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神武門最早被叫作玄武門,主要有哪些用途?

神武門最早被叫作玄武門,主要有哪些用途?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故宮的神武門,初名是玄武門,取古代“四神”中的玄武,代表北方之意,後因避康熙皇帝玄燁名諱改名神武門。那麼神武門主要有哪些用途?

神武門內設鐘鼓,與鐘鼓樓相應,用以起更報時。但皇帝居宮中時,神武門上的鐘不鳴。城臺開有三門,帝后走中間正門,嬪妃、官吏、侍衛、太監及工匠等均由兩側的門出入。清代選秀女,將嬪妃迎入宮中均走此門。

簡介

神武門舊設鍾、鼓,由鑾儀衛負責管理,欽天監指示更點,每日由博士1員輪值。每日黃昏後鳴鐘108響,鍾後敲鼓起更。其後每更打鐘擊鼓,啓明時復鳴鐘報曉。皇帝住宮內時則不鳴鐘。

順治初年,孝莊皇太后下令,有人敢將纏足女子引入宮內者斬。這道懿旨曾懸掛在神武門內。

神武門最早被叫作玄武門,主要有哪些用途?

神武門作爲皇宮的後門,是宮內日常出入的重要門禁,明清兩代皇后行親蠶禮即由此門出入。清代皇帝從熱河或圓明園回宮時多從此門入宮。此門也是后妃及皇室人員出入皇宮的專用門。皇帝出外巡幸,可由午門出宮,但隨行嬪妃必須由神武門出宮。如果皇帝侍奉皇太后出宮,則一同出神武門。

清代每三年一次選秀女,備選者經由此偏門入宮候選。1924年遜帝溥儀被逐出宮,即日出宮之時亦由此門離去。

建築

門總高31m,平面矩形。基部爲漢白玉石須彌座,城臺闢門洞3券,上建城樓。樓建於漢白玉基座上,面闊5間,進深1間,四周圍廊,環以漢白玉石欄杆。樓前、後檐明間與左、右次間開門,菱花隔扇門。東西兩山設雙扇板門,通城牆及左、右馬道。四面門前各出踏跺。樓爲重檐廡殿頂,下層單翹單昂五踩斗栱,上層單翹重昂七踩斗栱,樑枋間飾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上檐懸藍底鎏金銅字滿漢文“神武門”華帶匾。頂覆黃色琉璃瓦。樓內頂部爲金蓮水草天花,地面鋪墁金磚。神武門面對是景山。

歷史

據《養吉齋叢錄》等書載,清代“三樓”,即神武門鐘樓與地安門北的鐘、鼓樓,都由鑾儀衛掌管。並由負責天象和曆法的欽天監逐日委派漏刻科博士一員,輪值神武門,指示更點。每到黃昏,神武門鐘樓先鳴響一百零八聲而後再“起更”。當時,一夜分爲五更,亦稱五夜或五鼓。一更約兩小時。每到一個“更次”,則由旗鼓手鳴鼓,直至第二天早上,五更已盡,再鳴晨鐘,也是一百零八聲。地安門北的鐘、鼓樓,同樣如此,所以古有“晨鐘暮鼓”之說。

神武門最早被叫作玄武門,主要有哪些用途? 第2張

但皇帝住在宮中時,規定神武門不再鳴鐘。據《宸垣識略》載,按明朝制度,在內皇城周圍,共設四十鋪,每鋪有護軍十名,晝夜進行守衛。並備有銅鈴二十八個,每夜起更時,即從午門前西側的右闕門第一鋪發鈴,軍提一鈴,搖至第二鋪,連續傳遞,至左闕門第一鋪止,已自西北而東南繞皇城一週,夜盡天明,將鈴仍送右闕門第一鋪收存,待次日再行傳用。

清入關後,皇城守衛仍依明制,亦從右至左巡護,只是改“傳鈴”爲“傳籌”。宿衛大內的護軍統領,在神武門內值夜,由其掌握神武門南順貞門鑰匙。封建時代的帝王都城,依據古制應爲“前朝後市”,即都城正中的前方是朝廷,後方是市場。明代的“後市”除在地安門(明稱北安門)北一帶外,還於神武門前設有“內市”,每月逢四開市營業,屆時聽憑商賈貿易,以備宮內及達官顯貴們採購。在這條橫貫東西的長街上,奇珍異寶,琳琅滿目,如宣德的銅器,成化的瓷器,永樂果園廠的髹器,景泰宮內監造的琺琅,無不應有盡有。至於清代,亦有內市之設。慈禧太后居住西苑時,命宮監在北海承光殿團城旁,開設市場,陳列百貨。慈禧還親自去遊逛問價,竟將此舉稱爲“考鏡商賈之情”(《清宮詞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