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衛匡國是誰?他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衛匡國是誰?他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衛匡國原名馬爾蒂尼,出生於意大利特倫託,是清順治年間天主教意大利籍傳教士。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西方人在瞭解中國的過程中離不開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和他所寫的《馬可·波羅遊記》,但實際上更系統地向西方介紹我們這個東方古老大國的卻是馬可·波羅的同胞馬爾蒂諾·馬爾蒂尼,馬爾蒂尼是天主教耶穌會的傳教士,他到達中國的時間比馬可·波羅晚三百多年,公元1643年,受命到東方中國傳教的馬爾蒂尼抵達葡萄牙人佔據的澳門,當時離中國的明朝滅亡不到一年了。

馬爾蒂尼的腳步踏上中國大陸時,中國的北方地區一直戰亂不停,所以馬爾蒂尼也只能一直在中國的南方地區遊歷和傳教,結交的也大多是明朝南方地區有名望的士紳和名人。在馬爾蒂尼看來,要想達到傳教的目的就必須融入到明人當中,因此他努力學習漢文化,還給自己起了個漢名叫衛匡國(後文統稱衛匡國),表字“濟泰”。

衛匡國是誰?他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起這個名字的目的是爲了說明他是來幫助明人匡扶大明朝的,因爲當時清軍還沒有南下,衛匡國沒有認識到北方清朝軍隊的強大,他認爲明朝才代表當時的中國,視清朝爲野蠻人建立的國家,所以衛匡國在清軍南下初期是站在明朝這一邊的,並且積極參與南方各地的反清復明抵抗運動,試圖通過幫助明朝復國來完成明朝人同意他傳教的使命。

可惜的是衛匡國押錯了寶,清軍南下後一路勢如破竹,明朝在南方的各個勢力各自爲戰,幾乎沒有打贏清朝的可能,南明弘光朝不到一年就被滅掉。在這之後,衛匡國暫時只能將傳教的可能寄望於南明的隆武朝廷,再次讓衛匡國失望的是,隆武皇帝雖然願意接納他,但只對他講述的跟火炮相關的知識興趣,卻對傳教顧左右而言他。

衛匡國怒了,他幫助南明士紳反清復明是爲了傳教,這個是他來華的根本目的,既然南明朝廷不能給他需要的,他馬上改變初衷,去了清朝的統治區域杭州,只不過清朝當時也急於消滅南明抵抗勢力,沒誰願意在一個外國傳教士身上下功夫,因此,衛匡國在收集到中國的一些具體信息後又回到了羅馬教廷

在羅馬,因爲有了從中國收集到第一手信息,衛匡國在辯論中成功地說服了羅馬教廷在未來去中國繼續傳教時應該尊重當地的風俗禮儀,在保證天主教教義不被篡改的前提下,允許中國區信教的教徒保持原有的祭奠祖先,祭奠儒家聖人等傳統,得到教廷的允許後,衛匡國再次來到中國,這次他有了充足的準備,並選擇了正確的進諫對象,他直接去了北京找清朝的順治皇帝。

衛匡國去北京見順治皇帝時已經是順治十四年,隆武朝廷早就滅亡了,西南地區的南明永曆政權也奄奄一息,曾經參加過反清復明鬥爭的衛匡國爲了傳教只能是扶清棄明,這個態度當然會讓順治皇帝滿意,順治雖然沒有明確表示讓天主教在中國合法,但也沒有反對,因此衛匡國的北京之行基本上達到目的,皇帝不反對那就是可以幹,於是在杭州,衛匡國主持建立了一座嶄新的教堂。

教堂建立起來了,可衛匡國卻沒能繼續進行傳教的使命,他在教堂蓋好的當年就因霍亂感染病故,也算是爲了他的理想獻身。和他的前輩馬可·波羅相比,衛匡國對於讓西方瞭解中國的貢獻更大,馬可·波羅是商人兼職旅行家,他看待中國的眼光和目的只在於繁華與否,東西方商品的流通是否合理通暢,而衛匡國是從文化和傳承上讓西方瞭解中國。

衛匡國是誰?他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第2張

馬可·波羅是來中國掙錢,衛匡國是來中國傳播天主教理念,馬可·波羅或許會誇大中國,但衛匡國卻是實實在在的描述中國,畢竟只有瞭解到中國的歷史傳承和中國人的心理活動,才能找到天主教在中國立足的切入點,衛匡國所著的《中國新地圖志》、《中國上古歷史》、《韃靼戰紀》、《中國耶穌會教士紀略》等書也被史學家認可爲明史和清史的有效補充。

從反清復明到扶清棄明,天主教傳教士衛匡國反覆多變,手段在變可目的始終如一,這位十幾年間多次跨越大洋從遙遠的歐洲來到東方的傳教士還是很讓人欽佩的,他建議讓天主教教義對中國習俗的妥協,即“天主教中國化”,讓中國主流的儒家團體可以有限度接納天主教,是天主教在中國慢慢有了一定發展的根本原因,拋開是否信仰天主教,衛匡國的經歷和行爲算得上是東、西方交流的橋樑,放到現在,可以稱之爲文化交流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