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揭祕:路過呂伯奢家的那個晚上,曹操幹了啥?

揭祕:路過呂伯奢家的那個晚上,曹操幹了啥?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曹操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那個晚上,曹操到底幹了什麼?在《三國志》中,有3種答案。

三國志分爲兩部分,一爲陳壽的正文,二爲裴松之的注。

陳壽正文並沒有提到這件事:

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出關,過中牟,爲亭長所疑,執詣縣……

裴松之的注引用了3種說法,各說各話。

揭祕:路過呂伯奢家的那個晚上,曹操幹了啥?

第一種說法是《魏書》提供:

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在這種說法中,呂伯奢沒出場,曹操只殺了呂伯奢的兒子和賓客。殺人原因也不是多疑,而是防守反擊。

按照這種說法,曹操只是個受害者,呂伯奢的兒子貪圖財物,被殺只是咎由自取。

第二種說法是《世語》提供:

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在這種說法中,呂伯奢還是不在家,被殺的還是呂伯奢的兒子。然而曹操殺人的原因卻變成了懷疑別人圖謀自己。

按照這種說法,曹操是有過錯的,他並不確認對方是要圖謀自己,僅僅是有嫌疑,就動手殺了人,殺人之後直接離去。

第三種說法是《孫盛雜記》提供:

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爲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這種說法與上一種說法差不多,但是增加了兩個細節。

第一個細節是“聞其食器聲”,曹操因爲這個原因懷疑別人要殺他。

第二個細節是殺人後的反應。曹操並非瀟灑離去,或者一把火燒了。

他殺人之後的反應是“悽愴”,可以看出頗爲難過。

至於爲什麼“悽愴”,則可以從他說的話看出來: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這句話體現了曹操的矛盾心理。在聽到“食器聲”時,曹操也許已經明白,對方可能要殺自己,也可能是想設宴款待自己。

如果不採取行動,那麼有可能對方真想殺自己,會陷入被動,這就是“人負我”。

如果採取行動,則可能錯殺一心款待自己的故交,這就是“我負人”。

然而,人心在利益面前經不住考驗,曹操不願意博這種概率,他選擇了快刀斬亂麻:殺了再說。

這就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揭祕:路過呂伯奢家的那個晚上,曹操幹了啥? 第2張

殺人之後的曹操可能也稀裏糊塗,他沒有得到對方要殺他的實證,也許能排除對方殺他的嫌疑,也許排除不了。

他不後悔,再來一次也會這樣,但是悲愴的心情是免不了的。

陳壽沒有提這件事,在裴松之的注中,卻有三種說法,各說各話。然而哪一種靠譜呢?

陳壽是故蜀之人,離那個時代近,能接觸很多史料,親自探訪很多尚存活的人。

然而,陳壽作《三國志》,是在三家歸晉之後。晉承魏,爲了晉爲正統,魏必須爲正統。

在這種情況下,陳壽的《三國志》並非不偏不倚,其立場與《三國演義》相反,是尊魏的,有所曲筆是難免的事。

裴松之和陳壽有點不同。裴松之爲《三國志》作注時,已經是劉宋時候,劉宋承東晉,與三國隔得稍有點遠,又不是太遠。

裴松之能看到不少陳壽看不到的資料,更重要的是,他不用受到立場的侷限。

然而,裴松之的注並不能直接看,需要辨析。

裴松之喜歡“備異”,是肉就當碗裏來,至於是爛肉還是好肉,後人自己挑。

讓我們分析一下這三塊“肉”。

第一種說法來自《魏書》,其與二十四史的《魏書》並非一本,也並非《三國志》中記載曹魏的那捲魏書。

這裏的魏書,作者王忱,屬於官修史書,有人評價這本書:

多爲時諱,殊非實錄。

基於其立場,有很大嫌疑是在幫曹操推卸責任。

陳壽撰寫《三國志》正文時,參考了《魏書》,但是沒有選這段。除了其相對軍國大事無關緊要,可能也有覺得有難以辨析的因素。

第二種說法來自《世語》,其並非《世說新語》,因爲《世說新語》比裴注還晚十年成書。這裏的《世語》作者是西晉的郭頒。

從時代上講,相對於王忱作《魏書》時候,郭頒的創作環境要寬鬆很多。並且郭頒的作品,只是名人軼事,並非官史,受的限制也沒那麼大。

第三種說法來自《孫盛雜記》,從名字就能看出,這並非官史。其實際是東晉的著作。從創作時代來看,他相比陳壽、王忱、郭頒受的限制都少很多。

但是,其細節過於具體,彷彿身臨其境,倒有點《史記》的感覺,反而讓人覺得是不是作者的虛構。

第二種說法和第三種說法總體上不矛盾,都是說曹操因爲多疑殺了人,二者的區分,就在於曹操殺人後的表現。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只能說曹操有很大可能殺了人,有可能真的對不起呂伯奢。但是,他殺人後有很大可能並非洋洋自得。

只能說,曹操是個嫌疑犯,事實的真相已經掩埋在歷史的塵埃裏。

然而,當羅貫中看到這段記載,他靈機一動,改了兩個地方:去掉了“悽愴曰”,又將曹操的兩句話擴成了“天下人”: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於是,奸雄的形象躍然紙上,曹操的這個行爲,也被定格爲殺人後不知悔改,朝着陳宮得意洋洋地宣揚自己的價值觀。

因此,曹操一下子從嫌疑犯轉正爲確犯,羅貫中要背很大的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