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苟利國家,不求富貴 清兵未南下之時,孔子後人爲何主動投靠清朝

苟利國家,不求富貴 清兵未南下之時,孔子後人爲何主動投靠清朝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9.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明朝孔子後人,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儒家是最講究忠的,儒家經典《左傳》就有一句名言,叫做:臨患不忘國,忠也。儒家另一部經典《禮記》中也有一句話叫做:苟利國家,不求富貴。忠於國家是儒家遵循的重要價值。

1644年,作爲孔子聖裔的衍聖公卻似乎忘了先祖孔子的教導,在清兵還未南下之時,就早早主動投靠了清朝,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苟利國家,不求富貴 清兵未南下之時,孔子後人爲何主動投靠清朝

當時的衍聖公名叫孔衍植,是孔子的第六十四孫,他是公元1621年襲封的衍聖公。作爲孔聖人的後代,明朝自然對他是恩寵有加,每逢節慶,必有賞賜,崇禎三年,又加封太子太傅,這是文臣很少能在生前得到的榮譽,可見明朝對孔衍植之禮遇。

然而,清軍剛剛入關還未南下之際,這位孔衍植就給清廷送去了一份表文,在表文中極盡阿諛諂媚之能事,稱清軍入關是普天同慶,順治皇帝在北京登基是全宇宙擁戴,全天下歌頌,天下儒家名士,爭先恐後的要去爲清廷效力,他這個清廷的臣子懷着無比幸福的心情向順治皇帝報告這個情況。這篇《初進表文》至今還保存在孔府檔案中。

苟利國家,不求富貴 清兵未南下之時,孔子後人爲何主動投靠清朝 第2張

這其實是叛國行爲,當時,北京雖然被佔領,但明朝還未滅亡,南京還有一個影子政府,半壁江山還處在明王朝的統治下,包括孔衍植所在的曲阜,從法理上,孔衍植還是明朝的高級官員。還當着明朝的官,他就急着去向千里之外的外族新主子表忠心了。

那是不是清兵立馬就要殺到了,他爲了全家安全不得已而爲之呢?似乎也不是,當時的清軍還在與李自成的農民軍作戰,南下還要等到一年之後,孔衍植有充足的時間舉家遷移。

這在歷史上是有先例的,兩宋之際金兵入侵,建炎南渡,當時的衍聖公不願成爲異族統治的工具而舉家搬遷到了衢州,這也是孔府南宗的由來。

苟利國家,不求富貴 清兵未南下之時,孔子後人爲何主動投靠清朝 第3張

但孔衍植沒有,他似乎已經洞悉了明朝最後的命運,早早地投靠了異族統治者,將祖先教給他的忠字拋在了腦後。

儒家是最講究孝的,儒家經典《孝經》開宗明義就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爲了遵循這一聖訓,中原漢族男子往往束髮,並不剃髮。清軍入關後,不顧漢族大臣“海內漸歸混一,當以禮樂衣冠之治治天下”的呼籲,悍然下令在全國剃髮,企圖用屠刀強迫一個具有數千年禮儀文明傳統的民族去接受征服者的落後習俗。

清廷的這一野蠻命令激起了全國的義憤,小編家鄉常州府的一名書吏在抄寫公文時,看到清廷的剃髮令竟如此荒謬,憤而投筆,與十幾萬江陰鄉民據城抗虜,誓不剃髮,守城八十一日,最後全城軍民百姓殉國,無一人投降。

苟利國家,不求富貴 清兵未南下之時,孔子後人爲何主動投靠清朝 第4張

可這位孔子聖裔孔衍植呢?剃髮令一下,他立馬向清廷上了《上剃頭奏稿》,在奏摺中他不顧廉恥地迎合清廷,表示堅決剃髮易服,並說自己已經擇良辰吉日,恭敬地設了香案,宣讀皇帝的剃髮令,與曲阜的地方官、五經博士以及各書院學錄及府內屬官, 按照剃髮令的要求都剃了發。

真是令人唏噓不已。

孟子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意思是君子的品行和家風經過幾代人之後就不復存在了,孔家就算門風再好,經過了數十代人,孔子的教行估計也剩不下多少了,所以,孔衍植數典忘祖如此,也沒什麼好奇怪的。然而國人出於對孔子的尊崇,禮遇了孔子後代兩千年,孔衍植如此作爲,實在是讓人寒心。

苟利國家,不求富貴 清兵未南下之時,孔子後人爲何主動投靠清朝 第5張

現在有些人呼籲要恢復“衍聖公”制度,據說是爲了文化的傳承,從孔衍植的例子來看,實在是沒有必要。

歡迎關注,與小編一起,相信思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