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法正不死,便無三國 法正本事有那麼大嗎

法正不死,便無三國 法正本事有那麼大嗎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6.4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法正和三國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法正不死、便無三國,讓諸葛亮都要拜服的法正真有這個本事嗎?

法正有野心、有見識,也有奇謀,但不是逆天改命的英雄。所以,縱使命長一些,他也終結不了三國亂世,更無法實現天下一統。

法正原爲劉璋的部下,後來做了內應,引劉備入川,然後幫着劉備奪了劉璋的地盤。

劉備入川這件事,法正應居首功。而劉備入川也基本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所以,正是因爲法正,所以纔有三國。

法正不死,便無三國 法正本事有那麼大嗎

從道德上說,法正是個小人。同時,法正的好友,那個首倡劉備入川的張鬆,也是小人。但張鬆太笨。勾結劉備卻被兄長告發,於是提前領了盒飯。

“竊鉤者誅、竊國者爲諸侯”,的確讓人唏噓,但這也是兩個尺度上的事情。所以,單從個人私德層面來評價歷史人物,無論是說服力還是解釋力,都不夠強。

法正一直未得劉璋重用。迎劉備入川的時候,他纔是一個“軍議校尉”。雖說參議軍事,卻沒啥實權。校尉一職也在各種雜號將軍之下。

因此,法正改投劉備麾下,就是賣主求榮。在劉璋主公手下混得不好,那就出賣老主公、投個新主公。小人就該是這麼個操作邏輯。

但是,這個“小人”邏輯解釋不了張鬆。

張鬆纔是劉備入川的始作俑者。張鬆當時是益州別駕,相當於益州的三把手。州牧第一,其次治中,再其次就是別駕。那張鬆改投劉備麾下,就爲了從三把手混成二把手嗎?

所以,換主公、當大官的“小人”邏輯,解釋不了張鬆。既然解釋不了張鬆,那也解釋不了法正。因爲這倆人不僅是好友,而且是“共犯”:一起背叛劉璋、一起改投劉備、一起“賣主求榮”。既然不完全是“小人”邏輯,那法正和張鬆究竟圖啥?

法正不死,便無三國 法正本事有那麼大嗎 第2張

亂世之中,“凡有血氣,皆有爭心”。

法正和張鬆就是這樣的人物。他們都想成就一番事業,不能成就一番事業就對不起自己的蓋世才華。所以,他們與自比管仲樂毅的諸葛孔明,是一類人。

但是,主公劉璋肯定不是成大事的人。這就有了換主公、投明主的必要和動機。而放眼當時,誰才能成大事、誰纔是明主公?

你想都不用想,肯定不是劉備劉玄德,而是曹操曹孟德。挾天子令諸侯、擁八州一部

,曹孟德正在事業上升期,再邁一步就能統一天下。

但曹操人設太差。

招降納叛早已家常便飯,關鍵是這傢伙殺人不眨眼。劉備從新野往南跑,爲啥會有十幾萬百姓跟隨?

劉主公仁義,亂世之中遇到一個好主公不容易,所以必須跟着走。但是,仁義感召遠不及殺戮恐懼更有威力。所以,最主要的原因是恐懼。新野百姓知道曹操殺人,而且知道這傢伙真殺人。打徐州,屠了五座城;打袁紹,殺了八萬兵。曹操經常這麼玩,那誰不害怕?又有誰會賭他在荊州不屠城、不殺人。

法正不死,便無三國 法正本事有那麼大嗎 第3張

這是其一。而其二則是張鬆與曹操的相遇,太尬。

《三國演義》說:曹操認爲張鬆太醜、張鬆覺得曹操太傲,一個看着噁心、一個處着不爽,所以倆人這關係就只能尬。

而真實的情況則是曹操給張鬆封得官太小。曹操代表朝廷,所以禮尊劉璋特使張鬆的最佳手段,就是以朝廷之名封張鬆一個官。曹操封了,他封張鬆爲越嶲郡的比蘇縣縣令。

但是,張鬆已經是益州三把手,即益州別駕。所以,你曹操封個縣令是啥意思?張鬆認爲這是他生平以來受過的最大侮辱。

於是,曹操這個新主公,就沒法投。不投曹操,那投誰?

只能是劉備了。對曹操,張鬆、法正獻益州,叫錦上添花;對劉備,張鬆、法正獻益州,叫雪中送炭。

所以,從投靠曹操也就變成了投靠劉備。

在法正和張鬆的一通攛掇之下,劉備猛虎入川。入川之後就跟劉璋反目,然後一頓操作猛如虎,劉備反客爲主。在奪四川這件事上,仁義昭彰的劉皇叔,的確不夠仁義,也的確不夠道德。

但是,佔荊州、入四川,也是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設計。所以,劉備、孔明、法正、張鬆,在這個不道德的問題和操作上,是一致的。亂世之中,有時候你就沒法一直道德、一直仁義、一直當君子。

法正不死,便無三國 法正本事有那麼大嗎 第4張

劉備入主四川后,立即大封功臣。他任命法正爲“揚武將軍”,賞黃金五百斤、白銀一千斤、銅錢五千萬,還讓法正做了蜀郡太守。這個賞格基本與關羽一樣。

相遇遲、相處短、相知未必深,那劉備給法正的賞格爲什麼這麼高?

因爲正是因爲法正,所以他才能入四川、佔益州、割據一方。劉備折騰了大半生,到這時候纔拿到一塊穩固的根據地。而這一切都是因爲法正。所以,對法正的賞賜,就不能少。

功業立了,三分天下;錢財有了,金銀珠寶;權勢有了,蜀郡封疆。如果法正僅是賣主求榮,那到這時候,他就該心滿意足、激流勇退。

但是,並沒有。

一是法正的野心,不止於求官求錢求富貴,而是要在亂世之中成就一番事業。諸葛亮什麼心思,法正就是什麼心思。否則,他根本不會聯合張鬆一起操作劉備入川,躲在四川陪着劉璋當土皇帝不好嗎?

二是法正的能力,無論是格局見識還是臨陣奇謀,這傢伙都不在諸葛亮之下。在當時,諸葛亮是劉備的蕭何,雖說是軍師將軍,卻主要是看家守家。而法正纔是劉備的張良,與劉備左右不離、軍中劃策。

法正不死,便無三國 法正本事有那麼大嗎 第5張

那法正都出了哪些奇謀妙計呢?

首先是用人見識。

張良曾勸劉邦首封雍齒,以緩和君臣矛盾、防止將軍造反。而法正建議劉備必封許靖、以穩定外州人士、進一步籠絡人心。

劉備論功行賞,封法正爲蜀郡太守。但蜀郡本有太守,就是許靖。所以,法正做了蜀郡太守,那許靖就要丟官失業。許靖這個人,人品一般,也是賣主求榮;但賣不逢時,成都快被打下來才爬出來投降。所以,免了也就免了。

但是,許靖是當時名士,家世背景和爲官履歷還算可以,而且特別能夠代表到益州效力的外州人。所以,法正就對劉備說:你瞧不上許靖,這沒問題;但外州人不知情,會認爲你度量小;所以,怎麼也要給許靖一個官做,不是爲了許靖,而是爲了籠絡許靖所代表的外州人。

法正的這個見識,不僅等量張良,而且遠超劉備帳下的其他謀士。在當時,只有他纔是最懂四川形勢、最懂益州人心的人。

其次是拉攏士族。

三國亂世,表面上看是袁紹、曹操、孫權、劉備這些軍閥殺來殺去。而實際則是各州豪族支持軍事代理人殺來殺去。公元194年,呂布鳩佔鵲巢,曹操丟掉兗州。而原因就是曹操沒有處理好與兗州豪族的關係,所以才被趕出兗州,兗州豪族把他換成了呂布。

所以,劉備入川后的頭等重要之事,就是處理好與益州豪族的關係。這個關係,怎麼處呢?就是聯姻。一衆謀臣都勸劉備迎娶豪族吳壹之妹吳氏。但吳氏曾爲劉璋已故兄長劉瑁之妻。而劉備又與劉璋是同族,所以就認爲迎娶吳氏有違禮法。

這時候,大家誰也勸不動。但法正能勸動,直言:“論其親疏,何與晉文之於子圉乎?”。晉文公爲了與秦國搞好關係,竟迎娶了自己親侄子晉懷公的妻子。你劉備再怎麼有違禮法,還能超過晉文公嗎?爲了政治,道德可以不顧、禮法可以犧牲,一切都要讓路。

第三是圖謀漢中。

當時形勢是劉備入益州,而曹操入漢中。益州和漢中之間,隔着一座大巴山。所以,曹操的最佳戰略是再接再厲,拿下漢中後直接翻越大巴山拿下益州。

爲什麼曹操不能等一等、緩一緩再去圖謀益州?

因爲曹操的政治重心在中原,主要是許都、洛陽和鄴城一帶。所以,漢中和益州已經遠遠超過曹操的打擊半徑。因此,曹操要進攻益州,就要以關中爲根據地。簡單說,就是先把軍隊和物資從中原集中到關中,然後再以關中爲根據地翻越秦嶺、翻越大巴山,然後才能發動進攻。而現在,既然軍隊和物資已經翻過秦嶺、到了漢中,那就應該趁着這個勢直下益州。

法正不死,便無三國 法正本事有那麼大嗎 第6張

但是,曹操並沒有。不能得隴又望蜀,他不打了,而是跑回去要給自己封官,由魏公封爲魏王。而這就給了劉備機會。於是,法正立即建議劉備火速翻越大巴山,向北攻取漢中。而且,點明其中利害關係:

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爲持久之計。

而在漢中爭奪戰中,又是法正建議聲東擊西之計,直接搞死了曹操的漢中留守大將夏侯淵。雖然曹操亡羊補牢、親征漢中,但漢中根基不在、鞏固之機已失,最後只能放棄漢中、退回中原。

劉備入川,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而攻佔漢中,則鞏固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因爲憑藉大巴山守益州,太難;而憑藉秦嶺和大巴山兩座天險守益州,那就太輕鬆了。而漢中之地,既是守衛益州的憑藉;又是圖謀關中進而圖謀中原的橋頭堡。而這一切都是法正的設計。

沒有漢中這個橋頭堡,諸葛亮不僅不能五伐中原,甚至只能依託大巴山搞防禦戰,等待曹魏一波又一波的南征。甚至,都不會有一波又一波的南征。因爲大巴山不夠險,所以劉備集團很可能被曹魏一波帶走。

曹操拿下漢中之後,趕緊封自己爲魏王。而劉備拿下漢中之後,也是趕緊給自己封王,即漢中王。當了漢中王之後,免不了要給部下們論功行賞。法正被封尚書令、護軍將軍。

關鍵是尚書令這個職位,相當於漢中王府的祕書長,妥妥的實權幹部。所以,劉備對法正的信任,在這時候,已經遠超諸葛亮。

自身之才華、主公之信任,足以讓法正成就一番大功業。但是,天妒英才。劉備封王是公元219年的事,而轉過年的公元220年,法正就死了。

因此,在接下來更爲激烈的三國爭雄中,法正無緣參加。

孫權襲奪荊州後,大家都認爲不該跟孫權集團撕破臉,但誰勸都沒用,劉備一定要跟孫權死磕到底,於是也就有了夷陵慘敗。面對戰敗慘局的諸葛丞相,只能唏噓感慨,哀嘆法正法孝直走得太早:

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如果法正還在,那他一定能勸阻劉備東征孫權;即便東征孫權,有法正軍前劃策,也不會敗得這麼慘。

法正不死,便無三國 法正本事有那麼大嗎 第7張

諸葛亮能如此評價一個人,在三國一衆英雄中,爲數不多,而法正要算一個。所以,三國爭雄而益州疲敝,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法正死得太早。否則就不會有東征孫權,也不會有夷陵慘敗,更不會有蜀吳毀盟。

但是,三國還會有嗎?有法孝直在,劉備就能把東吳和曹魏捆在一起打,然後統一天下嗎?

未必。

首先,法孝直未能洞察荊州危局。

劉備的益州本部與關羽的荊州基地隔着兩湖密林。這就是危局。定都成都而沒有定都重慶,則讓這個危局變得更危。因爲劉備無法從成都發兵支援荊州。所以,無論曹操集中力量進攻關羽,還是孫權集中力量進攻關羽,關羽都要孤軍作戰。因此,荊州早晚要丟。

其次,法孝直改變不了力量對比。

赤壁之戰前,曹操名義上控制了八州一部。而司隸刺史部的關中地區,還處於一羣小軍閥割據的狀態。但是,消滅張魯之後,司隸刺史部的關中地區,儼然就是曹操威壓蜀漢的前沿基地。這個局面,法正解決不了。即便後來,諸葛亮搞了五次北伐,也沒能解決。

法正不死,便無三國 法正本事有那麼大嗎 第8張

第三,法孝直無法解決人才困局。

劉備集團,最缺什麼人才?不缺蕭何,諸葛亮就是蕭何;不缺張良,法正就是張良。但劉備集團缺韓信。關羽可以獨當一面,但關羽丟了荊州。五伐中原的諸葛亮,被證明也可以獨當一面。但諸葛丞相卻沒能效仿韓信一戰破秦嶺。這個人才困局解決不了,那結果還是三國爭雄而益州疲敝。

所以,法正雖然有野心,要去成就一番事業;有見識,謀劃了三國天下;有奇謀,計斬妙才而巧取漢中。但是,荊州危局不破、力量對比不變、人才困局難解,三國還會是三國。歷史是時勢激盪的結果。雖有逆天改命、逆勢而變的英雄,但少之又少,且往往都以悲劇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