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明朝遷都究竟是什麼樣的 到底是不是弊大於利

明朝遷都究竟是什麼樣的 到底是不是弊大於利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2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明朝遷都究竟是什麼樣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幽雲地區自從後晉失去到明朝迴歸中央漢人政權已經快要有500年了,不定都北京,依靠首都的作用去凝聚北方的人心,北方很容易就失去。北方一旦失去,南方也不保。只能說明軍戰鬥力由於衛所制敗壞一代不如一代纔是最主要的原因,沒有強有力的武力保障,定都在哪裏都是沒用的。就像長城,如果依託長城,建立強力的騎兵部隊去劫掠遊牧民族就可以大大縮短後勤補給的長度,但是拒長城而守,那就相當於直接把長城外的土地拱手讓人,守勢防禦永遠趕不上攻勢防禦。

明朝遷都究竟是什麼樣的 到底是不是弊大於利

即使定都南京,隨着衛所制度衰敗,北方內外防線遲早也是收縮和形同虛設,東北的滿洲或者北方的蒙古恐怕更早會崛起。明朝就算守住南京,也不過是新的南北朝。明朝的敗筆不能說是定都北京,而是收縮了太祖的外線防禦線。首先就因果關係上講,朱棣時期,明朝的大患是蒙古人,當時的蒙古已經在走下坡路,至於證據,有許多經典戰役可以證明;而最終滅掉明朝的是另一個北方民族女真人。其次,政策的制定,古今中外都一樣,目的是要解決實際問題。太祖建都南京,是有其政治考慮的,因爲他是在南方起的家;而朱棣是在北方起的家,爲了政治上的向心力,遷都北京並沒錯。所謂論據土木堡:並不是由於遷都北京造成的,而是由於一個太監干政誤國造成的。歷史上土木堡前後,都有皇帝御駕親征,結果卻並不是大敗虧輸,所以也和遷都北京沒有關係。

明朝遷都究竟是什麼樣的 到底是不是弊大於利 第2張

定都北京實際上使有明一代牢牢的控制住了抵禦北方胡騎入侵的幽燕一線。其一,以明時的能力,明政府很難控制距離較遠距統治中心較遠的地區 在落後的交通條件下,定都南方或者關中難以確保對幽燕地區的控制,而華北平原廣袤的地形又使得一旦敵人於一點突破,很快便可席捲黃河以北。因此秦時山東首舉義旗,唐時禍起漁陽,明時成祖靖難絕非偶然。

明朝遷都究竟是什麼樣的 到底是不是弊大於利 第3張

其二,定都北京,開通漕運實際上是以東南之財富養幽燕之士馬,政治中心靠近邊境迫使明政府不得不重視對北方邊防的長期投入,因此,除晚明和英宗兩次陷於絕境外,明政府對北方邊防的重視使得明代邊患相對較輕,不論是小王子還是滿海都都沒能破壞這一條防線,老對手蒙古始終沒有擊破這道防線,崇禎一朝的頹圮,與其說是設計不當,不如說是王朝末年政治機能的衰死使得明政府沒有了應變能力,三百年王朝能有幾,三百年統一王朝又能有幾,沒有這一防禦體系,可能讓明存在這麼久嗎?

明朝遷都究竟是什麼樣的 到底是不是弊大於利 第4張

其三,太祖的設計,於十年二十年有效,於百年必然無效,百年太平之下,文恬武嬉,多麼周密的部署都沒有成效,太祖之衛所,滿清之八旗都是如此,宏觀戰略或許有效,而戰線部署等必然失效。就算定都南京,也沒有辦法避免,更大的可能是上演一出南北朝,舉國精銳屯於長江或淮河等天然屏障,但這又與屯精銳於幽燕有何區別?明的速亡,與重文輕武的國策有關,與打擊地方武力有關,獨與定都關係最小。

明朝遷都究竟是什麼樣的 到底是不是弊大於利 第5張

我覺得遷都北京纔有了明朝270年江山,不遷都,恐怕早就亡了。燕雲十六州就是燕山山脈,是華北大平原的一道天然屏障。沒有它的保護,明朝早完蛋了。這就是清軍多次入關,但沒有滅亡明朝的原因,因爲防線還在。明朝防線雖然可以被突破,但是直到明朝滅亡,這道防線也沒有崩潰。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