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宋朝是怎麼抗過三百年王朝的大限的 揭祕其中制度作用

宋朝是怎麼抗過三百年王朝的大限的 揭祕其中制度作用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6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大宋王朝的文章,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歷史上的大多數朝代都曾出現過統治者對文人的迫害,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以及清朝皇帝的“文字獄”。在這些統治者維護中央集權的把戲中,文人士子則成了政治風暴中的犧牲品。然而,在宋朝卻並未出現這種大規模屠殺文人的情況。這些恪守程朱理學的言官,在宋朝也受到了妥善的對待。

宋朝是怎麼抗過三百年王朝的大限的 揭祕其中制度作用

那麼,這是爲什麼呢?

根據《避暑錄話》的記載:趙匡胤在建國之後,非常神祕地在太廟中樹立了一座石碑,並將其稱爲“誓碑”。趙匡胤立下祖制,每逢新君即位,皇帝必須前往太廟祭拜先祖,隨後,帶着一個不識字的小太監閱讀石碑的內容,“瞻默誦訖”。因爲,太廟是皇家禁地,連侍奉在皇帝身邊的內臣都無權進入太廟,而唯一能陪着皇帝進太廟的小太監還不識字。

所以,這個石碑的內容,一度成了宋朝內廷的謎團。除了歷代趙氏皇帝外,其他人始終無緣一窺石碑的內容。直到靖康之恥發生後,金兵涌入開封,霸佔了北宋皇宮,這才使石碑的祕密公諸於衆。原來,石碑上刻着兩條“禁令”:

一是:趙氏皇帝不得加害柴氏子孫,柴氏子孫犯了罪不得以刑律處罰,就算他們要謀反,也只能賜其自盡,不能將柴氏當街問斬;

二是:所有趙氏皇帝不得迫害士大夫以及言官。

在這兩條禁令下,還有一行小字:“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宋朝是怎麼抗過三百年王朝的大限的 揭祕其中制度作用 第2張

第一條禁令很好理解,趙家的江山是從柴氏手中奪來的,若無後周柴氏對趙匡胤的恩寵,趙氏根本沒機會成爲皇族。出於報恩的心態,趙匡胤必須優待前朝柴氏皇族。第二條禁令則完全是趙匡胤的個人胸懷了,從古至今,只有趙匡胤通過這樣的方式督促子孫善待士大夫和言官。

太祖誓碑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應不朽的名言,這是在人治獨裁製度下所能達到的最好的、最開明的、也是最有效的制度安排。難能可貴的是,宋代歷朝皇帝都還算聽話,讓太祖的這幾條中國歷史上迄今最爲開明的政策,得到切實的執行了三百年之久。

可以說,這是有宋一朝三百多年的大憲章,也是同時代世界各國中最開明的大憲章,它從根本的制度上確保了宋朝能成爲中國文明的最高峯。

從宋朝後來的皇帝來看,大多數趙氏皇帝都是比較乖巧的,無人敢違背老祖宗定下的禁令。畢竟,在每個皇帝繼承大統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太廟中起誓,倘若違背了石碑上的祖訓,“天必殛之”可不是鬧着玩的。

也正是因爲宋朝皇帝對士大夫和言官展現了寬宏大量的胸襟,所以,宋朝時期的文士是非常幸福的,不論他們選擇登科入仕還是在民間從事文學研究,都會受到朝廷的善待。正式因爲趙皇帝們給予言官這一“高危職業”生存的保障,所以,宋朝敢於直諫的言官屢見不鮮。

宋朝是怎麼抗過三百年王朝的大限的 揭祕其中制度作用 第3張

我們經常調侃山西同胞爲“老西兒”,究其淵源,離不開老百姓對寇準這位宋朝明相的尊敬與愛戴。

就是這位寇老西兒,真可謂是膽大包天,《宋史》中收錄了這樣一則故事:

寇老西兒覲見太宗,打算與太宗商量軍國大事,誰知兩人話不投機,吵了起來。太宗惱羞成怒,從龍椅上站起身來指着寇老西兒的鼻子大罵,寇老西兒也不甘示弱,扯着皇帝的龍袍,讓他重新坐回龍椅,繼續與太宗講道理。

最終,太宗選擇了妥協,勸服太宗的寇老西兒這才退下。

寇老西兒的運氣不錯,後來,太宗在回憶起這件事時,非但沒有絲毫責怪,反而,對其倍加讚譽,說他是當朝的魏徵。但是,冒死直諫觸怒龍顏,還扯着皇帝的衣服講道理,這種行爲若趕上其他朝代的皇帝,估計寇老西兒早就人頭落地了。

我國封建史上首個以“仁”爲諡號的皇帝,就是宋朝的趙禎。趙禎在位整整四十二年,在此期間趙禎知人善用,善於納諫,做出了不少實績。被老百姓譽爲官場清流的包拯,就是仁宗一朝的大臣。包拯這個人並不完美,他最大的缺點就是情商低。

若要讓包青天填一份現代的情商問卷,恐怕他連及格線都達不到。根據史料記載,老包爲人處事過於直率,在人情世故方面非常欠缺。這樣的人雖然是辦實事的一把好手,但是,在朝廷裏卻沒什麼朋友。包拯對皇帝說話時不留絲毫情面,心直口快,沒少觸怒龍顏。

宋朝是怎麼抗過三百年王朝的大限的 揭祕其中制度作用 第4張

在他擔任言官期間,經常與仁宗在朝堂上爭得臉紅脖子粗,搞得雙方都下不來臺。仁宗寵愛張貴妃,張貴妃恃寵而驕,打算替她的伯父謀個要職,仁宗愛屋及烏,答應了愛妃的請求。自古以來,外戚掌權是國家大忌,包拯對皇上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誰知,仁宗卻不以爲然。

包拯的倔脾氣一上來,言辭愈發激烈,連吐沫星子都噴到了皇帝的臉上,令仁宗神色不悅。幸虧仁宗比較有涵養,否則,早讓左右將包拯推出去砍了。而仁宗寬以待人的根源,自然出自趙匡胤當年立下的規矩。

趙禎一邊用衣袖擦着臉上的口水,一邊哭喪着臉聽從包拯的建議,這樣的皇帝不愧被冠以“仁”的稱號。換成是普通人,面對一個咄咄逼人滿嘴唾沫星子的傢伙,也很難有這份涵養。經歷了這件事,包拯的政治生涯不但沒有斷送,還成就了流芳千古的美名。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包拯的美名是仁宗成全的。

仁宗駕崩時,滿朝文武無不當庭嚎哭,舉國百姓涕淚滿襟。這個消息傳到遼國後,“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連遼人都爲仁宗的離世感到傷心。此時的北宋已與遼國結爲兄弟之國,聽說趙禎兄弟與世長辭,耶律洪基悲痛莫名,感慨道:“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

的確,在趙禎即位後,兩個劍拔弩張的國家,竟持續四十二年未動刀兵。所以,爲了紀念趙禎,耶律洪基竟在遼國境內爲仁宗修建了衣冠冢,並命子孫“奉其御容如祖宗”。由此可見,仁宗的政治魅力已經跨越了國界,足以與聖人先賢的作風比肩。

宋朝是怎麼抗過三百年王朝的大限的 揭祕其中制度作用 第5張

宋神宗雖然被後人揶揄爲宋朝統治者中的“憤青”,但是,他推行改革的初衷是值得肯定的。除了太祖與太宗之外,宋神宗算是最有理想有抱負的皇帝,他的目標非常遠大,所以,纔會力排衆議,不顧一切反對任用了以王安石爲首的改革派。

那麼,皇帝該如何解決朝中對立的兩派呢?

朱元璋告訴我們,看哪一派不順眼,就將哪一派殺個精光。按照宋神宗的脾氣,若沒有趙匡胤留下的基本國策,早就對他看不順眼的守舊派大開殺戒了。然而,宋神宗卻嚴守祖訓,並未對守舊派痛下殺手。

正因爲宋神宗受到祖訓的轄制,所以,守舊派的老臣們,肆無忌憚地爲難宋神宗的新政。宋神宗在朝堂上屢屢受挫,被以文彥博爲首的一衆老臣們壓制,宋神宗只能屈服於保守派的勢力。終有一日,宋神宗忍無可忍,打算殺掉一個瀆職的保守派大臣。

然而,此時文臣和蔡確和章惇卻站出來,極力阻止皇上對文臣揮動屠刀。蔡確說道:“自太祖以來,歷代先帝從未誅殺士大夫,臣不希望看到陛下破例。”神宗聽完這句話,心裏的怒火已經消缺了七八分。倘若爲了除掉一個不順眼的大臣,揹負這樣的罪名,未免有些不值當。

但是,大臣瀆職在先,若不嚴加懲罰恐怕難以服衆。神宗左思右想,最終決定,將該大臣刺面發配邊關。

誰知,章惇卻說道:“如果將士大夫的臉上刺字,還不如將他殺掉。”神宗追問道:“爲什麼?”章惇答曰:“士可殺,不可辱。”神宗惱羞成怒,吼道:“爲什麼我連一件快意的事都做不成!”章惇毫不留情地諷刺道:“如果這就是陛下眼裏的快意事,那還是不做爲妙。”

宋朝是怎麼抗過三百年王朝的大限的 揭祕其中制度作用 第6張

相同的情況,王安石也遇到過數次。

不過,王安石的立場與守舊派截然不同。我們知道,神宗一朝的變法是由王安石發動的,但是,在推行新政的過程中,王安石及改革派受到了守舊派的排擠,情況一度陷入僵局。

某次,改革派召開祕密會議,幾名爲首的大臣向王安石提議:“既然青苗法無法實行,不如殺掉幾個守舊的大臣,以儆效尤。只需除掉其中一兩個‘刺頭’,既可震懾所有守舊派。如果能夠達成目的,使用些雷霆手段又有何妨呢?”

王安石的大兒子也隨聲附和道:“是啊,將韓琦、富弼的腦袋掛在鬧市中,看誰還敢與我們作對。”王安石聽完這些話後,神色大變,說道:“你們全都錯了,太祖遺訓不殺士大夫。倘若,我們開了這個先河,朝廷就會變成屠場。”

可以說,宋朝之所以走向繁榮,正是因爲歷代皇帝恪守祖訓,這纔給士大夫們營造了相對寬鬆的政治環境,保證了國家政治的清明。正如美國人墨菲所說:“從很多方面來看,宋朝算得上一個政治清明、繁榮和創新的黃金時代。”

宋朝是怎麼抗過三百年王朝的大限的 揭祕其中制度作用 第7張

然而,這個清明、繁榮和創新的黃金時代,都離不開宋朝皇帝廣開言路、善於納諫的政治作風。但朝夕之間,大宋文明卻在蒙古鐵蹄的踐踏下蕩然無存,令人扼腕嘆息。縱觀歷代王朝,在王朝末期,都是天下大亂各地起義風起雲涌。

如:秦朝末年,東漢末年,隋唐之際,五代十國,都是由於內部不穩定才導致國家滅亡,但是,宋朝卻在亡國之時,還有十餘萬軍民願意一起跳海赴死,所以,說宋朝還是很得人心的。其實,這些都跟太祖趙匡胤在祖廟立下的兩條規矩有關。

士人都愛宋朝,願意爲其赴湯蹈火,可以說,若不是外族入侵,宋朝國祚起止是三百多年。總的來說,這個開明、包容的趙宋之世,承載了文人與士大夫們的所有希望和夢想,所以,纔會如此輝煌和美好,纔會讓後人無限的神往懷念。

參考資料:

【《宋史》、《避暑錄話》、《勒石三戒》】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