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元曲真的是從宋詞發展而來的嗎?

元曲真的是從宋詞發展而來的嗎?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元曲真的是從宋詞發展而來的嗎?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元曲真的是從宋詞發展而來的嗎?

提及中國的古典文學成就,人們首先就會說起唐詩、宋詞和元曲。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自序》中說“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在中國的詩歌史上,元曲是最後的輝煌,因語言自然明快,反映生活圖景生動活潑,對人物的刻畫淋漓盡致,字裏行間有着深厚的民間基礎和市井氣息,因此是元朝最爲重要的一種文學形式。在唐詩、宋詞、元曲三者之間,存在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有人稱宋詞爲“詩餘”,即說明宋詞是在唐詩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而元曲也曾被稱爲“詞餘”,如此看來,元曲似乎確實是由宋詞演變而來的,事實真的如此嗎?

元曲的產生不能說和宋詞完全沒有關係。從本質上說,詩、詞與散曲之間有着極爲相似的淵源:它們的發生和發展都和音樂有着密切的聯繫,詩、詞、曲都是既可唱可詠,又要倚聲填詞,合轍押韻,在一首作品中要求同時有形、音、意三方面的表現。相對於詩而言,詞與散曲又屬於“民間物”,起於民歌一類,早就存在。但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由於曲調和民族的差異,它們雖然同爲“人民創造”,在後來發展的過程中又被“文人加工”,走了一條從俗到雅的路線。因此魯迅先生曾說:“詞曲之始,也都文從字順,並不艱難”,“文人取爲己有,越做越難懂”。

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宋詞與元曲的風格相差越來越遠。從現存的兩萬餘首宋詞和元曲中留存下來的小令三千八百餘首和套數四百五十餘套來看。宋詞的風格較爲多樣化,如王安石的豪放、蘇軾的清曠、陸游的憤激、姜夔的典雅、李清照的婉約、賀鑄的豔麗等,在這些作品中,以高雅含蓄之作爲主。散曲的風格雖然也不少,但都是以通俗暢達爲主,在表達上淋漓痛快,有着較多的民間俗曲的一些特色。打個比方,同樣是描寫對征夫的思念,宋人賀鑄的詞《杵聲齊》與元人姚燧的《越調·憑欄人》就有所不同。

杵聲齊

砧面營,杵聲齊,搗就征衣淚墨題。

寄到玉關應萬里,戍人猶在玉關西!

越調·憑欄人

欲寄君衣君不還,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與不寄間,妾身千萬難。

在《杵聲齊》中,作者透過字句的表達,調動起讀者豐富的聯想,只有細心去體味,方能知道他所要表達的意思。而在《越調·憑欄人》中,作者將主人公的難處一點都不加遮掩地表達了出來,我們很容易就能看出主人公內心的矛盾:寄吧,怕影響歸期;不寄吧,又擔心征夫在外挨凍受寒。通過作者通俗直率、活潑的語言,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個女子激烈地思想鬥爭,語言真摯而有感染力。

通過對這兩首作品的比較,我們會發現,元曲有着很強的開放性、很大的自由度和很強的表現力,並不同於唐詩宋詞。說到底,元曲與宋詞之間最大的區別,還是“雅”與“俗”,含蓄與通俗的區別,元曲完全顛覆了宋詞的“雅”,創造出了“俗文化”。王國維說:“元劇實於新文體中運用新言語”,“古代文學之形容事物也,率用古語,其用俗語者絕無。又所用之字數亦不甚多。獨元曲以許用襯字故,輒以許多俗語,或以自然之聲音形容之。此自古文學上所未有也。”雖然王國維所說的是劇曲,但散曲也不例外。

元曲確實吸收和借鑑了宋詞的一些部分,其中包括了很多宋詞詞調和詞章。但是,元曲雖然有時候採用了宋詞詞調,風格卻與宋詞大相徑庭。元曲風格通俗易懂,內容詼諧,多用口語、不避俚俗,另外在元曲中,還常常加入一些襯字、不拘平仄、加密韻腳,以及改變音樂旋律等。所以,元曲中雖有許多與宋人詞調同名,但是在格律上,二者的區別卻非常大。

除了受到宋詞的影響外,元曲還深受來自北方的民族音樂曲調的影響。對漢族人而言,北方民族的歌舞曲新奇可喜,有着很明顯的民族風格和奇特的審美效果,因此,在作曲時,他們常常將番曲採入曲中加以運用。女真、蒙古等民族的流行曲調,就有很多被用到了元曲中。另外,元曲的興起,除了與宋詞有關外,唱賺、鼓子詞、諸宮調、院木、南戲以及北方少數民族的歌曲和民間樂曲,也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雖然元曲與宋詞的淵源相似,且在某些地方有共同點,但我們並不能簡單地說元曲就是由宋詞演變而來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