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揭祕:安史之亂後唐朝爲何不取消節度使?

揭祕:安史之亂後唐朝爲何不取消節度使?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唐朝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爲什麼不取消節度使?爲什麼不消滅藩鎮?爲什麼不再造統一?

一個簡單反問就夠了:誰出錢?

唐朝爲何設置節度使和藩鎮?因爲不得已。唐朝爲何不取消節度使和藩鎮?還是因爲不得已。

01.府兵制瓦解

一般來說,府兵制的瓦解,是因爲均田制的瓦解。豪門兼併土地、人口大量增加,所以國家手中沒有可供分配的均田了,當然府兵也就消失了。但是,這只是一個因素,甚至這個因素能不能站住腳也不好說。

因爲古代一直就是地廣人稀,不是發愁人口過剩而是發愁地不得墾。正是因爲安史之亂引發的再一次北人南遷,所以江淮地區纔得到更深刻地開發。同時,安史之亂後,人口逃亡太多,北方又有了大量荒廢的土地,這時候重新建立均田制豈不整合事宜。所以,均田制瓦解而導致府兵制完結,可能真的站不住腳。

那麼,府兵制爲什麼瓦解了?

一個關鍵節點是高宗時期開啓了與吐蕃帝國的戰爭較量。

這是一場持續了200多年時間的大戰爭。投入的兵力規模是空前的,動輒都是十幾萬、幾十萬的規模;戰場幅員也是空前的,從隴西到河西再到西域和中亞全都連在了一起。

揭祕:安史之亂後唐朝爲何不取消節度使?

同時期,東北的契丹問題、北方的後突厥問題以及西方的西域問題,也爆發了出來。所以,高宗以後的戰爭,不僅規模大而且時間長,關鍵是死人多。

但是,戰場上使用的府兵,並非職業軍人,他們既要打仗還要務農。持續幾年外出作戰,家裏馬上就會遭遇財政危機。所以,國內出現了大規模的府兵逃役問題,老百姓寧可自殘也不當兵。而且,這個問題愈演愈烈。杜甫的《兵車行》、《石壕吏》,就是當時的現實寫照。

02.節度使形成

節度使,最初只設在緣邊地區。但是,後來遍佈大唐,成爲藩鎮。原因之一,就是府兵制瓦解後,大唐必須要用職業軍人代替府兵,繼續開疆拓土。

但是,節度使的權力,起初只是兵權,後來包舉了財權和政權,成爲掌控地方軍財政的藩鎮。出現這種局面,當然不是唐朝想要的,但這裏面有太多的不得已。

隋煬帝大業五年,可統計人口有907萬戶、4600萬人;唐武德七年,可統計人口200萬戶、1500萬人。至盛唐,也就800餘萬戶。大隋與大唐相差如此之大,不是差在了人口數量而是差在了治理能力。因爲你數出多少人,才能徵多少人的稅。所以,大唐的財政一直很緊張。自李世民時期就一直奉行不給錢但給政策的財政邏輯。這就爲節度使總攬轄區財權提供了可能。

唐初,效仿隋制,實行州縣兩級管理模式。但是,後來變成了道、州、縣三級。這是一個必然趨勢,因爲國家長大了,地方也得長大,否則根本就治理不過來。漢朝也是這個套路,開始郡縣兩級,後來又在郡以上加了刺史一級。東漢,就直接分全國爲十三個刺史部。爲了提升邊疆節度使的戰爭效率,節度使往往兼任所在州的刺史和所在道的採訪使,直接監察地方官員。所以,節度使的權力也就延伸到了地方政權。

到這個時候,節度使這個怪胎就最終養成了。他完全可以搞割據,甚至反過來對抗中央。因爲手中有兵、有錢、有權,對外戰爭彪悍,對內戰爭也同樣高效率。

03.節度使遍地

安史之亂前,大唐可以說沒認識到節度使會出問題,甚至會出反噬中央的問題。但是,安史之亂就是節度使造反,而且把盛唐打成了殘唐。那麼,唐帝國爲什麼不直接取消節度使制度、恢復府兵制。

平定安史之亂的八年時間裏,唐朝不僅沒有取消節度使和藩鎮,反而大量詔封節度使、批量製造藩鎮。爲什麼?因爲節度使和藩鎮的效率極高,平亂之時必須得用節度使。

揭祕:安史之亂後唐朝爲何不取消節度使? 第2張

平定安史之亂以後,唐朝是不是就可以取消節度使制度了。因爲尾大不掉,他們真得能造反。也不行,因爲很多地方就不是平定的,而是被招降的。比如河朔三鎮,范陽、成德和魏博,本來就是安史之亂的舊兵舊將,只是改旗易幟、投降朝廷了。所以,唐朝肯定不能把這三個節度使給裁撤了。要是真有裁撤的本事,當時就該直接消滅,而不是招降,打不動了纔會招降。

同時,在平定安史之亂過程中的一些節度使,算是有功之臣,也不能裁掉。因爲也裁不掉,這些節度使早就成了小安祿山和小史思明。而爲了看住河朔三鎮和一些不聽話的節度使,大唐就只能再建節度使拱衛朝廷。

所以,在安史之亂後,節度使和藩鎮不僅沒被裁撤,反而越來越多、越來越強,而唐朝中央則越來越弱。

此時局面,就是節度使遍地。

但是,遍地節度使,並不是都不聽唐朝中央的,主要是河朔三鎮和個別實力太強的節度使不聽照顧,大部分還是服從中央命令的。但是,中央力量減弱是肯定的。比如河北地區,原來能提供朝廷稅賦的大半,後來就直接不交稅了。

04.節度使從根子上就裁撤不了

後來唐朝搞兩稅制,實際上就是對國家財政進行規範化建設,實施財政開源。開源的同時,也要節流。節流最效率方式,就是裁軍。尤其是內地節度使手中的軍隊,除了留着造反用,真心沒啥用。而且,裁軍的工作,唐朝早就想幹了,因爲軍隊真得很費錢。

但是,節度使裁不了,節度使的軍隊也裁不了。不是藩鎮的節度使不想裁,而是誰也裁不掉。還是那個最硬的問題:誰出錢。

自大唐建立緣邊節度使以來,不是封了幾個大官的問題,而是建立了十幾個大規模的邊防兵團。這些大兵團裏面有幾十萬職業軍人。安史之亂後,這個數字會更加龐大。

什麼叫職業軍人?他們不是府兵,沒地可種,也不會種地,平生只會一件事,就是上戰場殺人。

然後,就只能問一下了:這夥人怎麼安置?朝廷下一紙詔書說裁撤,但是錢誰出?出多少?這些問題不解決,裁軍就別想。

唐憲宗,消滅了淮西節度使和淄青節度使,也收復了河朔三鎮,基本上解決了藩鎮割據的問題。大唐的所有節度使都聽話了,而且要是不讓我當節度使,我立即奉詔走人。皇帝看誰不順眼,可以把誰的節度使職位撤掉,但卻撤不掉節度使。因爲節度使手下的這夥職業軍人得有人管。

揭祕:安史之亂後唐朝爲何不取消節度使? 第3張

公元780年,河北黜陟使洪經綸,命令魏博節度使田悅裁軍四萬。田悅前腳把這四萬人裁撤了,後腳就把這些人給攔了回來,然後用自己的錢養活這夥人。

悅乃盡出其家財帛衣服以給之,各令還其部伍。自此魏博感悅而怨朝廷。

爲什麼田悅會這麼做?收買人心嗎?要當安祿山嗎?

事情沒有這麼簡單。田悅也是一肚子口水:

你是讓我田悅裁軍了,你倒是把我節度使的官職也給撤了啊,我也就不用管魏博這個鬼地方了。既然你還讓我管,那我就問你:這四萬職業軍人出去會幹什麼?不把這夥人留在軍營,魏博藩鎮還不得鬧翻天,因爲這四萬人立即就會從官軍變成匪軍。

所以,大唐制不了節度使、治不了藩鎮,到最後只能被節度使和藩鎮給玩死。大唐即便亡國了,節度使和藩鎮問題也沒有解決。這十幾只、甚至幾十只節度使和藩鎮們,就在大唐的土地上殺來殺去,一直殺成五代十國。直到北宋立國,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節度使這個問題才總算畫上了句號。但是,物極必反,歷史又走向了另外一個輪迴。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