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國學 > 古文名著 > 哲學名作《莊子》:雜篇·庚桑楚(4)原文及白話譯文

哲學名作《莊子》:雜篇·庚桑楚(4)原文及白話譯文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莊子》,又稱《南華經》,是戰國後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的一部道家學說彙總,是道家學派經典著作,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莊子》一書主要反映了莊子的批判哲學、藝術、美學、審美觀等,其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學、人生、政治、社會、藝術、宇宙生成論等諸多方面。《莊子》不僅是一本哲學名作,更是文學、審美學上的寓言傑作典範。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庚桑楚》出自《莊子·雜篇》,庚桑楚是首句裏的一個人名,這裏以人名爲篇名。全篇涉及許多方面的內容,有討論順應自然倡導無爲的,有討論認知的困難和是非難以認定的,但多數段落還是在討論養生。

莊子·雜篇·庚桑楚(4)

道通其分也,其成也毀也。所惡乎分者,其分也以備。所以惡乎備 者?其有以備。故出而不反,見其鬼。出而得,是謂得死。滅而有實 ,鬼之一也。以有形者象無形者而定矣!出無本,入無竅,有實而無乎處,有長而無乎本剽,有所出而無竅者有實。有實而無乎處者,宇 也;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 出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天門者,無有也。萬物出乎無有。有不能 以有爲有,必出乎無有,而無有一無有。聖人藏乎是。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爲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 ,弗可以加矣!其次以爲有物矣,將以生爲喪也,以死爲反也,是以 分已。其次曰始無有,既而有生,生俄而死。以無有爲首,以生爲體 ,以死爲尻。孰知有無死生之一守者,吾與之爲友。是三者雖異,公 族也。昭景也,著戴也;甲氏也,著封也:非一也。

哲學名作《莊子》:雜篇·庚桑楚(4)原文及白話譯文

有生黬也,披然曰“移是”。嘗言“移是”,非所言也。雖然,不 可知者也。臘者之有膍胲,可散而不可散也;觀室者周於寢廟,又適 其偃焉!爲是舉“移是”。請嘗言“移是”:是以生爲本,以知 爲師,因以乘是非。果有名實,因以己爲質,使人以爲己節,因以死 償節。若然者,以用爲知,以不用爲愚;以徹爲名,以窮爲辱。“移 是”,今之人也,是蜩與學鳩同於同也。

白話譯文

大道通達於萬物。一種事物分離了新的事物就形成了,新的事物形成了原有的事物便毀滅了。對於分離厭惡的原因,就在於對分離求取完備;對於完備厭惡的原因,又在於對完備進一步求取完備。所以心神離散外逐欲情而不能返歸,就會徒具形骸而顯於鬼形;心神離散外逐欲情而能有所得,這就叫做接近於死亡。迷滅本性而徒有外形,也就跟鬼一個樣。把有形的東西看作是無形,那麼內心就會得到安寧。產生沒有根本,消逝沒有蹤跡。具有實在的形體卻看不見確切的處所,有成長卻見不到成長的始末,有所產生卻沒有產生的孔竅的情況又實際存在着。具有實在的形體而看不見確切的處所的,是因爲處在四方上下沒有邊際的空間中。有成長卻見不到成長的始末,是因爲處在古往今來沒有極限的時間裏。存在着生,存在着死,存在着出,存在着入,入與出都沒有具體的形跡,這就叫做自然之門。所謂自然之門,就是不存在一個人爲的門,萬事萬物都出自這一自然之門。“有”不可能用“有”來產生“有”,必定要出自“無有”,而“無有”就是一切全都沒有。聖人就藏身於這樣的境域。

哲學名作《莊子》:雜篇·庚桑楚(4)原文及白話譯文 第2張

古時候的人,他們的才智達到很高的境界。什麼樣的境界呢?有認爲宇宙初始是不曾有物的,這種觀點是最高明的,最完美的了,不可以再添加什麼了。次一等認爲宇宙初始已經存在事物,他們把產生看作是另一種事物的失落,他們把消逝看作是返歸自然,而這樣的觀點已經對事物有了區分。再次一等認爲宇宙初始確實不曾有過什麼,不久就產出了生物,有生命的東西又很快地死去;他們把虛空看作是頭,把生命看作軀體,把死亡看作是尾脊。誰能懂得有、無、死、生歸結爲一體,我就跟他交上朋友。以上三種認識雖然各有不同,但從萬物一體的觀點看卻並沒有什麼差異,猶如楚國王族中昭、景二姓,以世代爲官而著顯,屈姓,又以世代封賞而著顯,只不過是姓氏不同罷了。

世上存在生命,乃是從昏暗中產生出來,生命一旦產生彼與此、是與非就在不停地轉移而不易分辨。讓我來談談轉移和分辨,其實這本不足以談論。雖然如此,即使談論了也是不可以明瞭的。譬如說,年終時大祭備有牛牲的內臟和四肢,可以分別陳列卻又不可以離散整體牛牲;又譬如說,遊觀王室的人周旋於整個宗廟,但同時又必須上廁所。像這些例子全都說明彼與此、是與非在不停地轉移。請讓我再進一步談談是非的轉移和不定。這全是因爲把生存看作根本,把才智看作老師。於是以這樣的觀點來駕馭是與非,便果真分辨出次要、主要的區別;於是把自我看作是主體,並且讓人把這一點當作神聖的節操,於是又用死來殉償這一節操。像這樣的人,以舉用爲才智,以晦跡爲愚昧,以通達爲榮耀,以困厄爲羞恥。是非、彼此的不定,是現今人們的認識,這就跟蜩與學鳩共同譏笑大鵬那樣,乃是同樣的無知。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