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明末的“國本之爭”究竟是怎麼回事?探索“爭國本”的發展過程

明末的“國本之爭”究竟是怎麼回事?探索“爭國本”的發展過程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萬曆皇帝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公元1586年,萬曆皇帝的第三子朱常洵誕生。萬曆抱着這個娃那叫一個稀罕啊。作爲父親來說,這是自己最喜歡的鄭貴妃生的,作爲皇帝來說,皇家喜添龍子一枚。彼時的萬曆皇帝,將所有的父愛和溫存都傾注到朱常洵身上。大明帝國在自己的勵精圖治下蒸蒸日上,和自己最喜歡的人生下了一個龍精虎目的兒子。這時候,萬曆皇帝開始有了想法:以後要是能把大明江山傳給他那該多好!

也許萬曆忘記了還在後宮裏5歲的皇長子朱常洛。他纔是萬曆皇帝第一個兒子,論起皇位繼承人,顯然朱常洛更合適。也就是因爲朱常洛的存在,拉開了明末著名的“爭國本”序幕。

明末的“國本之爭”究竟是怎麼回事?探索“爭國本”的發展過程

萬曆青春年少,不小心與宮女生了兒子,幾年後被百官逼得不敢上朝

立誰爲接班人?

“爭國本”事件用現代通俗的話說就是:遺產分配問題。家族企業高層建議把以後的遺產給大兒子,而董事長卻想把遺產給三兒子。這時候雙方僵持不下,展開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按道理都是自家的娃,不至於討厭到這種程度吧,但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原來皇長子朱常洛是萬曆青春年少時,情不自禁和一個宮女王氏邂逅所生。“這只是意外,壓根沒想要”。最關鍵的是因爲這件事萬曆的母親差點以荒淫的罪名把萬曆皇帝給廢了。所以萬曆看見王氏氣就不打一處來,同樣也就討厭這個皇長子,但祖宗家法不可違背。

按照中國傳統禮儀,皇族、家族都應以長子爲第一繼承人!

國家建儲,禮從長嫡,天下之本在焉。惟帝王之子,居嫡長者,必正儲位。——《明實錄》

換句話說,皇后生的第一個兒子是太子,如果皇后沒有兒子,就立其他人生的第一個兒子爲太子。也就是說,萬曆皇后沒兒子,那就應該立皇長子朱常洛爲太子。

好吧,萬曆就是不喜歡這對母子。就是想立朱常洵作太子。這可使不得,明朝取仕的主線就是八股文,其中仁義禮智信說的透透的。首先文官集團不樂意了:“皇上你是天下之主,廢長立幼,自古未有!”於是內閣首輔申時行率領百官上書皇帝:立皇長子朱常洛爲太子,以固國本。這次萬曆不予理會。

明末的“國本之爭”究竟是怎麼回事?探索“爭國本”的發展過程 第2張

隨後,大臣們再次陸陸續續上書要求冊立朱常洛爲太子,並且還要求冊封朱常洛的母親爲貴妃,以正其名。萬曆生氣了,這女人能不能別提了!你還想讓我冊封他,直接罰俸、降職處理。

眼見牽涉的官員越來越多,在教條禮法薰陶下的各路言官御史準備死諫之際,萬曆實在不勝其煩,但又不能見一個殺一個。最終下旨:再敢胡說八道,叫我立太子的人,必定重罰!隨後,爲了避免和這羣言官爭吵,就開始了長達30年的“閉關修煉”——不上朝!

“國本之爭”拉開序幕

從萬曆14年到萬曆42年間,長達28年的“戰爭”中。文官集團們可謂費盡心思,步步斡旋,先讓朱常洛出閣讀書,再到最後讓萬曆改觀印象,軟磨硬泡下最終萬曆妥協,冊立朱常洛爲太子。

萬曆18年,內閣首輔申時行要求給9歲的朱常洛冊立太子,萬曆不做迴應。言官集體罵內閣無能。結果四個內閣集體辭職。萬曆一聽坐不住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算是把事情圓了過去,再等等看看!

萬曆20年,禮部給事中給皇帝上了一封奏摺,內容是:要求皇長子出閣讀書被萬曆皇帝罰俸。這事就像定時炸彈一樣在言官中爆炸。傾巢之下,豈有完卵!幾十個御史言官紛紛上書,結果把萬曆惹火了,一個個處罰!

帝一怒而斥諫官十一人,朝士莫不駭嘆。-《明史》

明末的“國本之爭”究竟是怎麼回事?探索“爭國本”的發展過程 第3張

這些封建禮教下薰陶的讀書人真不怕死,被打了又來!萬曆實在怕了,好嘛,不就是要求皇長子讀書嗎,行,我准奏!此時是萬曆21年,朱常洛11歲!正常人家的孩子7歲都上1年級,可見萬曆多討厭他!

萬曆24年,14歲的朱常洛到了結婚了年紀,禮部官員就問萬曆:辦婚禮是以皇太子身份還是王爺身份來舉行?萬曆直接以沒錢拒絕了。

萬曆26年,百官忍無可忍,都12年了還不冊封太子,萬曆你意欲何爲!再次上書要求冊封朱常洛爲太子,這回是聯名啓奏!可是萬曆依舊不理會。

萬曆29年,事情終於告一段落。百官聯名之際,搬出了萬曆母親李太后,在艱苦奮鬥和九牛二虎之力引導下,萬曆終於答應冊立朱常洛爲皇太子!

《明史書》記載:冊立皇長子爲太子,暨冊封福王、瑞王、惠王、桂王,詔告天下。

而隨着萬曆30年皇太子完成大婚,戰戰兢兢做了12年太子後,最大的威脅福王朱常洵到自己封地就藩,長達近30年的“國本之爭”終於結束。

明末的“國本之爭”究竟是怎麼回事?探索“爭國本”的發展過程 第4張

明爲國本,實爲黨爭

千萬別以爲這些大臣真的爲江山社稷考慮,明朝的文官集團一向“以天下爲己任”。上文我們就說到,八股取士的大環境下,這些讀書人心中的禮教是超越皇權的存在。也就是說皇帝做什麼都應該符合禮教。在禮教的催化下,許多人開始展露自己的政見思想,踊躍發言,形成不同派系的互相爭吵。

這時就像一場辯論賽,而萬曆則像一個裁判。你可以辯論,但是需要我這個裁判適當時候制止,不然無限辯論下去,愈演愈烈最後演變成爲辯而辯的狀況。萬曆30年不上朝,意味着這場辯論賽失去了平衡點,以至於閻崇年說萬曆:“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沒有皇權的壓制,適可而止。那麼這些黨爭派系只會不斷拉人頭,最後大家都不要做事了,只會黨同伐異。

所以說,“爭國本”看似最後萬曆妥協,文官集團取得勝利。實際上卻是沒有勝利者的戰爭,從此黨爭愈演愈烈,以至於最後崇禎皇帝都說:朕非亡國之君,臣是亡國之臣。

從一定程度上講,萬曆的逃避——30年不上朝,加速了明朝的內部動盪,萬曆死後僅僅24年,明朝就宣告滅亡。萬曆應該爲明朝的滅亡負主要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