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閉關鎖國的政策到底是利大還是弊大?

閉關鎖國的政策到底是利大還是弊大?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閉關鎖國政策,又稱洋禁、海禁,指閉關自守,不與外界接觸的一種國家政策,是典型的孤立主義。嚴格限制對外經濟、文化、科學等方面的交流,也因此中國的整體國力及發展落後予西方國家。中國曾實行海禁四百多年。明朝在明成祖至明宣宗的鄭和下西洋(1405-1433)後,實施海禁,是明朝鎖國的象徵。1723年(雍正元年),因與羅馬教廷間有關中國禮儀之爭的白熱化,雍正帝禁止天主教,不許外國傳教士進入中國國內傳教,並限制貿易,被視爲鎖國的開始。到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一道聖旨從京城傳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廣州一地外,停止廈門、寧波等港口的對西洋貿易,這就是所謂的“一口通商”政策。

閉關鎖國的政策到底是利大還是弊大?

清代實行了“閉關自守”或“閉關鎖國”政策的觀點源於當時試圖向中國推銷其商品(特別是鴉片)的英國商人,馬克思曾在他的文章中接受了這一觀點,後來這一觀點於20世紀50年代納入了當時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寫入了教科書,並且形成了一個觀點認爲“明清時代閉關鎖國”。學者指出,從“海禁”、“一口通商”和其他限制性政策這三個方面看,即使是明清官方的政策也不是長期“閉關鎖國”,從相關政策執行中實際的微觀行爲和宏觀效果上看,同樣不是。另外,明清兩代,明朝雖然在明前期至隆慶開關時期近乎全面海禁,但仍然在十六世紀中期隆慶開關時開放了漳州月港一處口岸。明代禁海時期約佔75%,開海時期約佔25%。在鴉片戰爭前的清代,禁海時期約佔15%,開海時期約佔85%。

閉關鎖國的政策到底是利大還是弊大? 第2張

閉關鎖國政策利弊兼而有之:

正面影響:從一定程度上打擊和限制了猖獗的海上走私以及海盜行爲。對沿海地區的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

負面影響:這一政策的長期推行,阻礙了中外聯繫,影響了中國吸收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致使中國與世界隔絕,嚴重地阻礙了資本主義的萌芽發展。使得中國和世界脫軌,慢慢地落後於世界。文化上,經濟上,科學上無法和世界接軌,各種先進技術思想難以發展,整體上呈現帝國黃昏現象。是導致近代中國落後捱打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減少與外界接觸的機會。阻礙本國的經濟發展,徹底喪失對外貿易主動權。阻隔與外國的科技文化交流,以至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造成國際衝突。影響社會科技發展。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

閉關鎖國的政策到底是利大還是弊大? 第3張

衆所周知中國在閉關鎖國之前一直是世界強國,在明朝鼎盛時期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的50%,可以算是有世界史以來最爲強大的帝國。先發表本人的看法,我感覺如果清朝當是沒閉關鎖國,積極關注世界形式,工業革命啥的,中國也會成爲帝國主義瓜分世界,以中國的財力可能中國會取代英國成爲世界第一殖民帝國,二戰中國也會獲得利益,可能日本會成爲中國的小跟班,到時候出現美國、蘇聯、中國3個超級國家,現在中國也就3.4億人口,社會保障超越美國,中國人的國際地位也會很高。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