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閉關鎖國的表現有哪些 清朝要閉關鎖國原因

閉關鎖國的表現有哪些 清朝要閉關鎖國原因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閉關鎖國是一種封閉的國家政策,該政策嚴格限制了國家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對外交流。閉關鎖國的表現主要有國家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下令將沿海的居民向內地遷了數十里,並規定民衆不得擅自出海。這一政策影響了衆多在沿海地區生活的人民,改變了他們的生活環境以及生存條件。同時國家還禁止商船出海通商,規定不得與外國建立通商關係,這使國家間的交流受到嚴重迫害。其實國家想以此來限制民衆與外界的交流,減少國家因動亂造成的問題的出現。

閉關鎖國的表現有哪些 清朝要閉關鎖國原因


另外,國家由最初開放的4個對外通商口岸減少到只有一個,這也導致國家的經濟貿易受到限制。而且通商口岸的減少大大的封閉了人們的生活,對國家後期的發展具有深遠的、不利的影響。

還有就是國家嚴格限制了進口貨物的種類。這種限制壓制了國家商業貿易的發展,也對國家對外的交流、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同時因爲進口物品種類的限制,不利於國家之間的合作與發展,也阻礙了文化的交流。

從這些表現來看,閉關鎖國限制了對外貿易的往來和商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國的經濟發展。同時透露出統治階級自負的心理,以及盲目自大、堅持排外,沒有上進心的做事風格。而這些措施嚴重阻礙了中國與外界進行多方面的交流,使外界的技術、文化等無法及時地傳入中國。

爲何清朝要閉關鎖國

關於“爲何清朝要閉關鎖國”這個問題,不妨先從經濟這個重量級的因素來看。封建王朝施行“小農經濟”,其特質迎合了普通民衆對生活的要求,封建經濟也因此得到了快速發展,古代中國的經濟在整個世界都屈指可數。清朝時期,小農經濟的穩固發展使得統治階級產生了“天朝上國”的思想,認爲西方國家不足爲患,絲毫沒有在意經歷過工業革命的西方國家的實力早已大幅增加的事實,所以當西方國家進入中國的時候,清朝毫不猶豫的選擇了閉關鎖國,對西方國家不予理會。

閉關鎖國的表現有哪些 清朝要閉關鎖國原因 第2張


進一步探究“爲何清朝要閉關鎖國”這個問題,不難發現,民族衝突也是一個很大的原因。封建時期的統治者大多是漢人,而清朝時期則是滿族人一統天下,這就使得統治者和漢族人民的矛盾愈加尖銳。當時很多明朝殘留的人士以“復興明朝”爲噱頭掀起了許多運動,滿族貴族甚是恐懼。於是在順康年間,清政府實施了殘酷的禁海遷界政策,把鄭成功等抗清力量趕到海上。因此,在西方國家入侵之時,清政府怕海上的“賊寇”與外國人互相勾結,危及清政府的統治,便選擇了閉關鎖國。

深究“爲何清朝要閉關鎖國”這個問題,政治因素也不容忽視。衆所周知,封建君主統治在清朝時期達到頂峯,而在此時,西方許多國家早已邁向資本主義的行列。這兩大階級本就是不同的,所以,清政府在接觸西方國家的時候,沒有選擇打開國門,而是奉行閉關鎖國政策也不足爲奇。

揭祕歷史上閉關鎖國的原因

閉關鎖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清朝和明朝政府實行的嚴格限制對外交流活動的一項政策,其中包括對外國人來華商務活動的禁止和對中國人出國的禁止,而閉關鎖國的原因根本上是因爲中國古代處於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整個國民經濟都是閉塞的落後的,統治者不接納國外新鮮事物。

閉關鎖國的表現有哪些 清朝要閉關鎖國原因 第3張


後代歷史學家認爲閉關鎖國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最重要的封建王朝經濟自給自足,還有統治者出於維護政權穩定的需要,從而限制人民出海活動,當時明朝中期日本的倭寇侵擾東南沿海地區,在清朝中期一些西方殖民者也開始向東方擴張,清朝和明朝統治者敏銳地看到了這種趨勢,所以實行消極的閉關鎖國政策限制他們來華擴張。

中國統治者認爲如果硬性隔絕人民和外界的聯繫,有利於封建政權的穩定,也有利於緩解國內的民族矛盾,當時滿清統治者和漢族之間矛盾非常尖銳,統治者認爲如果採用閉關鎖國的辦法讓國內的漢人得不到外界的支持,那麼民族矛盾就會緩解,但是這個說法顯然得不到後來歷史學家認可。

關於閉關鎖國的原因這個問題後世歷史學家給出了很多種解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以上幾個,其他包括統治者個人因素和人民受教育程度不高以及當時國內自然經濟能勉強維持國家運轉等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

清朝閉關鎖國的過程

閉關鎖國的過程如何呢?在早期的時候,由於中國與外界的貿易往來引發的問題不斷,政府擔心中外的勢力勾結,會產生對本國不利的事情。所以在1717年清朝的政府下了命令,禁止中國的商船到外界進行貿易。其實就是政府從貿易方面入手,減少中外人員之間的往來。

閉關鎖國的表現有哪些 清朝要閉關鎖國原因 第4張


而在後期,由於外來教會在中國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甚至干涉到了中國的內政問題,所以在1704年政府採取了一些抵制措施。在16年後清政府開始實行禁教政策,在1727年又明確規定了外國的商船隻能行駛到福建、廈門兩處。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來勢力的發展,但是也影響了中國的經濟。

到了1757年,乾隆皇帝頒佈了一道“一口通商”的政令,規定要關閉除了廣州以外的其他幾個通商口岸。而這一命令,標誌着清政府徹底奉行起了閉關鎖國政策。

到了後期清朝政府也沒放鬆對這一政策的實施,在1759年發佈了一個文件。文件限制了外國人在中國的買賣行爲,規定外國人只能在規定的時間來廣州進行貿易,限期以滿必須立即離去。另外外商在中國的時候,只能在當地僱傭翻譯人員,不能私自傳遞信件。最嚴厲的是,清政府加強了對河防的監督,用以監視外來船舶以及過路商人之間的活動。

而從這一步步的措施來看,政府一直在實行嚴格的政策控制,從閉關鎖國的過程可以看出,政府對該政策的重視程度。

閉關鎖國改革開放

閉關鎖國改革開放可以說是一個過渡的發展過程,通曉近代中國發展史的人都知道明清時期倭寇擾國,所以爲了避免外來勢力對清政府的影響,清朝採取了閉關鎖國政策,禁止和限制對外交通、對外貿易,而這一政策又着重表現在對外貿易的限制上,至此,中國便與世界脫軌,漸漸走向了衰敗。之後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中國被迫開放通商口岸,開始了被迫的對外開放,這段恥辱的歷史持續了將近一個世紀;直到新中國成立,被迫的對外開放也告一段落;到1978年,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主動的對外開放爲中國發展帶來了持續不斷的發展動力,中國又重新走向了繁榮富強。

閉關鎖國的表現有哪些 清朝要閉關鎖國原因 第5張


閉關鎖國改革開放兩種不同的選擇造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後果:閉關鎖國致使中國逐漸脫離世界強國之列,阻斷了中西方的各種交流,因此錯失了兩次工業革命的機會,海外市場沒有開拓,資本原始積累也沒有完成。中國的科技水平逐漸落後,軍事實力下降,到了後期,整個中國國力衰微,最終導致中國在西方國家堅船利炮的進攻下失去抵禦能力,進而一步步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相比之下,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黨和國家作出“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20世紀80年代前期,我國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隨後在改革開放的指導下,我國成功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開始飛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閉關鎖國改革開放的兩次實踐告訴後人閉關鎖國是行不通的,改革開放纔是我國的正確選擇。

乾隆帝爲什麼要閉關鎖國

閉關鎖國是國家爲了所謂的自我保護而進行的,不與外界接觸的政策。它嚴格限制了我國多方面對外發展。

閉關鎖國的表現有哪些 清朝要閉關鎖國原因 第6張


而閉關鎖國政策是從1757年開始的,當時乾隆皇帝頒佈了“一口通商”的聖旨。而乾隆皇帝決定實施此政策,一來是覺得自己的國家物產豐富,不需要與外來的國家進行貿易等方面的交流;還有就是爲了防止出現中外勢力之間勾結的問題。

在當時,清朝的勢力以及影響範圍都比較大,所以統治者產生了一種自大的心理,認爲自己無所不有。另外在乾隆的眼裏,雖然現在自己是強盛的,但是什麼事情都是有變數的。爲了防止由於對外交往而帶來的危險,乾隆皇帝選擇先一步出棋,實行排拒外來勢力的鎖國政策,以此來降低由於不確定因素導致的風險。

也許乾隆帝閉關鎖國這一決策的制定,有他獨特的立場與觀點,但是這一措施並不能解決這些存在的問題。與之相反的,這些問題會成爲潛在的風險,總會有爆發的一天。畢竟不能爲了保護當地經濟的發展,讓其免受外來力量的影響;防止中外反清勢力的聯繫和西方殖民主義的滲透,就斷絕與外界的聯繫。

乾隆帝閉關鎖國是一廂情願的想法,爲中國與外界的交流建立起了一道厚厚的牆,阻礙了自己的發展。因爲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導致中國在後期與世界脫節,遭受嚴重的屈辱。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