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李承乾明明已經是太子了 李承乾爲什麼還要造反

李承乾明明已經是太子了 李承乾爲什麼還要造反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李承乾謀反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唐太宗的嫡長子李承乾在李世民即位後兩個月便確立爲繼承人,其時年僅8歲。

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天資聰慧,深得太宗喜愛。雖有足疾,但“不廢步履”。李世民對承乾也是不遺餘力的進行培養,李承乾12歲時便令其於尚書省學習公務,“有不伏者,於東宮上啓,令承乾斷決” 。李淵駕崩時,李世民按制守孝期間,朝廷的政務都由李承乾處理,李承乾的處理政務能力也深得李世民的常識。從此李世民只要離開長安,就讓李承乾監國,有意培養李承乾的能力 。

李承乾明明已經是太子了 李承乾爲什麼還要造反

貞觀十年後,長安城中有關太子李承乾的負面信息日益增多,都是一些“騎射畋遊 ,酣歌戲玩”、“私幸太常樂童,與之同臥起”等等。一般認爲,李承乾的這些變化,與李世民對另一皇子、魏王李泰的偏愛有關。從貞觀十年起,李世民爲李泰建造了一座文學館,讓李泰自己召學士一起研究,甚至因爲李泰體胖,李世民還特許其“乘小輿至於朝所” 。魏王府每個月得到的財物甚至超過了太子李承乾。

種種跡象表明,此時在李世民心中,李承乾和李泰的地位產生了明顯的變化。李世民甚至說出“人生壽夭難期,萬一太子不幸,安知諸王他日不爲公輩之主! 何得輕之”這樣帶有明顯傾向性的話。《舊唐書》也說“時泰有寵,太子承乾多過失,太宗微有廢立之意” 。

李世民對魏王李泰的偏愛,對李承乾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威脅和打擊,給李承乾造成了強烈的危機感。終於在李承乾被立爲太子 17 年後,因謀反被廢。李承乾的被廢,可以說是偶然,也可以說是必然。

李承乾明明已經是太子了 李承乾爲什麼還要造反 第2張

李世民的想法

東漢王朝瓦解後,中國進入了漫長的分裂動亂時期。在唐朝統一全國前的400多年裏,分裂、割據是社會的主流。四百年中,各個大大小小的政權更迭紛繁 ,它們如流星一般,在歷史的天空短暫地劃過。

唐朝統一全國後,人民對這個新生政權能走多遠並沒有十足的信心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 ,唐朝統治者對“國祚長短”異常關注,多次組織大臣們進行討論。大家都把周朝和漢朝當成國運長久的楷模,把秦 、隋當成反面的典型,時刻警示着唐朝統治者不要步其後塵。唐太宗“以史爲鑑”的重要原因就是“每自懼危亡,不敢懈怠”。

唐太宗是個有遠大抱負的皇帝,希望自己的大唐江山能代代相傳。唐太宗常說:“當思善始令終,永固鴻業,子子孫孫,遞相輔翼。,令數百年後讀我國史,鴻勳茂業粲然可觀,豈惟稱隆周、炎漢及建武、永平故事而已哉!”

李承乾明明已經是太子了 李承乾爲什麼還要造反 第3張

李世民再怎樣天縱奇才,再怎麼勵精圖治,他通過玄武門殺死兄弟、登上皇位的事實總是無法抹殺的,這件事對唐太宗心裏的影響十分長遠。唐太宗知道,如果想抹去這個陰影,唯有勵精圖治,使唐朝江山永固,纔有可能使自己的歷史形象不被後人指責, 才能讓那些古板的史學家在史書中說自己的好話。因此唐太宗努力地聽從大臣們的諫議,剋制自己的慾望。這是在這種心理下,魏徵提出“行帝道則帝, 行王道則王”的政治理念 ,給了唐太宗極大的鼓舞。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以及對王朝命運的不確定感,讓李世民“抑情損欲,克己自勵” ,向大臣們強調君臣要“協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極言無隱” 。正是這種心態,讓李世民和手下的大臣們共同造就了貞觀盛世,譜寫了中國歷史上一段明君賢臣的佳話。

但是唐太宗不是聖人 ,時刻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時刻保持完美,對任何人來說都相當困難。唐太宗在執政的後期段, 已在不知不覺中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 不再像貞觀初期一樣勵精圖治,也不再時刻保持對王朝命運的危機感和使命感。

李承乾明明已經是太子了 李承乾爲什麼還要造反 第4張

李世民對太子的期望

太子李承乾身上擔負着李世民實現“國祚長久”的願望,所以李世民對太子的成長十分重視 ,先後挑選了 李綱、杜正倫、房玄齡、魏徵等賢臣對太子進行教導。李世民曾對房玄齡說:“古來帝子,生於宮闥,及其成人,無不驕逸,是以傾覆相踵,少能自濟”,因此要求房玄齡對李承乾嚴格教育。李世民不想大唐基業傾覆在兒子手上,不想唐王朝步短命的秦 、隋後塵。在年輕的太子成長過程中,李世民對李承乾身上出現的一些小問題比較缺乏耐心,有時處置得過分嚴厲,使李承乾時刻感受到極大的心理壓力和挫敗感。《舊唐書》記載 :“(李承乾)及長,好聲色,慢遊無度,然懼太宗知之,不敢見其跡。每臨朝視事, 必言忠孝之道, 退朝後,便與羣小褻狎”。高壓下的李承乾害怕受到父親的懲罰,只能對李世民採取極力掩飾、陽奉陰違的策略 。久而久之, 李承乾身上的不良習慣因爲他的陽奉陰違,變得越來越難克服和改正,成爲一個惡性循環 。

李承乾明明已經是太子了 李承乾爲什麼還要造反 第5張

李承乾的師傅中,太子少師李綱與李承乾的關係最親密。年邁的李綱有腳疾,李承乾每次都是把這位老師“引上殿 ,親拜之,大見崇重 。綱爲太子陳君臣父子之道 、問寢視膳之方 , 理順辭直 ,聽者忘倦 。”李綱死後,李承乾大爲悲痛,還爲之立碑。但是後來那些東宮輔臣的風格與李綱大大不同,這些正直的師父們,基本都是在拿放大鏡找太子的毛病,而且一個比一個態度強硬 :張玄素“叩閣請見, 極言切諫” ,孔穎達“每犯顏進諫”,杜正倫“顯諫無所避”,沒有一個人顯示出對太子的尊重。當然這些老師們都是信奉“嚴師出高徒”,對太子的教育不免過於嚴厲了。太子少傅張玄素勸諫李承乾的意見沒有被接受時,張玄素居然在宮中擊鼓大罵太子,惱羞成怒的李承乾“乃出宮內鼓,對玄素毀之” 。太子師徒在宮中互相擊鼓對罵,在歷史上絕對不多見。

逆反的太子

這些老師父們的“狂轟濫炸”,終於使李承乾幼小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傷害,李承乾多次出現了歇斯底里的病態。一方面是太子的師傅們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對太子無何止的進諫,而太子則出於逆反心理,越來越不聽話,終日耽於嬉戲。

李承乾明明已經是太子了 李承乾爲什麼還要造反 第6張

面對年輕的太子,東宮師父們在爲人師的責任感和師道尊嚴的驅使下,終於將善意的提醒,變成了激怒了太子的火藥。張玄素甚至引起了李承乾的殺心。李承乾8 歲被立爲太子,這些東宮師傅們從沒給他留過情面 ,備受打擊的李承乾只能在身邊的家臣奴僕身上尋找情感 寄託。李承乾曾經說過:“一朝有天下 ,當帥數萬騎獵於金城西 ,然後解發爲突厥, 委身思摩 ,若當一設,不居人後矣。”李承乾這種在父親和大臣面前標榜自己而信口開河的現象,說明他已是心理學中所說的“病態說謊者” 。

師父們的訓斥,讓他內心深處產生對自己的不滿意和不自信, 但又極力想在別人面前展現一副令人滿意的形象。李承乾甚至想象自己是突厥的可汗 ,與漢王李元昌“被氈甲,操竹,布陳大呼交戰 ,擊刺流血,以爲娛樂。”這幾近病態的癲狂表現 , 是李承乾幻想生活在一種狂放不羈的環境裏,讓自己內心得到釋放, 舒緩現實中心理壓力的具體表現 。

明君爲何在太子問題上失分

李承乾明明已經是太子了 李承乾爲什麼還要造反 第7張

讓我們換個角度, 把隋文帝、隋煬帝、唐高祖和唐太宗這四位皇帝確立皇位繼承人的過程放在一起比較,便可以看到,這四位皇帝都將嫡長子立爲皇位繼承人,但是立的繼承人都沒能順利繼位。這是爲什麼呢?

讓我們把眼光放得再遠一點。秦始皇、漢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康熙帝,都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明君。但是,他們都無法逃脫太子難題這一魔咒。秦始皇發配了太子扶蘇,漢武帝逼死了太子劉據,隋文帝囚禁了太子楊勇, 唐太宗廢黜了太子承乾,康熙帝的太子胤礽也是兩立兩廢。儘管原因各異,但是皇權繼承問題爲什麼連這些明君都處理不好?

皇權之爭是世界上最慘烈的競爭,也是人性的競爭。所謂的李承乾謀反案,牽涉在內的李世民、魏徵、長孫無忌、 房玄齡等等,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昏君奸臣,但悲劇依舊發生。歷史上被廢黜的太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與父皇並不親密,而是有着一定的心理距離,而這個心理距離又是和太子立儲時間成正比的。扶蘇也好,劉據也罷,都是和父親心理距離很遠,甚至很少有機會交流,李承乾也是一樣。貞觀十六年後,李世民幾乎和太子談過心,這造成的結果便是不斷的互相猜忌:父親認爲兒子等接班等得不耐煩了,兒子則感到父親對自己越來越不滿意,隨時會換掉自己。

李承乾明明已經是太子了 李承乾爲什麼還要造反 第8張

李承乾悲劇的反思

人性中因猜忌而產生的恐懼,破壞力是最大的。化解猜忌最有效的方式,便是溝通。李承乾從被確立爲太子之後,他的人生應該是在比較壓抑的氛圍中度過的。這其中有他自己的原因,也有唐太宗過高的期望值給他的壓力。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想知道這個太子的內心在想什麼, 也沒有人關注到年輕的、成長中的太子心裏壓力到底有多大。這些壓力四百年分裂之後,初唐那個時代統治者身上的憂患意識在李承乾身上的集中呈現 。

不同的人對壓力的承受力不同, 有的人能變壓力爲動力,有的人則在重壓下精神崩潰。身經百戰的李世民也許能變壓力變成動力, 但他的兒子李承乾沒有這麼強的能力。這個可憐的太子,在各種壓力下, 心理日益扭曲直至最後崩潰,做出所謂的造反的選擇,也是符合邏輯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