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古代人們遇到蝗災,爲何不敢輕易捕殺蝗蟲,反而還要祭拜蝗神?

古代人們遇到蝗災,爲何不敢輕易捕殺蝗蟲,反而還要祭拜蝗神?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蝗蟲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蝗蟲,即俗稱爲“螞蚱”的一種農業害蟲,在中國古代曾經頻繁引起災害。一旦發生蝗災,蝗蟲鋪天蓋地而來,所到之處寸草不生,莊稼顆粒無收也是常有的事情,進而引發食物短缺,造成饑荒戰禍。因此,人們往往“談蝗色變”。

古代人們遇到蝗災,爲何不敢輕易捕殺蝗蟲,反而還要祭拜蝗神?

可你知道嗎,在古代,人們哪怕遭遇了蝗災,也不敢輕易捕殺蝗蟲。這是爲什麼呢?

原來,在漢朝時期以來,受董仲舒“天人感應”的影響,人們認爲上天有蝗神存在。發生蝗災,是因爲人類做錯了事情,蝗神對人類實施懲罰。如果這時候捕殺蝗蟲,會激怒蝗神,導致更加嚴厲的懲罰。所以,每當蝗災發生後,皇帝會主動下“罪己詔”,承認施政錯誤,請求蝗神原諒;民間會架起祭壇,焚香禱告,希望蝗神保佑人民,祈求蝗蟲遠離莊稼。

顯而易見,這些做法,並沒有什麼用處。

716年,正是唐朝開元四年,山東地區發生一場罕見的蝗災。老百姓像以往那樣,除了設立祭壇祭拜蝗神之外,無計可施,任由蝗蟲嚼食大片莊稼。唐朝名相姚崇見此,憂心忡忡,上書朝廷,建議以焚燒、挖坑填埋的方式,對蝗蟲進行捕殺。唐玄宗接受了他的建議,派出御史爲捕蝗使,到各地去督促捕殺蝗蟲。

古代人們遇到蝗災,爲何不敢輕易捕殺蝗蟲,反而還要祭拜蝗神? 第2張

可是,有不少官員反對捕殺蝗蟲,以黃門監盧懷慎和汴州刺史倪若水爲代表,他們認爲,蝗災是天災,殺蟲太多有傷天和,只有修德才能消除天災。姚崇與他們進行激烈的爭論,批駁了他們的說法。最終,在姚崇的堅持下,山東等地開始大規模捕殺蝗蟲,將蝗災帶來的損失降到了最低。

不是每個朝代都有姚崇。唐朝以後,所謂“蝗神”的說法依然在官方和民間很流行。人們不再侷限於發生蝗災時祭拜蝗神,還在全國各地建立了許多蝗神廟,將祭拜行爲“制度化”,形成了一整套系統的祭祀制度。

清朝文學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裏就寫了一個關於蝗神的故事:

明朝末年,山東沂水即將面臨蝗蟲的禍害,縣令非常擔憂。一天,縣令睡覺後,夢到了身穿綠色衣服的秀才。綠衣秀才告訴縣令,說第二天有一個女子騎着毛驢從西南方向而來,她就是蝗神。如果向她苦苦哀求,沒準會免除蝗災。第二天,縣令在城南等了許久,果然遇見了這個騎着毛驢的女子。

縣令按照綠衣秀才的吩咐,哀求女子:“我們縣太小、太窮了了,請蝗神高擡貴手吧。”女子勃然大怒:“柳秀才太可恨,竟然敢泄露天機!我要讓他承受後果,不再損害莊稼。”

古代人們遇到蝗災,爲何不敢輕易捕殺蝗蟲,反而還要祭拜蝗神? 第3張

後來,蝗蟲漫天飛來,卻不去停在稻田裏,全部飛到楊柳樹上,將楊柳葉吃得精光。縣令這次恍然大悟:綠衣秀才就是柳樹之神啊。

到了清朝時期,人們依然信奉蝗神。當蝗災已經很嚴重,不得不進行捕殺蝗蟲時,人們也一定要事先進行禱告,請求蝗神原諒。這樣一來,不免影響了時機,使得蝗災愈演愈烈。

乾隆皇帝接觸過外國的天文、曆法、幾何等科學知識,多少有點科學文化素養,不相信蝗神的說法。有一次,他還下旨說:“那些繁瑣的禱告和膜拜儀式毫無作用,大家趕緊捕捉蝗蟲纔是正經事。”

1745年,乾隆皇帝下令禁止民間祭拜蝗神,並下令拆除蝗神廟。可是,蝗神廟雖然消失了,卻多了劉猛將軍廟、蒲神廟、農神廟、三皇廟、梁祝廟——他們名字不一樣,但功能與性質還是祭拜蝗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