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國學 > 文化名家 > 王叔和在中醫學發展史上,他做出了哪兩大重要貢獻?

王叔和在中醫學發展史上,他做出了哪兩大重要貢獻?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4.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叔和,古代醫家名。晉代醫學家。名熙,以字行,高平(今山西省境內)人。生於東漢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他學識淵博,爲人誠實,做了當時的太醫令。在中醫學發展史上,他做出了兩大重要貢獻,一是整理《傷寒論》,一是著述《脈經》。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王叔和在中醫學發展史上,他做出了哪兩大重要貢獻?

簡介

王叔和,名熙,高平(今山東微山縣)人。魏晉之際的著名醫學家、醫書編纂家。王叔和幼年時代是在缺衣少食的貧寒中度過的。嚴酷的生活現實,使他從小就養成了勤奮好學,謙虛沉靜的性格。他特別喜愛醫學,讀了不少古代醫學典籍,並漸漸學會了診脈治病的醫術。

他在開始行醫的時候,因爲家境貧窮,衣衫破舊,人們瞧不起他。他只好揹着藥箱四處流浪,常常食宿無着。由於他對脈學很有些研究,慢慢也治好了許多疑難病人,請他看病的人也就越來越多了,他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大,逐漸傳遍了整個洛陽城。

著作

《脈經》

他一生最突出的貢獻是編著了我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脈經》。脈學在我國起源很早,扁鵲就常用切脈方法診斷疾病了。切脈是祖國醫學診斷學之“望、聞、問、切”四診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當時仍不爲一般醫家所重視,如張仲景《傷寒論》自序中指出,有一些醫生缺乏脈學知識,或者對於脈學不大講求,這樣臨牀診斷不明,對於病患者說來是很危險的。

因此,爲了解決醫生在治療過程中正確應用脈診診斷的問題,迫切需要一部脈學專著。王叔和蒐集了扁鵲、倉公、張仲景、華佗等古代醫家有關脈學的論述,並加上自己的臨牀體會和見解,終於寫出了這部著名脈學專書。

王叔和在中醫學發展史上,他做出了哪兩大重要貢獻? 第2張

《傷寒論》、《金匱要略》

經過連年的戰爭,許多書簡(當時造紙術尚不成熟,書都是寫在竹簡上的)都散落佚失或殘缺不全了,即使是幾十年前才完成的《傷寒雜病論》也是同樣的命運。作爲太醫令的王叔和(太醫令相當於今天的最高級醫院的院長)深知這部醫學論著的偉大價值,心中十分不忍,便下定決心使這部曠世奇書恢復其真正的面貌。於是他蒐集仲景舊論,到各地尋找該書的原本,終於成功地得到了全本的《傷寒雜病論》,並加以整理和修復,將其保留了下來,就是我們今天見到的《傷寒論》。

後世影響

王叔和著成的《脈經》,是繼《難經》之後的一部脈學專著。診脈是中醫學的獨特診斷方法,脈象也在診斷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參考意義。在此書中,王叔和對脈學的描述和闡釋深刻而細緻,可見他脈學的造詣之深。他將脈象分爲24種,其中對於每種脈在醫生指下的特點,代表病證等等,都描述得十分貼切,語言生動準確,非常實用。並與“平脈”(正常人的脈象)做了比較和區別。

古時診脈是診三部九候的,就是人迎(氣管雙側的頸動脈)、寸口(手臂外撓側動脈)、趺陽(足背動脈)三部,每部三候脈共九候,診療時過程繁瑣,患者還要解衣脫襪,不太方便。王叔和將診脈法歸納整理,又大膽創新,將這種方法改作了“獨取寸口”的寸口脈診斷法,只須察看雙側的寸口脈,便可以準確地知曉人身的整體狀況。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