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朝鮮閉關鎖國 閉關鎖國政策的實質是怎樣的

朝鮮閉關鎖國 閉關鎖國政策的實質是怎樣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5.9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閉關鎖國政策,相信許多人並不陌生。自古以來,有不少國家都實行過閉關鎖國政策。就拿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清朝來說,由於男耕女織的農業社會基本上滿足了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自傲的清朝便認爲自己國家物產豐富,生活富足,所以完全沒有再和外國人進行貿易的必要了。再加上爲了維護自身統治的需要,清政府便推行了閉關鎖國政策。雖然其本意是爲了保護自身的發展,卻沒想到在多年以後,嚴重限制了國家的進步,導致了清朝的落後與衰敗。人們不禁疑惑於閉關鎖國是誰提出的這個問題。 

朝鮮閉關鎖國 閉關鎖國政策的實質是怎樣的

明太祖畫像

有關閉關鎖國是誰提出的問題一度成爲熱門話題,據史料記載,最先提出閉關鎖國政策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平民出身的朱元璋,一心想恢復一種簡譜的小農社會,他制定了限制中國人與國外交往的海禁政策,其實也是爲了維護和鞏固自身的統治。而到了清朝乾隆時期,有關閉關鎖國的政策就更加激進了,也正是因此,加快了清朝衰敗直至滅亡的步伐。

在《明太祖實錄》這本書中,可以找到閉關鎖國是誰提出的這個問題的答案。書中記載當時實行海禁的禁令包括“濱海居民不許與外洋番人貿易”;“敢有私下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將人口軍器出境及下海者,絞。”由此可以看出,閉關鎖國的政策最初不僅是明太祖制定的,而且當時的海禁還非常的嚴格。

 閉關鎖國政策的實質分析

閉關鎖國政策的實質是封建經濟的自給自足性。清朝是最後一個封建社會,其經濟模式就是自給自足式,與世界的經濟往來很少。清朝的乾隆皇帝曾經說過,天朝地大物博,根本不需要與夷人互通有無。  

朝鮮閉關鎖國 閉關鎖國政策的實質是怎樣的 第2張

康熙皇帝雕像

閉關政策最初的實施與清朝收復臺灣有關係。清朝的康熙皇帝在位的時候,臺灣的鄭經經常派兵騷擾沿海。當時清廷正忙於同北方的葛爾丹交戰,無暇顧及東南沿海,爲了解除臺灣的威脅,清朝實施海禁政策,不允許任何人出海,這是閉關鎖國政策的起源。

閉關鎖國政策雖然起源於戰爭,但是其本質還是由封建經濟的屬性決定的。在封建時代,商品非常少,商業並不受重視,因此經濟的屬性是自給自足性。清朝實行海禁後,內地完全可以自產自銷,用不着同海外進行貿易。

在乾隆時期,清廷完全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只允許西方商人在廣州虎門進行貿易往來,整個龐大的中國,只有一個通商口岸。閉關鎖國這項政策的實施,使得中國失去了同世界交往的機會,逐漸落後於世界。

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有多重考慮,清朝是滿人統治漢人,這種統治結構激起了很多漢人的反抗,而當時的南洋各地有很多的中華移民,清朝實現閉關鎖國政策的一重考慮就是要隔斷國內反清勢力與國外反清勢力的聯繫。雖然清廷有着這樣的考慮,但閉關鎖國政策的實質還是因爲封建經濟的自給自足性,並不是因爲戰爭。

閉關鎖國政策後果有哪些

在清朝末年,清政府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那閉關鎖國政策後果有什麼呢,給我國的發展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呢?第一,閉關鎖國在不知不覺中約束了我國的對外貿易和工商業的發展,讓我國的資本主義萌發受到制約。第二,閉關鎖國加深了統治者妄自尊大的想法,還自豪的以爲我國物產豐富,不需要其他國家的朝貢。殊不知,遠洋在外的國家已進行了工業革命,因此我國工業文明的興起從此慢了一大步。  

朝鮮閉關鎖國 閉關鎖國政策的實質是怎樣的 第3張

閉關鎖國時期的明成祖像

第三,阻撓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令西方的近代科學和領先的技能沒有辦法傳進我國。在清朝,我國篩選人才的方式是科舉制度,認爲西方的科技是“奇技淫巧”,這就致使了我國在科技方面慢了西方一大步。閉關鎖國政策後果愈發的嚴峻起來。

清政府還嘗試着通過閉關鎖國方針來對內加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對外加強民族“自衛”。這是一種消沉的防禦方針,但由於西方列強對我國可能造成威脅,這種方針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保護效果。可閉關鎖國方針的結果是弊大於利的,起到的效果僅僅只是一點點。它讓我國長期的與外界隔絕,使我國一直都身處在世外桃源中,只知道男耕女織,徹底不知道西方國家科技與文明已有多麼的強大。

閉關鎖國方針導致的結果即是,我國沒辦法與外界交流學習,無法前進,也使中國掉進深淵。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