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漢武帝十三位丞相大多數都不能善終 公孫弘爲什麼是一個例外

漢武帝十三位丞相大多數都不能善終 公孫弘爲什麼是一個例外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9.2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漢武帝和公孫弘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看一看。漢武帝一生用了13位宰相,大多不得善終,爲何公孫弘卻長盛不衰?

公孫弘能夠做到丞相之位榮休,因爲公孫弘比較有危機意識。

漢武帝十三位丞相大多數都不能善終 公孫弘爲什麼是一個例外

一來,公孫弘沒有犯什麼原則性的錯誤,二來,公孫弘懂得審時度勢,總是將自己置於危險之外。

但是要將公孫弘推到一個什麼值得學習的楷模,或者是什麼領軍人物,也沒有必要,因爲公孫弘這個人考慮問題的角度,有很多匪夷所思的地方,在歷史上的評價也是可圈可點。

從某一個角度,這世界上有三種人,有的人一生糊塗,有的人一生清醒,有的人半路清醒,而公孫弘就是這種人。

公孫弘,字季,公元前200年出生,出生在齊地菑川,後來入朝爲官,因爲這個字跟高祖皇帝的字一樣,被視爲僭越冒犯,於是改成次卿。

有一個就比較有意思的事,就是歷史上關於公孫弘有很多成語典故,其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比如後來者居上,燕見不冠,齊人多詐,如發矇耳,東閣待賢,三館待賓,寧逢惡賓,字值百金,長倩贈遺,削竹抄書等十個成語典故,這些成語典故比公孫弘本人還要出名。

關於這些成語典故,我們就在在文中陸續的講解,這樣會更有意思。

公孫弘年輕的時候,和普通的青年一樣,並沒有什麼大的才能和志向,只想找個掙錢養家而已,雖然公孫弘喜歡讀書,也並沒有很出色,只不過比普通人好上那麼一點,所以,公孫弘並沒有從事文官工作,而是隨便找了個獄卒的工作幹着。

後來在做獄卒的時候,因爲犯了罪被開除了,具體犯什麼罪,歷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公孫弘的額工作丟了,只能到社會上隨便找個工作戶口,於是公孫弘就找到了一個放豬的工作。

大家都知道,養豬是爲了供給豬肉,所以養豬一般都是圈養,放養還是頭一次聽說,而且還是放豬,因爲放豬比較自由,所以公孫弘就在放豬的是時候讀書,慢慢的公孫弘的書越讀越好,在諸侯國之間聲名遠播。

公元前179年,諸呂之亂結束,劉恆被推上皇位,劉恆上位之後,就廣招天下有才能的人,於是公孫弘就被推薦了上去,漢文帝劉恆封公孫弘爲博士。

公孫弘是一個隨遇而安的人,只要有個工作養活自己就可以了,於是在朝廷過上了按部就班的生活,就在朝廷颳起腥風血雨的時候,公孫弘還是在讀書,這一讀又是好多年。

漸漸地公孫弘因爲被朝政影響,開始在書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於是公孫弘找到了《春秋公羊說》,按照其中的思想,公孫弘開始了自己的研究,並且將書中的理論和當時漢朝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仔細揣摩。

在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公孫弘始終默默無聞,唯一的樂趣就是讀書,公孫弘就是這樣不溫不火的性子,就像公孫弘經歷的那樣,如果獄卒能一直做下去,公孫弘就不會去放豬,如果不是因爲被推薦做了博士,公孫弘可能就會一直放豬。

從公孫弘的經歷我們能夠看出來,公孫弘早期,對生活的要求極低,只要能夠養活自己,公孫弘根本無所謂這份工作是做什麼的。

但是公孫弘爲什麼能夠突然清醒呢?

因爲挫折。

來自漢武帝的挫折教育。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繼位,向諸位皇帝一樣,開始廣招天下英才,年已六十退休在家的公孫弘,再一次被推薦給漢武帝,這一次漢武帝讓公孫弘做一個直言相諫的文官。

漢武帝十三位丞相大多數都不能善終 公孫弘爲什麼是一個例外 第2張

不久就派給公孫弘一個任務,就是這個任務成爲了公孫弘人生的重大轉折。

這個任務是什麼呢?

漢武帝派公孫弘出使匈奴,要求和談。

這時候,公孫弘接到任務的想法還停留在例行公事上,並沒有結合當時的局勢,想過,漢武帝想要一個什麼結果,匈奴想要一個什麼結果,所以可想而知,這次,公孫弘帶回來的結果,並沒有令漢武帝滿意。

而且還讓匈奴佔了便宜,匈奴要求和親不說,還索取了更多的金銀財寶。

因此漢武帝對公孫弘勃然大怒,認爲公孫弘不過是個迂腐的讀書人,將公孫弘罷免。

要知道公孫弘是因爲經過多次的推薦,才入朝爲官,公孫弘在諸侯國之間聲名遠播,受人敬仰,從來沒有遭到過如此的羞辱。

可想而知,漢武帝將公孫弘的貶黜,對他的打擊有多大。

於是公孫弘痛定思痛,有針對性的潛心讀書,研究各國之間的關係和政治,更加深刻的研究《公羊說》。

十年之後,漢武帝完全地掌握了朝政,對朝廷官員進行大換血,也是再次面對天下,招攬有才能的人,而公孫弘再再再一次的被舉薦給朝廷。

漢武帝十三位丞相大多數都不能善終 公孫弘爲什麼是一個例外 第3張

也許是對漢武帝罷黜之事心有餘悸,這一次公孫弘明確地拒絕了這次推薦,並說明了曾經被罷免的事,但是沒有拒絕成功,還是被朝廷召回了,這一次,公孫弘已經七十歲了。

當公孫弘來到長安之後,漢武帝正對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迷惑不解,於是向公孫弘提出天人感應的問題,沒想到公孫弘的回答令漢武帝十分滿意,當庭封公孫弘爲金門待詔。

就這樣公孫弘從被罷免之人,一躍成爲漢武帝的寵臣。

漢武帝爲什麼寵信公孫弘呢?

因爲公孫弘懂得將儒學與治國政策相結合。

董仲舒雖然提出了天人三問,三綱五常等儒家新思想,但是董仲舒的思想過於新潮,還沒有辦法被世人接受,應用在實際中,而公孫弘曆經三朝具有豐富的見識和透徹的理論知識,能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於是得到了漢武帝的高度稱讚。

這在當時是非常難得的。

要知道當時漢朝採用黃老之學,修養生息的治國政策,這個治國思想已經百姓和王公大臣的心中根深蒂固,歷經幾代人了,一時之間,漢武帝想要將儒學改爲治國要略,大家一下子還沒有辦法接受和理解。

而公孫弘卻能夠理解並執行,這在漢武帝看在十分難得,就像衆多的狗狗在一起奔跑,只有哈士奇能跟你玩到一塊去,公孫弘就相當於漢武帝的知音。

所以,漢武帝開始寵信公孫弘,君臣二人開始打配合。

君臣二人遇見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現代有一句話說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漢武帝爲了恢復交通,收復西南地區,於是花費數萬人和經費來修這條路,也沒有修好。

漢武帝十三位丞相大多數都不能善終 公孫弘爲什麼是一個例外 第4張

漢武帝就想派人去看看怎麼回事,於是就派了公孫弘前去打探。

結果公孫弘過去了之後,發現西南地區做工的人十分艱苦,很多人活活累死了,公孫弘對此非常痛心,於是回來就反對漢武帝修路。

但是漢武帝什麼人啊,爲了達成目的,漢武帝不太在乎民生疾苦,於是沒有太理會公孫弘。

雖然公孫弘對自己的自己的命令不滿意,但是漢武帝卻認爲公孫弘體恤百姓,於是更加看重公孫弘。

公孫弘這個人做事有一個特點,就是很少站立場,很多文官多很多事物,有非常明確的立場,一旦觸及就據理力爭,而公孫弘作爲文官卻很少這樣。

估計是歲數大的緣故,公孫弘對很多事物都看得很淡,很多政事漢武帝問過公孫弘的看法,公孫弘大多時候就會將這件事的利弊以及所產生的影響,跟漢武帝講清楚,讓漢武帝自己做判斷。

所以,公孫弘即使做一個直言相諫的文臣也很少觸怒漢武帝。這既是明哲保身,也是因爲公孫弘年紀大了的緣故。

大家想想,老人有一個特點,就是因爲閱歷豐富,所以顯得很從容。而公孫弘在文帝登基的時候就在朝爲官了,而且公孫弘只比漢文帝劉恆大三歲,歷經三朝,很多事情早就看透了,所以遇見事和紛爭顯得格外淡定。

人生中總有一段時間,讓我們想要和老人對話和討教,漢武帝估計就處在這個時刻。

經過漢武帝對公孫弘一年的觀察,認爲公孫弘雖然年邁,但是沒有老邁之態,十分健康,最重要的是,可能是老了腦子反而清楚了,再加上公孫弘學識淵博,閱歷豐富,所以對時政,總是有很透徹的看法,能夠一眼看出漢武帝做事的出發點。

公孫弘入朝爲官不過一年,就升遷爲左內史。

漢武帝十三位丞相大多數都不能善終 公孫弘爲什麼是一個例外 第5張

左內史,是漢武帝六年的時候,設置的官職,負責治理長安都城,分爲左右內史,以左爲主官。

就在公孫弘做左內史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公孫弘知道汲黯偏頗,便經常在漢武帝召見汲黯之後,求見漢武帝,公孫弘爲什麼這麼做呢,其實就是耍心眼,因爲漢武帝每次見汲黯之後,都會將汲黯的問題和看法,再次詢問其他大臣的看法,爲漢武帝做參考和判斷。

於是公孫弘爲了凸現自己,總是搶在汲黯見過漢武帝之後求見,這樣公孫弘刷臉和表現的機會就多了。

不僅如此,公孫弘還經常出爾反爾,這是怎麼回事呢?

事情是這樣的,有些文臣爲了自己的建議能夠被漢武帝採納,就召集了一些小團體,集體向漢武帝建議一件事,因爲人多,看起來比較令人信服。

但是公孫弘就比較異類,他總是當面答應了一起說,見到漢武帝之後,卻會看着漢武帝的臉色,改變了主意,順着漢武帝說話。

汲黯是一個多剛的人啊,當然忍不了公孫弘這樣的做法,於是當庭指責公孫弘“齊地的人不說真話,非常諂媚狡詐”。

於是“齊人多詐”這個成語產生了。

漢武帝將這麼重要的職位交給公孫弘,就是想看看公孫弘的能力到底如何,值不值得堪當大任,結果做了幾年恭順的政績斐然,漢武帝就將公孫弘提拔爲御史大夫。

公孫弘就這樣上位了,上位之後,公孫弘的政績雖然很好,但是也做過幾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漢武帝十三位丞相大多數都不能善終 公孫弘爲什麼是一個例外 第6張

公元前126年,江湖中出現了遊俠領袖一樣的人物,還招收門徒,這就相當於建立門派,因爲門派之間總有紛爭,習武之人擅長逞兇鬥狠,所以自然而然的會發生命案。

影視劇終究是影視劇,不會像電視劇裏一樣,殺了人一點事情都沒有,有朝廷法度在,就不會任由殺人者逍遙法外。

於是就發生了接下來的事件,有個門派的門人也不知道出於什麼目的,或是爲門主出頭,或是邀功請賞,反正就是將門派掌門人的仇家給殺害了。

這件事雖然是門人擅自行動,跟門主沒有關係,但是公孫弘卻說,這個掌門人雖然不是自己殺人,但是他糾結江湖人士形成規模,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力,且還尋釁滋事,造成不良的影響,怎麼看這件事都是對社會和國家有害處的,應該判處他大逆不道之罪。

或許是因爲漢武帝也認爲,這些人侵害了漢朝的威嚴,認爲公孫弘講得很對,就將這個門派掌門人給殺了。

一代掌門人就這樣,因門人連累,被公孫弘冤殺。

這件事情從另一角度,可以看出,公孫弘是站在社會和國家的角度考慮的,所以對漢武帝來說,非常貼合漢武帝的視角,一般臣子是做不到,用這樣的胸懷看事情的,一來閱歷不夠,二來,沒有捍衛皇室的那種寧可錯殺不可放過的殘酷之心。

所以,從這件事看來,漢武帝之所以寵信公孫弘,是有一定道理的。

而公孫弘就遇見了這樣的人還產生了兩個典故。

漢武帝有個發小叫汲黯的,爲人嫉惡如仇,對公孫弘非常看不慣,因爲汲黯和公孫弘政見不和,又推崇黃老之學,所以對公孫弘輔助漢武帝弘揚儒學非常不贊同,逮到公孫弘的毛病就告狀,但是公孫弘並沒有放在心上,只是將汲黯當成小孩子脾氣。

漢武帝十三位丞相大多數都不能善終 公孫弘爲什麼是一個例外 第7張

公元前124年,原丞相薛澤被免職,丞相一職空缺出來,漢武帝認爲滿朝文武只有公孫弘懂得漢武帝的想法,而且公孫弘的能力也強,於是就任用公孫弘爲丞相。

汲黯知道了這件事非常不高興,就評價說,陛下任用臣子,就像在堆柴火,後面拾到的柴火,反而要堆在上面了。

暗示漢武帝,不念舊情,漢武帝對此哭笑不得。於是這個故事就產生了“後來者居上”這個成語。

因此,公孫弘從一屆獄卒,一躍成爲了漢朝丞相,公孫弘就此發跡。

公孫弘發跡之後,原來的老鄉,就過來投奔,這位老鄉本以爲公孫弘做了高官,有錢了,一定會豐厚的款待自己,沒想到公孫弘的吃穿用度還和貧窮時一樣沒有改變,並且還用粗茶淡飯招待自己。

漢武帝十三位丞相大多數都不能善終 公孫弘爲什麼是一個例外 第8張

於是這位老鄉逢人就抱怨說,公孫弘虛僞做作華而不實。因爲公孫弘平時太過低調,所以一有關於公孫弘的小道消息就傳揚得特別快,很快這位老鄉的話iu傳到了漢武帝的耳中。

漢武帝也不禁懷疑,公孫弘總是能夠和自己想到一塊去,是不是虛僞的討好自己呢,於是經過觀察打消了這個念頭。

但是這件事還是對公孫弘造成了影響,公孫弘不僅感嘆到,寧願遇到壞的客人,也不願遇到老朋友。

有句老話是這樣講的,一個人在發跡之後很難和貧窮時的朋友再見面,因爲貧窮的朋友從頭到尾都見證了你曾經最卑微,脆弱的過去,你如今風光無限,他卻見過你痛哭流涕的灰暗過去,輕易便能個刺痛你的心,心懷不軌者還能用你的過去遭污你,這樣的人,也太討厭了。

於是這個故事就產生了一個典故,寧逢惡賓。

公元前121年,公孫弘在做了幾年丞相之後,死在了工作中,享年79歲。79歲這在古代是非常罕見的高齡了,漢朝很多男性的壽命都比較短,文帝和景帝,就是不到五十歲就過世了。

不得不說,要不是公孫弘活得久都未必能做到這麼高的官位。

公孫弘一生到了晚年纔開始發跡,全憑着活得久,博學,和閱歷深,但是是從公孫弘的爲人來看,倒不是個坦坦蕩蕩的人,很多事情公孫弘做的匪夷所思,讓人無法理解,並且懷疑公孫弘的人品。

但是公孫弘這麼大歲數了,還在乎這個嗎?

公孫弘在乎的只有真正的利益,所以很多事情公孫弘做得毫不違心,就比如枉殺門派掌門人,以及反口順從漢武帝的事,同時也因爲這些事,公孫弘受盡世人詬病。

我們回到問題,漢武帝用了13個宰相,大都不得善終,爲何公孫弘卻能成爲當時的政壇常青樹?

漢武帝十三位丞相大多數都不能善終 公孫弘爲什麼是一個例外 第9張

因爲其餘十二個宰相,要麼就是無能,要麼就是站錯了隊,再就是自身分錯,所以纔沒有長久的在丞相的位置上做下去。

因爲公孫弘活得足夠久,瞭解漢武帝的脾氣,知道誰是他的老闆,誰握有生殺大權,只要不犯錯,不站錯隊,公孫弘就能夠全身而退。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