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祕傳 > 宮廷野史 > 從“滿漢全席”由來 足以看出大清皇帝的苦心

從“滿漢全席”由來 足以看出大清皇帝的苦心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自古以來“王天下者食天下”,任何一個朝代都是如此,清代皇帝自然也不能免俗,儘管在剛入關的時候還保留着滿族的飲食習慣,但很快就被博大精深的中原美食文化所淹沒。

自順治帝入關以後,宮廷飲食開始慢慢漢化,到了乾隆時期,國內局勢日趨穩定,經濟也空前繁榮,宮廷飲食也隨之進入了黃金時代。皇帝的飲食早已不是當初僅僅以肉食爲主的習慣了,清宮對來自全國各地的食材貢品,開始有選擇的加以食用。

宮廷飲食不僅在原料上打破了關東貨一統江山的局面,在飲食結構上和烹飪技術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變和進步。就飲食結構來說,北京的氣候和生活環境都有別於關外,天天食用肉類就會導致人體內外的溼熱不調,很容易患病。

從“滿漢全席”由來 足以看出大清皇帝的苦心

清宮也認識到這一點,對飲食結構做出了合理的調整,以便吃的更健康。飲食結構的改變還體現在食品種類的健全上,由於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宮廷飲食早已不是隻爲吃飽,而是向着吃出特色,吃出花樣的方向前進。

入關以後,清朝皇帝還面臨這樣一個問題

清初,統治者爲了保護自己的文化,保留了很多關外的滿族傳統,招待文武百官的宮中宴席,用的也是純粹的滿洲菜餚。到了順治、康熙年間,爲了照顧漢臣的生活習俗,同時也是爲了籠絡漢臣的需要,宮廷在宴請大臣時,開始有了滿族菜系和漢族菜系的區分。

一般宴請之時,滿族大臣用滿席,漢臣用漢席,滿漢之間有着嚴格的區分。康熙時期,各名族之間的融合進一步加強,滿、漢之間原本涇渭分明的界限慢慢被打破。有一次,康熙帝前往曲阜祭拜孔子時,當地的衍聖公府首次將滿菜和漢菜放在一起款待康熙帝,很快這種融合了滿席野味和漢席典雅韻味的滿漢席就在宮中流行開來,後來的乾隆在宮廷宴席中首開了將滿漢席合爲一席的先河,其用意不乏有標榜滿漢平等的意思。

宮廷是當時時尚的風向標,民間看到這種情況後,紛紛效仿,各地推出了“滿漢全席”。滿漢全席這一稱謂最早出現在乾隆時期李斗的《揚州畫舫錄》中。書中提到滿漢全席由於能夠滿足滿、漢兩族的需求而備受青睞,當時有身份的人都以能夠承辦滿漢全席爲榮。在書中還記錄了一份詳細滿漢全席的菜單。

據記載,滿漢全席一共有108道菜,其中南方菜54道:30道浙江菜、12道福建菜、12道廣東菜;北方菜54道:12道滿族菜、12道北京菜、30道山東菜。全部菜餚要分三天才能吃完。

從“滿漢全席”由來 足以看出大清皇帝的苦心 第2張

滿漢全席,即有了宮廷菜餚的特色,又吸取了地方菜系的精華;即突出了滿族燒烤、火鍋等烹製元素,也包含了漢族扒、炸、炒、熘、燒的烹調技巧。席間有葷有素,搭配巧妙,用材精緻,山珍海味無所不包。

在宮廷裏,皇帝天天吃的都類似滿漢全席,清初標準的御膳每頓飯有菜120道,需要三張大桌才能擺放完,除此之外,還有果品、點心以及主食。康熙皇帝覺得這樣太鋪張,就減到了64道,再往後又逐漸減少到32道、24道,不過到了慈禧垂簾聽政的時候,喜歡擺譜鋪張的她又將御膳恢復到了120道。

時至今日,很多的餐飲商家爲了招攬客戶,頻頻推出滿漢全席,其目的就是爲了高大上,殊不知滿漢全席不僅僅是一種美食文化,更是一種深厚的民族文化!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