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祕傳 > 奇聞異事 > 揭祕:古代學生開學不收學費,興送禮?

揭祕:古代學生開學不收學費,興送禮?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9.9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新學期開始前,現代學生家長首先得準備一筆費用供孩子上學,我們叫它學費。古代的學生上學學費要多少錢呢?

在這筆錢裏,首先要考慮的孩子是給老師的“束脩”。

“束脩”,其實是學生給老師繳納的“學費”,根據學業的不同階段,又有“入塾費”、“拜師費”或“謝師酬金”等叫法。爲什麼古人稱學費稱“束脩”?這與孔子有關。

揭祕:古代學生開學不收學費,興送禮?

網絡配圖

在古代,不論是小學還是大學,只要是公辦的“官學”都是不收學費的。民辦的“私學”,如書院、私塾一類學校,有的還是要收學費的,謂之“納費”,以補充教學經費的不足,提高老師的物質待遇。

早期束脩多爲實物,但到後來就是銀兩錢幣一類了,稱爲“脩金”。給老師送脩金,是古代的一種社會風氣有時也是強制性要求。明沈鯉《義學約》規定:“義學束脩,東傢俱備。分四次送,每季仲月十五日送一次,其諸學生家不必又具私禮。”

如果學生家裏沒有錢,可以送糧食替代送錢幣。明黃佐《泰泉鄉禮·鄉校》中有這樣的說法:“其束脩務從俗加厚。在城大館官給銀二十兩,有司以禮待送。在鄉則約正等率各父兄出谷及菜錢。”“脩”即肉脯,是用鹽、香料等加工製作成的臘肉或鹹肉一類乾肉;“束脩”,就是10條幹肉。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只要送我10條幹肉,我就教你。顯然,孔子所言不過是隨嘴說說,此後卻成了“學費”的代稱,進而又成了老師報酬的通稱。

在古代,不論是小學還是大學,只要是公辦的“官學”都是不收學費的。民辦的“私學”,如書院、私塾一類學校,有的還是要收學費的,謂之“納費”,以補充教學經費的不足,提高老師的物質待遇。

揭祕:古代學生開學不收學費,興送禮? 第2張

網絡配圖

早期束脩多爲實物,但到後來就是銀兩錢幣一類了,稱爲“脩金”。給老師送脩金,是古代的一種社會風氣有時也是強制性要求。明沈鯉《義學約》規定:“義學束脩,東傢俱備。分四次送,每季仲月十五日送一次,其諸學生家不必又具私禮。”

給老師準備脩金,是“必須的”。如果不給老師送脩禮或是不正常送脩禮,會受到相應的處罰,即所謂:“若待之不以禮及有始無終者,必罰。”所以在古代,不分窮富賤貴,家長都是要給孩子準備一筆束脩的,富家可以多出一些,窮人多少也要表示一下,如“出谷及菜錢”。

除了束脩,如果去外地讀書,家長還得給孩子準備一筆路費,這在古代叫“盤纏”。據唐虞世南《北堂書鈔》引《東漢觀記》,東漢時曾任益州太守的王阜,當年欲到犍爲縣求學,便“取錢二千,布二端”。

束脩、盤纏等都是正常開支,有的土豪家花錢毫不可惜,有的甚至在求學地附近購置房產,一切爲了孩子求學。據《後漢書·張霸傳》,東漢官員張霸十分博學,乃學尖子,儒生孫林、劉固、段著等慕名而來,爲方便請教,他們乾脆在張霸家附近各自買了房子。

揭祕:古代學生開學不收學費,興送禮? 第3張

網絡配圖

漢代人這種做法,與當今家長爲孩子上個好學校買“學區房”,是不是一個意思,而且這種買學區房行爲比現代家長更捨得,僅僅爲了與學習尖子住在一起!

如果孩子學習不好,又望子成龍心切,想孩子上學,那麼古代家長還得準備一筆錢,用來給孩子買學籍。如在清朝,有一種相當腐敗的“花錢上大學”現象,不需要參加考試,通過向朝廷捐銀納糧,即所謂“納捐制度”,便能獲得進入全國最高學府國子監學習的名額。

這種情況下,家長必須準備這筆不菲的資金。清《國子監則例》有規定,需要納捐名額時,國子監自行招收的學生(監生),每個名額是銀108兩;地方官學選拔上來的學生(貢生),每個名額銀144兩。對困難家來說,就是“砸鍋賣鐵”,恐怕也湊不出這樣一筆“學費”來。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