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秦文公爲什麼要遷都關中?設立滅三族之罪

秦文公爲什麼要遷都關中?設立滅三族之罪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文公遷都關中,設立滅三族之罪,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秦文公即位不久,即着手於都邑東遷問題。舊都西垂,是嬴秦在西方建邦立業、繁衍生息的桑梓之地,若干世紀以來,嬴秦爲開拓、保衛西垂付出過慘重代價;從山川形勢、生態環境和交通位置諸方面說,西垂地區宜農宜畜,物產豐饒,也的確具備部族活動中心的優越條件。然而,那裏畢竟只是隴南山谷中的一片帶狀小盆地。東面是險峻的秦嶺,西面是綿亙的岷山,北有隴坻之阻,南臨巴蜀之僻。

當西周王朝煌然尊處關中的時候,作爲臣服於王室的一個小屬邦和中央王朝維繫與西方諸戎交往的一條紐帶,在其活動範圍只能侷限在隴山以西的那種政治格局下,西垂作爲都邑是十分理想的。但當西周王朝滅亡,王室被迫東遷,嬴秦上升爲諸侯國,西北政治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時,面對王室東遷後的權力真空,嬴秦領導集團萌生與列國並駕齊驅的強烈意念,在這種背景下,西漢水上游那片小小的河谷盆地,就顯得微不足道了。秦人要面向東方,要掌握更加肥沃、繁庶的八百里秦川,取代周人的位置,遷都關中是必走的一着棋。

秦文公爲什麼要遷都關中?設立滅三族之罪

關於秦文公的遷都,《史記·秦本紀》記敘比較質樸,說他即位的第三年,“以兵七百人東獵。四年,至汧、渭之會,曰:‘昔周邑我先秦嬴於此,後卒獲爲諸侯。’乃卜居之,佔曰吉,即營邑之”。似乎文公在打獵過程中,偶然來到汧渭之會,忽萌遷都之念。事實當然不會這麼簡單,遷都這類大事絕不會是臨時心血來潮作出的決定。秦文公的東獵,其實是一次長途跋涉的武裝考察。

秦文公帶領一支700人的軍隊,行程歷時1年,這是一次目標很明確的行動,而非通常意義的狩獵。這一點,我們從文公到達汧渭之會時的感慨也能悟出。他說“昔周邑我先秦嬴於此,後卒獲爲諸侯”,表明他很清楚非子被封於汧渭間的那段歷史。他其實就是在狩獵的名義下,東越隴山尋找先祖受封之地的。他抒發了一通迴歸先祖發跡故址的思古幽情後,隨即便占卜、選址、施工,營造了一座新的國都。選擇考察新都邑,是文公東獵的真正目的;而且,其考察已先有意向在胸,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舉措。

秦文公所都之汧邑,是否即當年非子所封之秦邑?這是個有待新考古發現解決的問題。從文公在汧渭之會卜邑營居時說的那番話可知,汧邑的位置即非當年秦邑故址,也應在距其不遠處。許多學者認爲,汧邑地望可能在今陝西隴縣的磨兒塬附近。

20世紀80年代,在那一帶發現過一座春秋時期的故城遺址,尚有夯土及城牆殘跡存留;附近還發現範圍較大的春秋秦墓區,其中貴族墓葬甚多;該地區解放前即曾引起過世人的關注,因爲曾多次出土過青銅禮器、車馬器和兵器。學者們的推斷合理有據,可從。這一地區背依隴坻,只能算是關中平原的西部邊緣,更確切地說,是控制隴道的關口。立足於此,如形勢不利,可隨時登隴西歸故土。由此可以看出,文公的東向發展是何等小心翼翼,他採取的是穩打穩紮、步步爲營的戰略,還不敢直入關中核心地區。

秦文公爲什麼要遷都關中?設立滅三族之罪 第2張

文公選擇汧地建新都的重要理由是那裏曾是先祖非子的受封地,但從當時的情勢上說,更大程度是出於軍事戰略上的謹慎,具有一定的試探性。

秦文公遷都這步棋走得非常成功,秦國終於在隴山以東站穩了腳跟,並且保持了後方腹地的穩定。此後秦之國勢逐步向東擴拓,較順利地取得了西方大國的地位。再過四年,秦國第一次設立滅三族之罪,父祖,母族,妻族,顯然也是學習周文明的結果。任命史官,完善法令,這些變化表明,秦國在秦文公的領導下,一方面在積極爭取經濟進步,由相對後進的遊牧經濟過渡到相對先進的農業文明,同時也在積極爭取文化上的進步,並取得階段性的成果。所以他死後,得到秦文公這個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