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范仲淹有多秉公直言?面對太后絲毫不懼

范仲淹有多秉公直言?面對太后絲毫不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4.7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朝代的興衰與更替,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接下來小編帶您走進范仲淹秉公直言的故事。

天聖七年(1029年),仁宗十九歲,章獻太后(宋真宗章獻皇后)依然主持朝政。冬至,仁宗準備率領百官在會慶殿爲太后祝壽。

范仲淹認爲這一做法混淆了家禮與國禮,就上疏仁宗說:“皇帝有事奉親長之道,但沒有爲臣之禮;如果要盡孝心,於內宮行家人禮儀即可,若與百官朝拜太后,有損皇上威嚴”,諫言仁宗放棄朝拜事宜。上疏奏報內廷,沒有獲得答覆。范仲淹又上書太后,請求還政仁宗。奏書入宮,再次石沉大海。

范仲淹有多秉公直言?面對太后絲毫不懼

晏殊得知范仲淹上疏,大驚失色,批評他過於輕率,不僅有礙自己的仕途,還會連累舉薦之人。范仲淹據理力爭,並回寫一封長信(《上資政晏侍郎書》),詳述自己做法的緣由,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場:“侍奉皇上當危言危行,絕不遜言遜行、阿諛奉承,有益於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雖有殺身之禍也在所不惜。”

天聖八年(1030年),范仲淹請求離京爲官,被任爲河中府通判;次年,調任陳州通判。范仲淹雖“處江湖之遠”,不改憂國憂民本色,在此期間,他也多次上疏議政。

朝廷欲興建太一宮和洪福院,范仲淹認爲“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建議停工[47-;在吏治方面,范仲淹針主張削減郡縣,精簡官吏,並多次上書陳述中央直接降敕授官的危害,認爲“不是太平治世的政策”;又建議朝廷不可罷免職田,認爲“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復濁,何以致化”。范仲淹的這些上疏雖未被朝廷採納,但其一片忠心打動了仁宗。

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駕崩,仁宗親政,召范仲淹入京,拜爲右司諫。時羣臣多議太后垂簾時爲政之失,范仲淹卻認爲太后雖秉政多年,但亦有養護仁宗之功,建議朝廷掩飾太后過失,成全其美德。仁宗採納,詔令朝廷內外不得擅自議論太后之事。

范仲淹有多秉公直言?面對太后絲毫不懼 第2張

仁宗因劉太后新亡,欲立楊太妃(宋真宗章惠皇后)爲皇太后,參與軍國大事。范仲淹認爲頻立太后,有皇帝不能親政之嫌。仁宗採納,罷黜太后冊名,但稱謂不改。

七月,天下大旱,蝗災蔓延,江淮和京東一帶災情尤其嚴重。爲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請朝廷派人視察災情,仁宗不予理會。范仲淹便質問仁宗:“如果宮中停食半日,陛下該當如何?”仁宗幡然醒悟,派范仲淹安撫災民。范仲淹應詔賑災,開倉濟民,並將災民充飢的野草帶回朝廷,以警示六宮貴戚戒除驕奢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