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中國農民教父禹作敏:爲什麼要求去掉“土”字?

中國農民教父禹作敏:爲什麼要求去掉“土”字?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9.1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農民教父禹作敏爲什麼要求去掉“土”字?禹作敏在推動農村城市化進程中,先後興辦起電器、自行車、手錶三大工業,並建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塘沽農場開始步入天津市十四個國營農場之列。塘沽農場更名爲塘沽新村,意味着農民不再是種田吃飯的農村居民,而是搖身一變成爲城鎮居民,這是塘沽農場農轉非的試點改革。禹作敏對此番改革相當自豪,他跟上級領導彙報時說:“如果農村都改成城鎮戶口,農村土地都改成城鎮土地,全國十三億人口,城鎮戶口占六億,農村戶口占七億,怎麼樣?土地改革啦。”城鎮戶口吸引着無數農民投奔而來,短短几年時間,塘沽農場從最初的兩千多人猛增到五萬人。投奔而來的農民在爲城鎮建設貢獻力量的同時,也爲農場發展帶來了隱患。禹作敏經營的塘沽農場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地瓜(地老虎)很多,穀子不敢要,棉花結桃結得很多,一摘下來就掉了,沒有產量。大面積的土地撂荒使禹作敏開始思考,他要求去掉“土”字,把塘沽農場改爲天津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那時的禹作敏有農科所、種子公司、植保站,還有氣象局等等,“咱們真叫農業現代化,用現在的話說叫新農村”。在禹作敏眼裏,農村要發展,就要打破自然村落,把耕地徵用,集中蓋樓房。1992年,國家開始實行宏觀調控政策,對開發區、房地產進行控制,銀根緊縮,農場基建處於停滯狀態。禹作敏認爲這不是壞事,“停就停吧,停兩年不要緊,農場那麼大一塊地,那麼好的房子,賠點錢也值”。他一面搞集資建房,分配給職工;一面將280畝果木園、魚池以及部分土地出租。禹作敏將租金用於農場其他產業的投資經營,這一舉措得到了多數職工的認可。就在禹作敏大規模改造農村的時候,天津其他農場也開始改革,他們沒有像禹作敏一樣大拆大改,而是儘可能地保留農村特色。天津市下屬的所有農場都經營着大片的果園或林地,每個農場都有一些特殊作物。相比之下,禹作敏蓋起了一樣的房子、種一樣的樹、栽一樣的草,千篇一律,失去了農場的特色。禹作敏靠包產到戶發展起來的農業也面臨困境。種子公司引進新品種試驗成功後,推廣給各個農場種植,各個農場提供場地和人工費,賺來的錢大家分。禹作敏以此爲資本,發展起育種、種植、加工一條龍的農業體系。但這條龍中,唯獨缺少流通環節。種子公司雖然把種子賣給各個農場,但每個農場都有自己的銷售渠道,禹作敏無法控制。最終,禹作敏只能從種子公司分得微薄的利潤。1996年10月8日,《焦點訪談》以《是誰在破壞糧食》爲題報道了河北省豐潤縣種子販子非法回收糧食的情況。報道中提到了禹作敏的種子公司。在那個時期,“種子公司+農戶”是農村普遍的耕作方式:種子公司培養優良種子,提供給各個農村的農戶種植;而農戶育種後,將種子再賣給種子公司。《焦點訪談》報道後,其他省份的種子公司紛紛倒閉,只有天津的種子公司安然無恙。這得益於禹作敏的改革。他早就把種子公司的育種基地搬到城市裏去了。“死的都是那些在農村搞育種的”,禹作敏說,“有的是個人承包的,在鄉下、縣上搞育種;還有的是國家辦的良種場。都是因爲《焦點訪談》死的。”

中國農民教父禹作敏:爲什麼要求去掉“土”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