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削藩對自己有何好處?康熙爲何執意這麼做?

削藩對自己有何好處?康熙爲何執意這麼做?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取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意思。接下來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相關的文章

康熙削藩引發了“三藩之亂”,最後康熙通過戰爭平定了“三藩之亂”,實現了削藩的目的。

削藩對自己有何好處?康熙爲何執意這麼做?

康熙做的這件事,在歷史上是引發了很大爭議的,很多歷史學者認爲,康熙的做法有些操之過急。戰爭也許本來是可以避免的,正是由於康熙操之過急的做法,讓不該發生的戰爭爆發了,給老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不光歷史學者們這麼說,其實當時康熙在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包括孝莊太后在內的很多朝中元老重臣,都反對康熙這樣做。他們認爲,“三藩”的力量太強,如果貿然行動,很可能打不贏“三藩”,招致失敗。那時候,很可能在北京屁股還沒坐穩,又不得不退到關外去了。

事實上,歷史上對於削藩這件事,一向是非常謹慎的。很多雄才大略的君王,其實都不敢隨便削藩。漢武帝只能採用頒佈“推恩令”的方式,變相削藩。其他與漢武帝一樣變相削藩的,還有宋太祖、光武帝等人。宋太祖採用“杯酒釋兵權”的方式,用金錢購買權力。光武帝則採用大面積分封侯爵的形式,稀釋諸侯們的權力。

而因爲削藩造成失敗的事例,在歷史上比比皆是。建文帝朱允炆就是一個削藩失敗的典型例子。而南北朝時期,以及五代時期,之所以國家頻頻變換,皇帝頻頻變換,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爲削藩造成的。

所以,古代有見識的君王,不到萬不得已,要不是完全考慮周全,他們一般都不會輕易削藩。

那麼,爲什麼康熙皇帝卻要冒着很大的風險來削藩呢?他爲什麼會如此迫不及待呢?是不是康熙一向就有急躁魯莽的性格呢?

說康熙有急躁魯莽的性格,顯然是不對的。事實上,康熙做事情,還是比較有智慧的。他想要把鰲拜拿下來,也是採用摔跤的方式智取。後來他選太子,三番五次,反覆斟酌,直到死,都沒有敲定。可見他做事情有多麼謹慎。

削藩對自己有何好處?康熙爲何執意這麼做? 第2張

那麼,本來性格謹慎有智慧的康熙,爲何卻急於削藩呢?

我認爲,康熙一定要急於削藩,其實是一種必然的選擇,也是一種正確的選擇。

實際上,清朝從皇太極開始,就一直在加強中央集權。皇太極之前,一直是“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皇太極採用加強皇權的方式,試圖把權力從皇室成員那裏奪過來。

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並不是很成功。後來又由於皇太極的猝死,多爾袞執政,清朝的政治形勢,又回到議政王大臣會議上去了。

這種情況,一直到多爾袞死後,作爲皇帝的順治才得以掌權。而且順治繼續採用皇太極的辦法,限制宗王們的權力,把一些非宗室成員的大臣提拔起來,讓他們掌權,替代宗室成員。

但是這樣做,相當於只是一種權力的轉換,權力還是沒有回到皇帝的手裏。康熙上臺以後,整個國家已經建立了中原王朝。康熙深刻地意識到,要想在中原站穩腳跟,必須要採用中原王朝的方式,實行皇權集中制。否則的話,在關外時那樣權力分散的局面,又將出現。

而康熙實際上面臨權力分崩離析的局面。一方面,朝廷中有鰲拜這樣的大臣壟斷權力,讓康熙無從插手。另一方面,地方上,尤其是南方,面臨着吳三桂等“三藩”擁兵自重的情況。如果康熙不能迅速從其中突圍出來,那麼他的處境將是很不妙的。

削藩對自己有何好處?康熙爲何執意這麼做? 第3張

朝廷中的四大輔臣,康熙已經用智慧把他們擺平的。

他先是縱容鰲拜獨掌權力,讓鰲拜搞死蘇克薩哈,同時讓索尼不滿。而索尼因此在死前倒向了康熙,提出了還權的主張。這樣,康熙就解決了四個輔臣中的兩個。剩下的兩個,遏必隆只是跟着鰲拜跑的,不足爲懼。只要把鰲拜擺平,事情就解決的。所以最後,康熙採用了摔跤的方式,來解決鰲拜的問題。

朝中權臣的問題解決了,就剩下地方上藩鎮的問題了。而且在康熙看來,地方上的藩鎮,是一個大問題。爲什麼說是大問題呢?那是有現實例子的。比如南明政權,本來其實並不強大,但依然能夠存在半個世紀。而“三藩”的力量比南明強大多了,如果不及時解決,他們必然會做大。

而且,要解決“三藩”的問題,歷史上並沒有恰當的經驗。畢竟他們身在外地,又擁兵自重。除了用戰爭的方式,沒有更好的方式。既然戰爭是唯一選擇,早遲要打一仗,顯然遲打不如早打。早打的話,“三藩”的態勢還沒有形成。

正是出於這種考慮,所以康熙毅然發動了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