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北宋人有哪些出行方式?《清明上河圖》中是怎麼描繪的?

北宋人有哪些出行方式?《清明上河圖》中是怎麼描繪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創造與運用車輿爲交通東西的國家之一。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宋代制車技術的改善與騠高,表現了宋代城市經濟、科技的新發展與風俗的新變化。宋代北方陸路運送貨品的大車,仍以牛駕爲主,其次是騾、驢。這種大車用牛、騾拉,可滿載四五千斤遠行各地。

周密記載:北方大車,可載四五千斤,用牛、騾十數駕之。管車者僅一主一僕,叱吒之聲,牛騾聽命惟謹。凡車必帶數鐸(鈴),鐸聲聞數裏之外,其地乃荒蕪空野故也。蓋防其來車相遇,則預先爲避,不然恐有突衝之虞耳。終夜勞累,殊不類人,雪霜泥濘,尤艱苦異常;或泥滑陷溺,或折軸,有必要修整乃可行,濡滯有旬日。

北宋人有哪些出行方式?《清明上河圖》中是怎麼描繪的?

北宋汴京城中的貨運車,又叫“搬載車”,大者叫和平車,次者叫平頭車,小者大力車等。據記載有幾種車:東京般(搬)載車,大者曰‘和平’,上有箱(車廂)無蓋,箱如構欄而平,板壁前出兩木、第二三尺許,駕車人在中間,兩手扶捉鞭鞍駕之,前列騾或驢二十餘,前後作兩行;或牛五七頭拽之。車兩輪與箱齊,後有兩斜木腳拖,夜中間懸一鐵鈴,行即有聲,使遠來車者相避。仍於車後系驢騾二頭,遇下峻險橋路,以鞭唬之,使倒坐錘車,令緩行也。可載數十石。

在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車輛達十多種,或四匹或兩匹健騾拉的大車,即和平車,不同的僅是牲口數目以四頭、兩端爲多,未見有十數頭或二十頭之多,後面也未繫有驢、騾。

這種和平車的行走辦法與曾經不同,即由人駕轅,牲畜拉車,繮繩一端縛綁在騾對面的軛套上,另一端縛紮在車軸上。顯然這種人駕轅、騾拉車的系駕辦法,車速是較慢的,適合於負載物貨多而不求快速的要求,因而多適於短途或京師城內外的運送之用。

聽說,一天能行三十里,在兩河一帶民間普遍運用。平頭車其式樣與駕法如和平車相同,僅僅車型小一點,“兩輪前長出長木作轅,木梢橫一木,以獨牛在轅內,項負橫木,人在一邊,以手牽牛鼻繩駕之,酒正店(大酒庫)多以此載酒梢桶矣”。

這種車,宋畫《清明上河圖》、《溪山行旅圖》、《盤車圖》等均有描繪,它們大多是一牛駕轅,轅前拖曳的是三牛或四牛;車身高大,輪與車廂齊平,車廂上加拱形卷篷,遠程跋涉中以防雨淋與日曬;車廂與卷篷之間有一隔板,似以堆放車伕的行李物品之地。

車伕在一旁行車,用手牽牛鼻繩。從宋畫《溪山行旅圖》看,這種遠程運送車,往往是數車結伴而行,很可能是一支有組織的運送隊。

北宋人有哪些出行方式?《清明上河圖》中是怎麼描繪的? 第2張

熙寧(1068—1077)曾經和平車,汴京士庶外出,多“賃驢”上路,而熙寧今後,“皆乘馬”,這是畜力的變化。

獨輪車我國是最早創造與運用獨輪車的國家之一,約始於漢代;至宋代仍然流行各地。據記載,汴京多見,又叫獨轅車,或名只輪車。這種車,是一個輪子的小車,前後二人把駕,兩旁兩人扶拐,前有騾曳,宋代又稱爲“串車”或“獨轅車”。

這種獨輪車尤適宜于山區。沈括說宋人稱獨輪車爲“木馬”。“行人以獨輪小車,馬鞍蒙之以乘,謂之木馬。”陸游詩說:“耳寬帽新小疾,獨轅車穩正閒遊。”通牛車頂上加一大帷幔。這種車在魏晉時是由貴族所乘,沿至唐宋。

《新唐書·輿服志》說一品至四品官均乘牛車,僅僅裝飾品不同而已。這種車,雙轅雙輪,車廂形似太師樓,有卷席篷頂,其上掩蓋一張大帷幕。如敦煌莫高窟宋代“火宅喻”中畫有這種牛車,長方形車廂上立棚,呈封閉狀。

車門設在後邊,垂遮惟簾。棚前和兩邊開有櫺窗格,棚頂呈拱形,前後出長檐;棚頂四角各立一樁,四樁上支撐一頂大帷幕。帷幔繡以梅花圖畫,四周邊垂綴幽穗,極爲富麗。駕車人扶轅步行,主人坐於車棚內能夠逍遙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