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蝗蟲的破壞力有多強?古人蝗災爆發怎麼處理?

蝗蟲的破壞力有多強?古人蝗災爆發怎麼處理?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古人蝗災爆發怎麼處理?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最近不少的人都發現了哈,這個東非的蝗災已經十分的嚴峻了,如果在6月份前不加以控制的話,那麼這個蝗蟲的數量會再次增加了,到那個時候就更加控制不住了,所以所以,東非的朋友加油啊,最近也有人問了,蝗災其實每次都還是會被解決的,那麼最後這個蝗災後的蝗蟲都去什麼地方了呢?下面就着這個問題一起來分析看看吧!

蝗蟲的破壞力有多強?古人蝗災爆發怎麼處理?

蝗災後的蝗蟲呢?其實也沒有去什麼地方,蝗災後的蝗蟲都死了呀,有很多種方法捕殺蝗蟲的,有的就地掩埋了,有的就燒掉了,有的也能油炸吃掉了,還有蝗蟲卵是直接挖出來,然後拿農藥殺死的,當然也有蝗災後的漏網之魚跑了的,也算是正常的,所以蝗災後蝗蟲也就那麼回事。

蝗蟲的破壞力有多強?古人蝗災爆發怎麼處理? 第2張

蝗蟲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破壞力的遷徙害蟲。它們所到之處,農作物被吃掉,甚至可能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以及糧食短缺。一般來說,蝗災發生後,蝗蟲會被人類採用噴灑農藥等方式捕殺。據媒體報道,目前肯尼亞等三國的蝗蟲數量高達3600億隻。假若蝗災到今年6月未控制住,那麼蝗蟲數量或將會再增加500倍。屆時將會對世界糧食生產造成極大的影響,有可能會引發糧食價格的波動。

古人怎麼治理蝗蟲?

蝗蟲是一種遷飛性極強、食性極雜、爆發危害的害蟲。一旦大面積發生、起飛,遮天蔽日,其薄薄的翅膀高頻率震動着空氣,其聲如狂風呼號和飛機的轟鳴,勢如雷霆萬鈞,落地後,莊稼、雜草甚至連樹皮都被吃光。

據史籍記載,我國從週末春秋時代到新中國成立之前的2600多年中,重大的蝗災就發生過800多次,平均2~3年就有一次地區性的蝗災發生,間隔5~7年就有一次大範圍的蝗災發生,危害嚴重。如1927年山東省發生的大蝗災,造成700萬災民流離失所,四處逃荒;1929年的蝗災,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受災農作物240萬公頃,造成損失達1000萬銀元以上;1944年發生的大蝗災,約330萬公頃莊稼被吃毀等等。因此,蝗災與水、旱災害成爲我國曆史上威脅農業生產,影響人民生活最嚴重的三大自然災害。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及蝗區廣大人民羣衆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改造蝗區,控制蝗災,到上世紀70年代使蝗災得到了基本上的控制,雖然部分蝗區蝗災仍時有發生,但沒有造成大的危害。

根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統計,2001年全國病蟲鼠害發生面積達3538多萬公頃次,與2000年基本持平。受氣溫偏高、少雨乾旱氣候條件的影響,仍以蟲害重於病害,其中尤以蝗蟲發生較嚴重。據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的統計,2001年我國東亞飛蝗發生面積約191.6萬公頃(未包括海南省發生的面積),比1985~1998年的平均發生量(100萬公頃)高91.7%,屬於特大爆發年,是近30年來罕見的。今年蝗災更爲嚴重,發生面積比上年同期擴大了10%,發生重災的地方每平方米的蝗蟲密度達4000~5000只。

病蟲害的發生、發展、分佈及危害程度受環境條件,特別是氣象條件的制約。1997年以來蝗蟲的連續爆發,特別是2001年和今年的特大爆發,除與農業結構調整、生態環境的變化及治蝗技術、措施相對落後等有關外,氣象條件的變化是重要的影響因子。

對我國農業最具危害性的東亞飛蝗,具有異地遷飛、羣集和產卵選擇適宜環境的特性,它主要分佈於42°N以南的黃淮海平原一帶地區。這些地區季風氣候明顯,降水時段集中且年際變化大,水旱災害交替頻繁發生,使這裏的沿湖、濱海、河泛及內澇地區出現許多大面積的荒灘、荒地,蘆葦、雜草叢生,是飛蝗繁殖猖獗的適宜和發生基地。 <降水是影響東亞飛蝗發生的重要因素。

1997年以來,黃淮海平原一帶基本上屬於少雨年份。由於少雨乾旱,黃河下游、淮河與海河主要支流多次出現斷流,洪澤湖、微山湖、白洋澱等水位嚴重下降,造成大面積河、湖灘地裸露,增加了蝗蟲的適生地。同時,乾旱也有利於蝗卵的孵化,促使蝗蝻的發育加快,種羣量上升。歷史資料統計結果也表明,蝗災與乾旱同年發生的機率最大。

蝗蟲的破壞力有多強?古人蝗災爆發怎麼處理? 第3張

氣溫偏高,也有利於飛蝗的大發生。在全球氣候趨暖的大背景下,近年來黃淮海地區一帶氣溫也明顯偏高。持續的暖冬天氣,對蝗卵的安全越冬十分有利;春季乾暖氣候也利於蝗卵的孵化,蝗蝻發育速度加快。據調查,近幾年蝗卵冬季死亡率一般在13%~15%之間,低於常年幾個百分點,發育時間也有所提前,導致蝗蟲發生世代增加、北移,發生危害期延長。

各地應在農業部的統一部署下,抓緊抓好滅蝗工作,確保飛蝗不起飛,土蝗不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