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淞滬停戰協定喪權》喪權辱國嗎 國外是如何看待淞滬會戰的

《淞滬停戰協定喪權》喪權辱國嗎 國外是如何看待淞滬會戰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後,除了日文報刊和日本控制的外國媒體,絕大多數在上海出版的英文報刊,尤其是英國人創辦的《字林西報》(North China Daily News)和美國人創辦的《密勒氏評論報》(The China Weekly Review)、《大美晚報》(Shanghai Evening Post and Mercury)等都刊發了大量的圖文報道,積極聲援 抗戰,譴責日軍的法西斯暴行,讚揚 軍民的衆志成城。本文以《密勒氏評論報》和《生活》雜誌爲例,介紹美國媒體對淞滬會戰的報道。

《密勒氏評論報》

100年前的1917年6月9日,《密勒氏評論報》創立於上海,創始人是密蘇里大學畢業生中最早來到 的新聞記者密勒(Thomas Franklin Fairfax Millard)。1922年,鮑威爾(John Benjamin Powell)接任該報第二任主編。1923年6月,鮑威爾把英文刊名改爲The China Weekly Review(《 每週評論》)。

《淞滬停戰協定喪權》喪權辱國嗎 國外是如何看待淞滬會戰的

鮑威爾

《密勒氏評論報》的讀者以在華的外國商人、使領館人員、傳教士、新聞記者和 的 、商人、知識分子、學生爲主。該報的海外讀者雖然不多,但分佈極廣,世界各大圖書館都是其常年訂戶。在《密勒氏評論報》的編輯政策宣言中,鮑威爾曾指出:“本報歷來主張 爲獨立自主的國家,而不爲西歐或東瀛之附屬品。”

淞滬會戰爆發,鮑威爾和報社毫無準備,雖然翌日的報紙(8月14日)還可以正常發行,但隨着交戰升級,形勢急轉直下。由於印刷廠正好位於中日交戰的火線上,印刷工人全都棄廠而逃,後多虧鮑威爾手下的一位印刷工人推薦了位於一幢大樓地下室的小型印刷所,8月21日的《密勒氏評論報》才得以印刷完成。

《淞滬停戰協定喪權》喪權辱國嗎 國外是如何看待淞滬會戰的 第2張

1937年8月21日的《密勒氏評論報》頭版

鮑威爾戲稱他的報紙是貨真價實的“地下”出版物,雖然版面從原來的40頁銳減至16頁,但仍用將近6個版面回顧了淞滬會戰開戰後上海發生的各種事件。第一篇相關報道名爲《上海深陷於現代戰爭的恐怖中》,給出了駐滬外國人的具體傷亡情況。關於戰事進展,該期報紙及時回溯了8月16日晚 魚雷快艇擊傷日本旗艦“出雲號”,並迫使其從虹口日本領事館附近水域轉移到黃浦江中游;以及8月17日 第九集團軍對日軍在楊樹浦和虹口的多處據點發動總攻的情況。

出於對日軍暴行的強烈憤慨,《密勒氏評論報》9月4日刊文《日本人的道德和紅十字會旗的神聖》進行譴責:“日本對學校、車輛等進行無差別的轟炸,還對插着紅十字會旗幟的車輛進行轟炸,造成了大量無辜平民的傷亡,但日本人卻詭稱這是因爲有人想把紅十字會的旗子當作幌子,進行反日活動。”

《淞滬停戰協定喪權》喪權辱國嗎 國外是如何看待淞滬會戰的 第3張

夜間定時曝光照片:虹口、楊樹浦和浦東的工業區遭戰火吞噬,財產損失在2500萬到3500萬美元之間

中日雙方在上海開戰約一個月後,《密勒氏評論報》開始整理出版淞滬會戰大事記,每一期報紙均闢出專欄詳述過去一週的每日突出事件,一直堅持到1937年10月23日出版的那一期。

《淞滬停戰協定喪權》喪權辱國嗎 國外是如何看待淞滬會戰的 第4張

前周每日突出事件彙總

除了定期回顧前周戰況,《密勒氏評論報》也積極宣傳 軍隊的英雄事蹟和不俗戰績,比如在開戰之初的一則報道:“8月14日,年僅26歲的 上尉梁鴻雲在駕機炸燬一艘日艦後遭遇兩架敵機攻擊,他的脊柱和胸部中彈,飛機也被日軍防空火力的彈片擊中。但梁鴻雲依然頑強地駕駛飛機安全降落在 防線內的機場,雖然他被立即送往醫院搶救,但終因傷勢過重而壯烈殉國。”又如在10月2日給出的戰果統計:“日本 僅在8月21日就損失了19名飛行員。在兩週內54名 飛行員總共擊落了62架日本軍機。”(所有損失後得到日本 省的確認)

《淞滬停戰協定喪權》喪權辱國嗎 國外是如何看待淞滬會戰的 第5張

日本 在一天內就損失了19名飛行員

9月18日,《 的士兵擔守土之責爲民族而戰》一文如此對比中日軍隊的風紀:“在上海的外國人普遍讚賞 軍隊高昂的士氣、紀律嚴明和良好的行爲。在此危急存亡之秋,接觸過 士兵的大多數外國人見證了他們的熱忱和友好。現在只有日本人以及日本人的朋友們和僱員們,在評價 士兵時使用‘無禮’這個詞,而外國朋友最近的切身感受是日本士兵才真正是粗暴無禮的。”

《淞滬停戰協定喪權》喪權辱國嗎 國外是如何看待淞滬會戰的 第6張

女兵(上)和參加過寶山守衛戰的士兵(右下)

《淞滬停戰協定喪權》喪權辱國嗎 國外是如何看待淞滬會戰的 第7張

日軍在上海虹口部署高射炮陣地

感召於 軍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的民族救亡精神,《密勒氏評論報》宣傳和鼓勵 人民團結抗敵:“我們應該向上海的全體居民,包括外國人,尤其是 人,在這種比捲入世界大戰的城市更爲惡劣、恐怖的條件下所表現出的堅韌不拔致敬。”“今天,數百萬的 人團結一致、熱情高漲地支持 士兵:上層人士爲他們捐款,婦女們爲他們準備後備軍需,少男少女們則爲士兵們當勤奮的‘偵察兵’,或爲前線的士兵們募捐。”

《淞滬停戰協定喪權》喪權辱國嗎 國外是如何看待淞滬會戰的 第8張

11月6日圖文:上海婦女向曾堅守四行倉庫的第88師士兵呈遞慰勞品

11月6日,傑出的時政評論人孟長泳的文章《四萬萬六千萬 人誓將抗戰進行到底》如是說:“ 最偏遠的省份的部隊也奔赴上海戰場,當廣西的第五路軍將士辭別家鄉父老時,送行的民衆鼓勵他們英勇作戰,一血中華民族的屈辱。即使是鄉間老婦,在送別她們的兒子或孫子時也沒有落一滴眼淚,而只是叮囑他們要誓死殺敵。”

《淞滬停戰協定喪權》喪權辱國嗎 國外是如何看待淞滬會戰的 第9張

《四萬萬六千萬 人誓將抗戰進行到底》

《密勒氏評論報》通過刊登社論、專文、讀者來信、照片以及漫畫等各種方式揭示日本侵華戰爭的殘酷,敦促美國等西方國家干預中日戰爭,呼籲國際社會捐款捐物或直接來 參加救護工作。據《密勒氏評論報》報道,經戰後統計,從8月13日淞滬會戰開始到11月15日戰役結束,上海的各家紅十字會醫院負責救治的負傷的 士兵和上海市民合計近兩萬例。

《淞滬停戰協定喪權》喪權辱國嗎 國外是如何看待淞滬會戰的 第10張

漫畫日本的“親善之道”

正是由於《密勒氏評論報》不畏強暴,堅持客觀公正的報道和評論,又有一大批對 人民友好的著名記者和遠東問題專家爲其撰稿, 所以它的很多文章被國內外媒體廣泛轉載、摘譯和援引,其 內的知名報刊有《新華日報》、《解放日報》和《大公報》等等。

《生活》雜誌

在太平洋彼岸,一位出生于山東蓬萊、有着深厚 情結的傳媒鉅子,也非常同情和支持 的抗戰事業,他就是美國著名新聞雜誌《時代》週刊和商業雜誌《財富》的創辦人亨利·盧斯(Henry Robinson Luce)。1936年11月,他又在紐約創辦了圖片週刊《生活》雜誌(LIFE),以攝影紀實作爲其定位。

《淞滬停戰協定喪權》喪權辱國嗎 國外是如何看待淞滬會戰的 第11張

著名戰地攝影師卡帕拍攝的年輕的 士兵

“七七事變”爆發後,亨利·盧斯以《時代》週刊和《生活》雜誌爲主要載體,用較大篇幅報道 抗戰。雖然在1937年夏秋之交時《生活》雜誌創刊還不足一年,但仍以其精美的圖片和短小精悍的文字說明贏得了越來越多美國讀者的青睞。淞滬會戰爆發後,從10月4日起,幾乎每期《生活》雜誌都有至少兩個、最多七個版面刊登大幅圖片,揭露日本進行全民戰爭動員、妄圖吞併 的野心,譴責日軍的種種暴行,展現 軍隊的抗敵意志。

《淞滬停戰協定喪權》喪權辱國嗎 國外是如何看待淞滬會戰的 第12張

截止到1937年10月初的 的戰爭形勢圖

1937年8月28日下午,兩個飛行中隊的日軍轟炸機向上海南站月臺上正在等車的大批難民投彈,當場炸死二百多人,其中包括15名嬰兒。時任美國米高梅公司《今日新聞》電影攝影師的王小亭趕到現場,用電影攝影機拍攝了現場的慘狀。他把截取的鏡頭膠片交由美國 軍艦送到馬尼拉,又由飛機送往紐約。“上海南站日軍空襲下的兒童”這張照片被刊登在10月4日出版的《生活》雜誌上,並配以詳細的文字敘述整個轟炸過程和傷亡情況,結果在美國各界激起了巨大反響。不久,美國 將這張照片放在紅十字會和國家公債的海報上廣爲宣傳,還製成明信片向美國人民發出捐助呼籲。

《淞滬停戰協定喪權》喪權辱國嗎 國外是如何看待淞滬會戰的 第13張

據估計,有1.36億人看過這張來自上海南站的照片

《淞滬停戰協定喪權》喪權辱國嗎 國外是如何看待淞滬會戰的 第14張

一名上海的童子軍在上海南站遭轟炸後的現場給那個受傷的幼兒包紮傷口

進入9月後,隨着淞滬會戰打得愈發激烈,日軍不僅從華北和臺灣抽調部隊增援上海派遣軍,也加緊在日本國內徵召預備役人員入伍。據1937年11月出版的《生活》雜誌報道,爲大量且快速地補充兵員,日本已將服預備役的年齡上限由22歲增加到32歲。

《淞滬停戰協定喪權》喪權辱國嗎 國外是如何看待淞滬會戰的 第15張

東京市區的入伍場景

1937年9月中旬,供職於美國《生活》雜誌的日本著名攝影師名取洋之助從美國返回日本,他在東京拍攝了一組以應徵入伍爲題材的紀實攝影作品刊登在《生活》雜誌上。下面一幅題爲“一個日本烘培師去 參戰”的照片就是他被該烘培師邀請到家裏聚會時拍攝的。當天晚上,年邁的父母、妻子、四個孩子和親友們一道爲已經不年輕的烘培師餞行,從在場人的神情來看,並沒有因爲烘培師即將踏上異國戰場而表現出離別的傷感,當時日本民衆被煽動起來的戰爭狂熱由此可見一斑。

《淞滬停戰協定喪權》喪權辱國嗎 國外是如何看待淞滬會戰的 第16張

照片中端酒杯者是即將入伍的烘培師,他的母親手持日本國旗站在背後

至淞滬會戰末期,中日雙方在上海戰場投入的兵員總數已達一百萬人左右,隨着日軍三個多師團的兵力於11月5日在杭州灣、金山衛登陸,整個戰場形勢急轉直下。與此同時,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了九國公約會議,中、美、英、法、蘇等19國均派代表參會, 代表顧維鈞在會上懇請各國在道義上、經濟上對日本實行制裁,雖經三週討論爭取,終究未能如願。會議最終草草收場,各國只是在名義上支援 而已,並未通過任何制裁日本的決議。

11月29日出版的《生活》雜誌以大幅照片配以文字,扼要地報道了這次會議的緣起和結果。主要內容如下:

11月3日九國公約的8個簽字國和其它11個觀察員國出席了在布魯塞爾召開的大會,唯獨日本缺席。會中雖兩次邀請日本,但均遭其拒絕,會議只從日本得到了一紙聲明,大意是:“中日戰爭與世界其它各國毫無利害關係。日本有義務 與其敵對的 政權。”針對日本的強烈表態,布魯塞爾會議僅發表了空洞的聲明:“日本無權干涉 的內政,中日戰爭與世界其它各國有利害關係。”因爲大會沒有通過任何有實際效力的決議,最後只得宣佈休會。態度消極的英國 大臣竟然在休會之前就匆匆趕回倫敦去了。

《淞滬停戰協定喪權》喪權辱國嗎 國外是如何看待淞滬會戰的 第17張

以顧維鈞爲首的 代表團入場

《淞滬停戰協定喪權》喪權辱國嗎 國外是如何看待淞滬會戰的 第18張

在布魯塞爾舉行的九國公約會議會場

淞滬會戰結束之際,《生活》雜誌正好屆滿“一週歲”,它用了兩個版面和多幅照片反映了 軍隊開赴上海前線與日軍苦戰的場面。標題是《 在上海歷時三個月的英勇抗擊被瓦解了》。1937年11月22日出版的《生活》雜誌“一週年紀念號”如此評價淞滬會戰的意義:“現代時代發生的一件最偉大的新聞事件之一就是 人民在上海抵禦日本軍隊的侵略。在三個月的戰鬥中,幾十萬 軍隊書寫了史書上的新篇章,他們向世人證實了 人民也可以有寧死不屈的意志。”

以下的幾張照片展現了中日軍隊在上海市區內進行的殘酷巷戰。從其中一張照片裏可以看到,一位 士兵堅守在懸空的交通指揮崗亭上,只有一把簡易鐵梯通往地面,該圖片的雜誌配文稱之爲“無退路的陣地”。 士兵不惜置己於絕地而與日軍死戰,令人唏噓不已。

《淞滬停戰協定喪權》喪權辱國嗎 國外是如何看待淞滬會戰的 第19張

日軍士兵在樓梯的護牆磚上鑿出射擊孔

《淞滬停戰協定喪權》喪權辱國嗎 國外是如何看待淞滬會戰的 第20張

日軍坦克向街旁建築內的 軍隊進行掃射

《淞滬停戰協定喪權》喪權辱國嗎 國外是如何看待淞滬會戰的 第21張

據守在交通崗亭上的 機槍手

1937年11月淞滬會戰結束後,在上海出版的很多英文報刊仍繼續正面報道 抗戰,直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上海公共租界全部淪陷,《密勒氏評論報》、《字林西報》和《大美晚報》等英文報紙相繼被日方查封或接管。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