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近代名人 > 《梁漱溟日記》揭祕:其曾以中學學歷任教於北大

《梁漱溟日記》揭祕:其曾以中學學歷任教於北大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早年信佛而後又歸儒,以中學學歷執教於北京大學,壯年又因鄉村建設而放下教鞭,爲調停國共爭端發起民盟……可以說,被譽爲“中國最後一位大儒”梁漱溟的一生,就是新舊中國半個世紀的國運縮影。總字數逾80萬字、時間從1932年橫跨至1981年的《梁漱溟日記》日前出版,梁漱溟次子、已經87歲高齡的樑培恕老先生也藉此機會跟重慶晨報記者聊起了自己眼中的父親。

 曾枕着梁啓超的書睡覺

《梁漱溟日記》是梁漱溟現存全部日記(近80萬字)的彙編,同時附上了數十張首次公開的私家歷史照片。作爲梁漱溟日記的首次單行本,他早年投身鄉村建設,巡視抗戰敵後,調停國共兩黨爭端,上縉雲山閉關修佛,解放後參觀城鄉新變與土地改革,文革時抄家受辱等長達50年的經歷、感受,均在日記中有記錄。

在次子樑培恕看來,父親之所以有後來的種種經歷,和他早年的經歷是分不開的。“民國5年(1917年),袁世凱死後,軍閥混戰開始,恰好在這一段時間裏,知識分子有機會發出自己的學術思想,而正好我父親是一個非常關心國家、社會的人。”樑培恕回憶,父親很早就跟自己聊到過,他受梁啓超影響最大時,是把梁啓超的著作擱在牀上,有時候就當枕頭,就這樣入睡,着迷到這個程度。“但他當時並沒有受到梁啓超思想的約束,而是有他自己的一套。”樑培恕說,父親總是跟自己說,“我讀書從來都按自己的興味讀,無論看什麼書,總是心裏先有問題,再去找書看,找書看的目的也基本上不是充實自己的知識,而是要證實我想得對不對。”

《梁漱溟日記》揭祕:其曾以中學學歷任教於北大

  牽掛社會問題放棄出家

被譽爲“中國最後一個大儒”的梁漱溟在接受、研究儒學之前,其實對佛教更感興趣,並一度想出家。“其實最終他沒有出家當和尚,不是受到家裏的阻攔,相反我的祖父一點都不阻攔他。”樑培恕說,真正讓父親放棄出家念頭的是他對社會問題、中國問題的關心。“很多年前,他跟我們說過,我的感情和思想分成了兩半,這種日子不能過,在一兩年內我必須選擇其一。最後他選擇了留在人間,不當和尚。”

  以中學學歷任教於北大

在梁漱溟的經歷中,以中學學歷任教於北京大學絕對是一大亮點。說起這個時,樑培恕連連感嘆,由此可以看出當年北大的學術自由之風有多麼昌盛。

“蔡元培當時讓他去講印度哲學,他(梁漱溟)說我沒有研究過印度哲學,我就是看了一些佛書,對佛教有一點認識,那只是印度哲學的一小部分。蔡元培說,現在既然除了你以外沒有別人,那就先教你的,一邊教一邊自己學。”樑培恕舉了個例子,說明當時北大的自由度是如何的出人意料,“父親進北大講印度哲學只講了一年。1918年,他突然覺得如果外國人來了中國問到孔子是怎麼回事,這必須得有一個研究機構,就在校刊上登了一個建議北京大學應該組織一個孔子研究會的啓事。過兩天,他又在校刊上登出一個啓事說,我不講印度哲學了,就講自己對孔子的認識。再後來,他開講佛法,也是隻在校刊上登個啓事,通知學生時間地點,完全不用跟校方說。”

樑培恕說,據父親回憶,自己和胡適當年講課,聽課的人都是教室裏裝不下,在禮堂裏講。“胡適每一次講課有三四百人聽,他也有二百多人聽。聽的人也不一定是學生,只要有興趣你就去,門是開着的,隨便去。他們兩個人就這樣講了很長一段時間。”

更有趣的是,梁漱溟告訴兒子,當時的教育部長到美國去參觀了一次,回來之後跟自己說,人家的小學生都是啓發性教育。“他聽了之後非常振奮,立刻又登一個啓事,說我以後絕不妨礙別人思想發展,並提議,哲學系以後的課就是大家互相啓發和討論。”

一度還有一個梁漱溟的學生突發奇想,在校刊上發了一個啓事說,從現在起我不參加考試了,考試沒有意思。教務長的回覆也沒有責怪他,“你不參加考試可以,但畢業文憑不好發了,因爲你沒有分數。考試沒有分數我們怎麼知道你的水平怎麼樣呢,夠不夠及格夠不夠畢業呢,所以你得考慮這個問題,不考試可以。”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