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乾隆坐上皇帝的位置後 乾隆爲何給鰲拜平反

乾隆坐上皇帝的位置後 乾隆爲何給鰲拜平反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乾隆皇帝爲什麼要爲鰲拜平反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看一看。

1669年,鰲拜被宣入宮。他剛邁進門,16歲康熙大喝一聲,冒出十多個少年,竄到鰲拜身上,將他摔倒在地。

鰲拜時代正式結束。

乾隆坐上皇帝的位置後 乾隆爲何給鰲拜平反

這是金庸先生鹿鼎記裏面的經典橋段。

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上,這件事情也真真實實地發生過。

鰲拜被丟入獄中後,康熙也學着鰲拜對蘇克薩哈的做法,給鰲拜足足列30項大罪。

最後,鰲拜在獄中抑鬱而亡。

可在111年後,康熙的孫子乾隆就站出來,爲鰲拜正名。

值得一提的是,不止他孫子乾隆這樣做了,他兒子雍正也做了相同的事,就連他自己,也在晚年這麼做的。

也就是說,康雍乾祖孫三代,都來爲鰲拜進行平反。

可問題來了,鰲拜究竟有多大魅力,他已經去世100多年,既不能輔政,又對國無用,他們爲什麼要這樣做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去對問題進行分析。

乾隆坐上皇帝的位置後 乾隆爲何給鰲拜平反 第2張

一、鰲拜是誰? 二、鰲拜做了哪些事情? 三、爲什麼他們要給鰲拜平反。

接下來我們來一一解答

第一個問題:鰲拜是誰?

鰲拜,滿洲鑲黃旗人,妥妥的三代元勳。

他是後金開國將領費英東的侄子。

更重要的一點是,他是皇太極的忠實奴僕。

雖然有費英東這層關係在,可皇家無親情,更何況是一個將領的侄子呢?

能讓祖孫3人念念不忘,這個人肯定不是簡單地靠走關係上位。

而是應該有真東西傍身。

那麼,我們就要看一下第二個問題,鰲拜究竟做過哪些事情?

通過查資料,我們可以發現,鰲拜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

可以說,滿清入關,順治登基,康熙繼位,都有鰲拜的一份功勞。

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鰲拜,順治能否當上皇帝,都是未知數。

那麼我們接下來看一看,鰲拜做的幾件大事

乾隆坐上皇帝的位置後 乾隆爲何給鰲拜平反 第3張

一、三大戰建立功勳,奠定軍中地位

1、 皮島一戰成名,獲得“巴圖魯”稱號

作爲皇太極最忠誠的將領,鰲拜是最早跟隨皇太極打天下的。

他青年時期就跟隨在清太宗皇太極身後,征戰沙場。

可自從努爾哈赤開始,明朝將領毛文龍,就一直蹲守在皮島,他與關外的明軍遙相呼應。一直是努爾哈赤的心腹大患。

可無論他怎麼努力,就是拔不掉這顆釘子。

1637年,皇太極繼位後,他着手辦的第一件事,就是派將領們去攻打皮島。

可這時,皇太極派出侄子碩託和弟弟阿濟格,兩人卻垂頭喪氣的失敗而歸。

鰲拜看在眼裏,他主動站出來,並向阿濟格立下軍令狀:如果不得此島,我必提頭來見。

可這時的明軍,早已架起了大炮。一時間,炮火齊發。清軍被打得連連後退。鰲拜見狀,他第一個衝上前,嚮明軍的陣地衝去。

在炮火中,他與明軍展開激烈搏鬥。清軍將士看到鰲拜如此勇猛,頓時士氣大振,一鼓作氣,跟在鰲拜後面,攻入皮島,獲得大勝。

皇太極拿着戰報,喜極而泣,這份捷報對他來說重如千金。他馬上拿筆,寫起撰文,來祭告父親努爾哈赤。

而此時的鰲拜,靠着自己的勇猛,在皮島一戰中,聲名鵲起。

皇太極更是將他封爲三等男,賜“巴圖魯”(勇士)稱號。

2、鬆錦大捷,升統領,封一等梅勒章京

皮島之戰,讓鰲拜在八旗軍中一下出了名。皇太極也不例外。

1641年,皇太極想要進入山海關,卻被卡在錦州這個位置上。而錦州,恰恰也是明軍嚴防死守的一個邊防重鎮。

爭奪錦州的生死存亡大戰,一觸即發。

馬上鰲拜就接到命令,跟隨濟爾哈朗向錦州進攻。

大明更是十分重視,他們派出了薊遼總督洪承疇,帶領13萬大軍前來增援,與駐守在錦州的祖大壽遙相呼應。

只可惜,明軍的炮火太猛烈了,濟爾哈朗的大軍,很快被打得丟盔卸甲。

而這時,鰲拜率領的鑲黃旗護衛軍,與明軍的騎兵相遇。他二話不說,衝上去與對方拼殺起來,很快將對方打退。

而在這關鍵時刻,繼續進攻的軍令遲遲沒有到來。鰲拜毫不遲疑,他果斷地作出決定,率領隊伍乘勝追擊,一直追到明軍的步兵陣地。

他馬上發出命令,讓所有的將士們下馬作戰,再次獲得全勝。

就這樣,鰲拜始終衝鋒在前,五戰五捷,給明軍帶來強大的震懾。因卓越的戰功,他被封爲一等梅勒章京。

一等梅勒章京,正是漢語副將的意思。

換言之,鰲拜已經正式進入將領的隊伍。

因爲鰲拜對明軍的牽制,爲皇太極援軍的到來,準備出大把時間。

面對皇太極援軍的到來,洪承疇嚇得急忙命令明軍突圍,他讓總兵吳三桂等人沿海撤退。這時,鰲拜緊緊咬住明軍不放,率將領們一路沿海堵截,打得明軍大敗而退。

正是這場關鍵的戰爭,讓明軍露出衰敗之象。

鰲拜也因此,又向前邁了一大步,被升爲護軍統領,他在八旗軍中有了很高的地位。

3、西充之戰,與李自成、張獻忠作戰,鰲拜衝鋒在前立首功

1644年,鰲拜跟隨阿濟格,繼續追擊農民軍將領李自成。鰲拜一路過關斬將,把李自成打得扔下西安,跑到湖廣躲起來。

第2年,逃到湖北的李自成,在九宮山被害,至此,他的大順軍也徹底瓦解。

此時的鰲拜,並沒有放鬆自己。他打垮李自成後,又開始把目標瞄準了大西軍首領張獻忠。

他再次一馬當先,率軍前往。將士們在鰲拜的帶領下,勇猛作戰。張獻忠的大西軍,被殺得片甲不留。而張獻忠本人,也在作戰中倒下。

大西軍的首領張獻忠去世後,鰲拜繼續一口氣打到四川,將大西軍的餘部,消滅殆盡。

鰲拜,不僅在戰場上是一員猛將,在朝堂上他也忠心護主。

二、擁立皇太極之子的恩情

可以說,大清的開國功臣有很多,可讓康熙念念不忘的,卻沒有幾個。

而鰲拜,跟其他人相比,最特別的地方,就是他堅決擁立皇太極的兒子爲帝。

而這個被擁立的皇帝順治,正是康熙的老爸。

豪格與多爾袞的皇位之爭

1643年,皇太極去世時太匆忙,並沒有留下遺詔傳位給誰。

此時,皇位之爭最大的兩個人選,正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和他的弟弟多爾袞。

雙方勢均力敵,不相上下,情形十分嚴峻。

這時,作爲手握重兵的鰲拜,顯然有着舉足輕重的位置。

可他直接帶將領來到豪格家,表明自己立場,要堅決擁護豪格爲帝。

戰場經驗豐富的鰲拜,看到緊張氣氛,爲了防止豪格遇到不測,他趕緊命令士兵們把守門禁,保護豪格的安全。

一週後,代善找來衆人,準備在會議上,決定出皇位繼承人。

可鰲拜一點兒也沒有鬆懈,他急忙派將領,把大殿圍了起來。

會議現場,雙方的擁立者,直接吵了起來,誰也不肯退讓。

鰲拜率先站了起來,擁立豪格的將領們,也跟着唰一下地站了起來,並拔出寶劍。他們喊道:“我們是靠先帝吃飯的,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願追隨先帝而去。”

而這,完全是鰲拜和將領們,給多爾袞的一種威懾。迫於壓力,多爾袞不得不做出退讓。

可意外的是,豪格竟然來了一句:“福少德薄,非所堪當。”

竟殺得鰲拜措手不及,但他繼續堅持擁立皇太極之子的決定。

最終,皇太極第九子福林撿了個便宜,登上帝位,正是康熙的爸爸。

由此來看,如果鰲拜不堅定的擁立皇太極的兒子,那這個皇位恐怕怎麼也輪不到順治頭上。

所以,在康熙眼中,鰲拜不僅支持了爺爺皇太極,還擁護了他的父親順治,這種大恩,值得他永世銘記。

三、鰲拜與順治的“蜜月期”

順治親政後,他的日子並不好過。

多爾袞始終盯着皇位不放,更有大批的臣子,追隨在他的身邊。

鰲拜如果有半點私心,順治也做不消停。

幸好,鰲拜對順治忠心耿耿,順治也將他視爲救命稻草,從此君臣兩人形影不離。

鰲拜更是直接參與國家大事的處理,甚至順治與太后孝莊之間鬧矛盾,也是鰲拜出面來進行調和。

他們明面上是君臣,實則已如朋友。

一天,鰲拜突然舊傷復發,疼的他起不來牀。一看鰲拜沒有上朝,順治親自跑到鰲拜家去看他。

可不久,孝莊太后卻突然病重,順治自然伺候在牀前。讓順治欣慰的是,鰲拜也沒日沒夜的陪在順治身邊,連自己的吃飯和睡覺時間都沒有。

兩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在康熙眼中,鰲拜的行爲,不僅僅是自己忠心的奴僕,更是自己家難得的忠臣。

從鰲拜的這些事情來看,他忠心、有功,值得被皇帝尊重。

只可惜,人性的缺點就在於,容易得意忘形,鰲拜也沒有例外。

四、晚年輔政,霸道專權,進大獄

1661年,年輕的順治撒手人寰,但他留下四位輔政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來幫助兒子康熙,同時也留下了一個隱患。

在宣佈遺旨的那一刻開始,四個人已經面和心不和,背地裏誰也看不上誰。

高居首位的索尼,倒是德高望重,能壓住其他三人,只是他歲數太大,害怕惹禍上身,總是躲在家裏享清福,啥事不管。

而第二位的蘇克薩哈,原本是多爾袞的心腹,結果可好,他看多爾袞已死,直接翻臉不認人,跑到順治面前,去告發多爾袞,這才受到重用。

也正因爲這個事,朝中大臣都不屑與他爲伴,而首先站出來反對他的,正是他的親家鰲拜。

兩人時常鬧得臉紅脖子粗,總是尷尬收場。

這第三位的遏必隆,更是一個牆頭草,只是他始終倒在鰲拜的風下。

顯而易見,四人中實際上就是蘇克薩哈與鰲拜的較量。

1667年,14歲的康熙親政,可輔政大臣還是緊握權利不放。

看到康熙的難處,蘇克薩哈決定做一回好人,他親自上疏請求辭職。

他原本是想打個樣兒,讓鰲拜和遏必隆兩人也跟着他,一起辭職,交出大權。可沒想到,卻招來殺身之禍。

鰲拜根本不甘心這樣退出。

想到這兒,他氣不打一處來,開始給蘇克薩哈羅織罪名,整整列了24條,並馬上上疏,請求康熙將蘇克薩哈處斬。

康熙心裏明白,蘇克薩哈根本不該被斬。可名義上,他已經親政,而實際上卻根本保護不了蘇克薩哈。

沒想到,鰲拜氣勢洶洶衝了上來,他“攘臂上前,強奏累日”。

蘇克薩哈被處斬,連他的族人也沒有被放過。

而鰲拜的這一舉動,已經觸犯了皇權,他徹底將康熙激怒。

康熙爲了不打草驚蛇,特意挑選了一批親信子弟,與他們整日在宮裏練習布庫。

目的就是讓鰲拜卸下防備心理。

鰲拜竟真的以爲,這是皇帝年少,癡迷遊戲,心裏暗自高興起來。

就在時機成熟後,他先把鰲拜的親信,調往各地,再用自己人悄悄地控制了京城。

一切準備妥當,康熙才宣鰲拜進宮。

矇在鼓裏的鰲拜,大搖大擺地走進皇宮。可剛進門,他就被練習布庫的少年們摔倒在地,並被投入大獄。

康熙仁慈,念及過往,只是把他關在獄中,不久後他還是死於獄中。

祖孫三人來平反

說起平反,相信大家也看到了,真正爲鰲拜平反的第一個人,正是把他打入大獄的康熙。

這件事情,要從康熙的性格說起。

他是一位仁政的君主,總是願意對舊臣,尤其是有功之臣,予以寬待。

而那個曾經對他家,忠心耿耿的鰲拜,自然也被寬大處理。

1713年,60歲的康熙皇帝,眼前又浮現出他幼年時的畫面,不免勾起對鰲拜的回憶,又想起了鰲拜曾經的赫赫戰功,他索性再次賜鰲拜一等男封號。

而他苦心選的兒子雍正,也真沒有辜負他的期望。

雍正在位期間,同樣對鰲拜很好,而且是加碼,不但賜封一等公,而且是世襲罔替。

單就鰲拜之事來看,曾看過9個兒子爭奪皇位的康熙,對自己選的繼承人,應該是十分滿意的。

只可惜,到了乾隆這兒,他有一個平反上癮的毛病。

不單單是鰲拜被他平反,就連順治年間的多爾袞;雍正年間,爭奪皇位的允禩允禟,都被乾隆一一平反。

但值得一提的是,到了鰲拜這,乾隆把老爸雍正賜封的一等公、世襲罔替直接取消,而是按照爺爺康熙的一等男繼續承襲。

不知道,康熙皇帝在看到兒子和孫子,對待鰲拜的兩種態度,他會給誰投上一票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