景象出現後,二十多歲的劉球爲了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與當時所有的年輕人一樣,走上了科舉考試的道路。

幾經周折,劉球在永樂十九年(1421年)考中了進士。當時,明朝政府正在進行遷都,加之對蒙古的征戰十分頻繁,冷落了進士們,臨時沒被授官的劉球見此,返回家鄉,繼續讀書。

在家鄉,劉球一邊讀書,一邊招攬年輕人授課教書,由於他的名氣大,所以門生很多,多是慕名而來。

幾年後,劉球的賢能之名廣播天下,連朝中重臣胡濙都驚動了。在胡濙的大力舉薦下,明宣宗朱瞻基授予劉球禮部主事之職,使其得以到京城做官。

二、得罪權宦

劉球入朝爲官後不久,明宣宗朱瞻基英年早逝,幼子朱祁鎮繼位爲明英宗。小皇帝才八九歲,正是接受教育的好時候。在太皇太后張氏的謀劃安排下,因劉球在家鄉當過教師且成績突出,又經胡濙推薦,最後以劉球侍講經筵,成爲天子的近臣。

但是過了不久,劉球就因爲在明英宗面前旁敲側擊權宦王振的不法行爲,而遭到王振的忌恨和報復,被排擠出去,去編修《宣宗實錄》,改當翰林侍講。

見堂兄劉球入朝爲官了,遠在莆田縣任知縣的劉玭託人入京送給他一匹清涼夏布,以便於他在夏天安睡。劉球見此很生氣,認爲弟弟是巧取豪奪民脂民膏,就原封不動讓來人帶回,並寫了一封家書嚴詞警告他要好好做父母官,多爲百姓們做好事、做實事,不可損公肥私、欺壓百姓。

正統六年(1441年),因王振大力堅持,明英宗決定再次大舉征討麓川,平定不服明朝政府統治的雲南土司思任發。

明朝諫臣劉球爲何會慘死?他是個什麼樣的人 第2張

此時,王振的勢力已經很大,見小皇帝支持他征討麓川,羣臣唯唯諾諾不敢反對,就連重臣楊士奇也不敢明確表態反對出征,只是說:“自古聖人不輕言兵,但願大兵之行,必出萬全。”一方面不明確表態支持出兵,另一方面又怕得罪皇帝和權宦,表明自己不是不支持出兵,只是希望出兵要考慮周全,不可貿然行事。

見此,王振正得意自己又要建功立業、揚名立萬了,不料此時一個人站了出來,明確表示反對現在出兵征討麓川。

衆人一看,又是劉球。

劉球陳述不出兵的理由是,麓川叛亂只需派人招撫和解便可,不需勞師遠征;現在最需要做的,不是針對西南,而是北方蠢蠢欲動的蒙古,國家應該操練軍隊,加強防務,時刻防備蒙古入侵。

劉球的話,令王振惱怒,也讓明英宗不爽:朕曾祖父成祖永樂皇帝在世時多次遠征蒙古,蒙古早就被我大明打怕了,你在這瞎咧咧個啥?是想抖老祖宗的醜處嗎?

所以,劉球此舉非但未被採納,還惹得皇帝、權宦都不高興。

三、硬氣而死

正統年間,特別是正統七年(1442)太皇太后張氏死後,明朝實際上的大當家人不是皇帝明英宗,而是看着皇帝長大的宦官王振。

王振本是知識分子,幾十歲了見自己沒什麼前途,爲了換個活法,就淨身入宮。因王振有文化,得以服侍幼主,認爲奇貨可居。小皇帝討厭上學,他就帶着小皇帝出去放鳥趕馬遛狗,哄得小主子十分開心,也逐漸將權力握在了掌心。許多不順從他的大臣,接連被排擠出去,甚至丟官、入獄、被殺。

劉球得罪了王振,王振豈肯放過他?

正統八年(1443)八月二十四日,一陣電閃雷鳴,皇城奉天殿被雷擊中了。小皇帝和王振心中有鬼,認爲是自己胡作非爲,惹怒了上天,所以上天示警,就下詔輟朝三日,全國禁止屠殺生物17天,又派人祭告天地,表示反省。

明朝諫臣劉球爲何會慘死?他是個什麼樣的人 第3張

見此,劉球認爲匡扶社稷、勸諫君主的機會來了,忙上書,提了十條建議,勸皇帝要勤聖學以正心德,親政總攬大權,選賢任能,澄清吏治,慎刑罰免冤獄,修武備防外患。

劉球的這封《修省十事疏》,對皇帝寵信王振胡作非爲進行勸諫和控告,對國家存在的問題深感憂慮,期盼皇帝能乾綱獨斷,勵精圖治,嚴防蒙古外患,做一個聖明之君。

結果,疏入後,劉球就倒黴了。

正在此時,翰林修撰董璘想做太常卿事神,而劉球曾經上書說“太常不可用道士,宜以進士處之”。王振就誣陷董璘和劉球同謀,以權謀私,隨即派人將二人投入詔獄。

王振交代錦衣衛指揮馬順要“好好招待”劉球。

有一天,王振特意去看看劉球在獄中情況過的如何。他牽着一條惡犬,勒令劉球屈膝下跪,放出話來:“只要你劉球給狗磕頭,我馬上放你回家。”

劉球輕蔑地朝王振吐一口痰。

王振惱了,上前抓着劉球的頭髮晃着,問:“老子就是要總攬朝綱,怎麼了?你還說啊,上書啊!”

劉球怒視道:“忠臣之言就是如此!”又對着王振的惡犬起誓:“我劉球若是辜負國家,請食我肉!”

馬順見此,拔刀砍掉了劉球的頭顱。但是,劉球的身體還不倒下。馬順命人將劉球的身體肢解了,投喂惡犬,惡犬卻身子往後退卻,不敢近前。

明朝諫臣劉球爲何會慘死?他是個什麼樣的人 第4張

見狗不食其肉,王振命馬順派人將劉球的屍身包裹着埋在了錦衣衛後邊的空地裏。董璘偷出劉球穿過的血衣送還劉家。後來,劉球的兒子劉鉞找到父親一條殘臂,用血衣裹起來安葬了。

劉球在舉朝上下無人敢逆權宦王振的情況下,堅持正理,效忠國家,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用一身浩然正氣挺起了士大夫的不屈脊樑,爲世人所敬仰。

劉球冤死後六年,到正統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部入侵明朝。明英宗聽信王振之言,貿然出征,結果兵敗,在土木堡被俘,王振也在軍中被明軍將士怒而打殺。景泰帝即位後,馬順作爲王振餘黨,被大臣們在朝堂之上憤然打死。另一個陷害劉球的大臣彭德清從土木堡逃歸明朝,被景泰帝投進監獄而死,後又下詔將他戮屍以泄民憤。

明景帝朱祁鈺深感劉球對大明王朝的忠誠,於是追贈他爲翰林學士,另諡號忠愍,還在其家鄉立祠歲歲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