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大明的海禁與清朝的閉關鎖國,目的有什麼不一樣?

大明的海禁與清朝的閉關鎖國,目的有什麼不一樣?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4.5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大明海禁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一直以來,大明王朝的海禁和清王朝的閉關鎖國,都備受史學家爭議,對於二者帶來的利弊都各執一詞,明朝實行海禁則國富民強,大清閉關鎖國,爲什麼卻導致國家積貧積弱?這是爲何?

首先:大明王朝海禁和清王朝的閉關鎖國的目的不一樣

大明王朝的海禁目的主要有兩個:

第一:重農抑商

“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務農重谷。”——《三國志·魏志·司馬芝傳》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之所以要重農抑商,這和他本人的經歷有很大關係,他認中國自古以來是農業社會,農業是稅收的根本,農民又必須依附於農村土地,以農民爲單位的小農社會,不但能保障稅收,還可以防止造反,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商人則是社會動亂的根本,奸商哄擡物價,囤貨居奇,都是一羣宵小之徒,所以朱元璋稱帝后實行重農抑商,這也是封建時期農業社會的社會屬性所決定的。

大明的海禁與清朝的閉關鎖國,目的有什麼不一樣?

第二:肅清倭寇

《五雜俎·卷四》記載:“元之盛時,外夷外貢者,至千餘國,可謂窮極天地,罔不賓服,唯有日本,倔強不臣……”

洪武元年二月,朱元璋大將湯和攻取福建後,班師回朝途徑舟山,遭遇元末蘭秀山民的攻擊和搶奪,這些“蘭秀山民”不僅攻擊官府,而且還有元朝在戰亂中遺失的樞密院印。這個祕密神器,既可以號召江南地區的元朝殘餘勢力,還可以聯絡塞外的蒙古勢力。“蘭秀山民”被朱元璋驅散後遠遁海外,在濟州島建立據點,然後和日本武士,以及商人、浪人,幾股勢力組成“倭寇”,明朝剛建立後,“倭寇”在沿海的活動仍然十分頻繁。爲了爲何大明王朝的長治久安,朱元璋下令實行海禁。

大清王朝閉關鎖國的目的:

清朝初期中外貿易非常發達,由於反清思想的不斷迭起。大清統治者擔心外國洋人勢力勾結反清復明勢力顛覆自己的政權,因此大清實行閉關鎖國,遷界禁海,從而用封閉的手段來維護自己的王權統治。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當時沿海走私比較嚴重,導致本國白銀外流,清政府爲了維護稅收,所以閉關鎖國,杜絕和外界交流,再加上清政府的盲目自大,認爲大清帝國地大物博,完全可以自給自足,無需和外界交流。

閉關政策是封建專制和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的必然產物,他的主要目的就是維護封建王朝的專治,這種做法使中國與世隔絕,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長期閉關封閉,導致無法和外界進行知識和技術交流,使中國逐漸在世界上落伍,同時也使大清王朝逐漸走向滅亡。

大明的海禁與清朝的閉關鎖國,目的有什麼不一樣? 第2張

明朝和清朝海禁的影響和意義不同

第一:大明王朝禁海的影響和意義

明朝雖然海禁時間跨度較長,但是明朝海禁主要是針對倭寇,根據倭寇的猖獗成都,海禁鬆緊政策都有適當變化。在朱元璋施行海禁之初明令:“片板不許入海”,而隨着大明國力不斷壯大之後,到了明穆宗時期沿海倭寇基本銷聲匿跡,這時候民間私自出海走再次活躍起來,一度出現了“嗜利忘禁”的狀態。

《宋史》“不務先富民,而唯言益國,豈有民貧於天下,而國富於上邪?”

走私並不全是弊端,從國外換來了鉅額財富,雖然這些財富都藏在民間,但明穆宗非常清楚一個道理,那就是民強則國富。

因此,面對利國利民的機會,明穆宗審時度勢一反常規,命令實行“隆慶開關”。這一政策給百姓和大明王朝都帶來帶來了一筆巨大的財富。總而言之,大明的海禁政策與時俱進,不僅鞏固了大明王朝的政權,也抵禦了倭寇的侵擾,同時也帶動了民間經濟的發展。

大明的海禁與清朝的閉關鎖國,目的有什麼不一樣? 第3張

第二:大清王朝王朝閉關鎖國的影響和意義

《兵津關津》中記載:“凡官員兵民私自出海貿易及遷海島居住耕種者,均以通賊論處斬。”

在大清的高壓統治下,無論官民,一旦下海,將會人頭搬家。大清王朝的海禁雖然比大明王朝的時間短,但是滿清王朝擔心政權被顛覆,禁海政策更嚴酷,禁海程度更徹底。海禁作爲大清閉關鎖國的嚴苛政策,雖然鞏固了統治,但是也爲亡國埋下了禍根。

清朝的海禁在短期內行之有效。若從長期來看,嚴重影響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這種閉關鎖國的行爲爲大清埋下了致命的禍根,不但阻礙了國內經濟的發展,同時也使本國遠遠落後於世界。最終被西方列強砸開了腐朽的大門,清朝百年統治,使中國積弱積貧,給中華民族子孫帶來無盡的災難。一直到大清滅亡後的幾百年,仍深受影響。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