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後世如何紀念公孫弘的 公孫弘的墓址在哪裏

後世如何紀念公孫弘的 公孫弘的墓址在哪裏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孫弘(前200年—前121年),名弘,字季,一字次卿(《西京雜記》記載),齊地菑川人(今山東壽光南紀臺鄉人),爲西漢名臣。

其少時爲吏,牧豕海上,四十而學,謹養後母。漢武帝時期,先後二次被國人推薦,徵爲博士。十年之中,從待詔金馬門擢升爲三公之首,封平津侯。先後被任爲左內史(左馮翊)、御史大夫、丞相之職。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公孫弘於相位逝世,諡獻侯。

公孫弘是西漢建立以來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爲西漢後來“以丞相褒侯”開創先例。其在職期間,廣招賢士,關注民生,併爲儒學的推廣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曾著有《公孫弘》十篇,現已失佚。

後世如何紀念公孫弘的 公孫弘的墓址在哪裏

 後世如何紀念公孫弘的 公孫弘的墓址在哪裏

摺疊興平墓址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公孫弘墓在興平縣東北十八里處。 興平疑是公孫弘墓

興平疑是公孫弘墓

明朝李昌祺《剪燈餘話》記載,霍去病墓西北爲公孫弘墓。又元朝鄭元佑《題魏鍾繇<薦季直表>》記載,霍去病墓西稍北,有一座比衛青墓封土更矮一點的墓世傳爲公孫弘墓。

據現代考古發掘證明,公孫弘墓在茂陵西邊較遠處。1982年12月,咸陽市人民政府公佈,興平市南位鎮陳王村村南一公里處,南近高幹渠,有一座圓形墓冢,即爲公孫弘墓。然考古界尚未定論。該墓葬封土在文革期間遭到嚴重破壞。據傳墓前曾豎立小碑一座,早已丟失。

摺疊麓臺墓址

清朝閻循觀《程符山十詠·並序》記載,在濰縣西南二十里的地方,東 面有一座一丈高的高臺,臺下有七眼泉水,此臺名爲麓臺,是漢朝平津侯公孫弘讀書的地方。民國《濰縣誌稿》載,明朝劉應節在浮山下修建麓臺書院,一名公孫弘書院。除此之外,麓臺還有公孫弘別業、公孫弘牧豕處、公孫弘墓等衆多說法。

1979年,麓臺公孫弘墓被立爲濰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月,濰縣革命委員會在麓臺舊址爲公孫弘墓新立墓碑。

摺疊其它墓址

清朝畢際《淄乘徵》記載,公孫弘墓在淄川縣南十五里處,地名爲公孫莊。此處有一塊斷碑。當地的邑志記載,公孫弘墓在縣南十五里龍口村的東邊,但是墓已經不存在了。等到明朝嘉靖年間,一名知縣尋找公孫弘之墓,得到一位老人的相告,便在老人所指之處重新修建公孫弘之墓。2009年3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隊於淄川區發現公孫弘墓遺址。此遺址位於淄川區龍泉鎮韓聖村湖南公路東交叉路口處。據悉,韓聖村原稱公孫莊,村莊北莊橋原名"平津橋"。"平津橋"地處 "南園",當地百姓稱是公孫弘的花園。文革時期,嘉靖時期復修的淄川公孫弘墓冢被夷平,原有的半塊石碑亦被譭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