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明朝的“國本之爭”是什麼事件?“國本之爭”持續了多久?

明朝的“國本之爭”是什麼事件?“國本之爭”持續了多久?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萬曆與大臣的國本之爭,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國本之爭,一場起源於由誰來繼承萬曆皇帝寶座的爭論。

在長達十五年的爭論裏,許多大臣因觸怒萬曆皇帝進入詔獄,發配邊疆,帝國統治陷入不寧,來自於後宮的唆使讓萬曆皇帝始終不願退步,大臣們的堅持讓帝國的統治陷入混亂。

這場原本決定帝國未來的爭論,卻讓帝國率先陷入了衰亡,在曠日持久的爭論中,皇帝深居後宮不願處理朝政,大臣們咄咄逼人不想動搖禮制倫理。

國本之爭演變到最後已經不僅僅是關於繼承人選的爭論,而是皇帝和大臣們的角力。

萬曆皇帝無疑在這場角力中失敗,這位年輕氣盛的皇帝一怒之下深居後宮三十年,將這個風雨飄揚的帝國徹底拖入衰亡的深淵。

明朝的“國本之爭”是什麼事件?“國本之爭”持續了多久?

國本之爭的人選聚焦在宮女王氏所生的嫡長子朱常洛和鄭貴妃所生的次子朱常洵身上。

臨幸宮女對於皇帝來說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萬曆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一時的衝動竟然會成爲令帝國陷入動盪不安的導火索。

朱常洛出生後,萬曆皇帝對於這個宮女所生的孩子一直不怎麼上心,此時的他正迷戀鄭貴妃。

迫於李太后的壓力,萬曆皇帝不情不願的把王氏冊封爲恭妃,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

當鄭貴妃誕下朱常洵時,萬曆皇帝喜悅不已,他把對鄭貴妃的迷戀也傾注在了這個孩子身上,這種愛屋及烏的態度頓時間讓宮中流言四起。

人們傳說萬曆皇帝將把朱常洵冊立爲皇太子,當這個長了翅膀的消息傳到深宮之外的大臣耳朵裏時,就像一枚炸彈在這個帝國內部炸響。

成百上千的奏摺被送到萬曆皇帝的寢宮裏,面對無一例外要求冊立朱常洛爲皇太子的奏摺,這位年輕的皇帝感到了一種莫名的憤怒。

有理由相信,這種憤怒來自於他對鄭貴妃的迷戀,大臣們的反對激發了他要維護自己和鄭貴妃之間那種尤爲寶貴的情感關係。

正好比漢宣帝明知劉奭無法繼承漢家制度,但依然礙於自己和許平君之間的感情而沒有廢除他。

彼時的萬曆皇帝多半懷着這種複雜的心情對大臣們的表現感到憤怒和失望,長達十五年的國本之爭由此揭開。

明朝的“國本之爭”是什麼事件?“國本之爭”持續了多久? 第2張

萬曆十四年,內閣首輔再次上書請求把朱常洛冊立爲太子,但被萬曆皇帝拒絕。

戶科給事中姜應麟、吏部員外郎沈璟等人糾結大臣們在鄭貴妃晉封當天上書請求萬曆皇帝冊立朱常洛爲皇太子,惹得這位皇帝興致全無。

勃然大怒中下旨把他們發配邊疆,但皇帝的強硬並沒有使大臣們退縮。

相反,萬曆皇帝充滿力量的迴應就像擊打在皮球上一樣,陷進去的同時立馬遇到更強勁的反彈。

這種反彈來自於大臣們對於禮制有恃無恐的堅持,畢竟賦予這些大臣敢於和皇帝做對抗的底氣來自於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立下的誓約:

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

萬曆皇帝的皇后沒有子嗣,按照即位順序,朱常洛無疑是順位繼承人。

這是明朝大臣們敢於和這位皇位對抗的底氣,但是這位年輕的皇帝不願使自己和鄭貴妃之間的情感出現瑕疵。

同樣,大臣們的集體反對也觸怒了這位皇帝的自尊心,大臣們受到了來自這位皇帝革職、廷仗、發配邊疆的種種懲罰。

然而萬曆皇帝的強硬態度並沒有讓大臣們妥協,雙方都在這場爭論都疲憊不堪,萬曆皇帝最後索性躲進深宮裏,用再也不理朝政來報復大臣。

明朝的“國本之爭”是什麼事件?“國本之爭”持續了多久? 第3張

面對大臣的批評“上深居二十餘年,未嘗一接見大臣,天下將有陸沉之憂”,萬曆不聞不問,帝國運作幾乎陷入停擺,“部、寺大官十缺六、七,風憲重地空署幾年,六科只剩下四個人,十三道只剩下五人。”

國本之爭愈演愈烈,帝國統治搖搖欲墜,在李太后的干預和施加壓力下,萬曆皇帝被迫做出退讓,冊立朱常洛爲皇太子。

皇帝的妥協無疑讓大臣中掌握了政治主動權,高高在上的皇帝再也不是一言九鼎,隨即又爆發了圍繞着福王朱常洵不應逗留京師的爭論。

要求福王離開京師前往封國洛陽,但鄭貴妃遲遲不願讓福王就蕃,萬曆四十三年爆發了震動帝國的梃擊案。

一名叫做張差的男子手持木棍闖進了戒衛森嚴的皇宮,直奔皇太子朱常洛的慈慶宮,打傷守門太監,欲行刺太子,後被侍衛制服。

此事引起軒然大波,令羣臣譁然,彼時流言四起,元兇直指鄭貴妃,後經審訊,這名男子是受到鄭貴妃手下的兩名太監龐保、劉成的指使。

萬曆皇帝見牽扯到鄭貴妃,加上羣臣非議他對待太子苛刻,只好被迫殺掉這兩名太監,充充結束了這件案子。

明朝的“國本之爭”是什麼事件?“國本之爭”持續了多久? 第4張

後又讓福王前往洛陽,這才讓朱常洛的太子地位穩定下來,然而這位皇太子僅僅即位新皇帝一個月後就在紅丸案中暴斃而亡。

因爲這場關於決定誰是繼承人選的爭論,整個大明帝國都陷入了動盪之中,從國本之爭到三大案的爆發,整個帝國陷入了長久的權力鬥爭之中。

政治越發混亂,這個龐大的帝國終於走向衰敗。

國本之爭演變到最後,其實已經演變爲皇帝和大臣們的角力,皇帝試圖憑藉自己的權威迫使大臣去妥協,但大臣們藉着祖訓絲毫不退步。

於情於理都不佔上風的萬曆皇帝眼見自己的皇帝權威在這場爭論中顏面掃地,也就不難怪要深居後宮不理朝政了。

而明朝官員們抗爭的底氣除了來自於祖訓,某種程度也有對氣節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