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懷良親王與朱元璋決裂,爲什麼日本人還要向大明進行朝貢呢?

懷良親王與朱元璋決裂,爲什麼日本人還要向大明進行朝貢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朱元璋早跟日本斷絕了關係,爲什麼還來明朝朝貢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倭寇在明代爲患中國,大致分爲前後兩個時期。其間,倭患的地區和程度亦不同。前期,大約在洪武、永樂年間。被亂地區主要在遼東、山東及浙江等沿海地區,以小股騷擾爲主要活動方式。後期,大約在嘉靖年間,倭寇集中力量大舉進犯東南沿海地區。

可以說,明朝的老百姓聽到倭寇,就像聽到洪水猛獸一樣,噤若寒蟬。倭寇一度成爲影響明朝發展的國際問題,自明朝建立國祚以來,日本強盜便不斷進犯沿海城市,且倭寇之患與明朝的存亡相伴始終,讓歷代明朝皇帝大爲頭痛。

懷良親王與朱元璋決裂,爲什麼日本人還要向大明進行朝貢呢?

當時的日本,正值“南北朝”時期,割據南方的親王對天朝上國有失敬意,屢次派兵滋擾沿海地區。朱元璋怒髮衝冠,曾一度打算髮兵征服日本。不過,因爲當時的明朝剛剛經歷戰亂,所以國家和百姓需要休養生息。況且,明朝的首要任務,是解決北方的殘元勢力。思來想去,朱元璋最終決定通過外交手段以德服人,不戰而屈人之兵。

朱元璋敏銳地發現,倭寇之所以沒有顧忌,正是得到了日本當局,也就是天皇幕府和九州島地方政府的默許。所以只要派遣使者曉之以理嚇之以威,就能解決倭寇作亂的問題。

於是,明朝的大使遠渡重洋,來到日本九州島。

當時九州島的統治者,是懷良親王。懷良親王不承認明朝的合法地位,還殺掉了朱元璋派來的使者。這起外交衝突,讓朱元璋勃然大怒,當即決定與日本斷絕關係。

在文獻裏,筆者發現了詭異的一幕。

日本明明不肯承認明朝的國際地位,且兩國已經斷絕外交往來,但日本卻還是在洪武年間屢次進貢。洪武七年,“其別島守臣氏久遣僧奉表來貢”;洪武九年、十二年、十三年、十五年、十九年均有日本使者來華朝貢。不過,因爲這些日本使者並沒有準備相應的國書和表文,所以每次他們前來朝貢,都被朱元璋拒之門外了。

既然,懷良親王與朱元璋決裂,那麼,爲什麼日本人還要向大明進行朝貢呢?既是朝貢,又爲何不帶上正規的文書呢?根據文獻的記載,這些使者之所以不帶表文,是因爲他們想要“迴避稱臣”,通過這種方式使中國與日本的宗藩關係失效。

此外,《明史》中還有這樣的記載:

懷良親王與朱元璋決裂,爲什麼日本人還要向大明進行朝貢呢? 第2張

“倭性黠,時載方物、戎器,出沒海濱。得間,則張其戎器而肆侵掠,不得,則陳其方物而稱朝貢。東南海濱患之。”

由此可見,那些沒有帶着表文來朝貢的“日本使者”,實爲一些從事海外貿易的日本倭寇商人。

他們經常乘船前往朝鮮或中國進行貿易,但因爲兩國關係不睦,所以不太景氣。當時的日本,沒有什麼商品可以輸出,而大明卻有許多令日本市場炙手可熱的商品。日本商人雖有心購買這些商品,但他們卻賣不出本土的貨物,沒有充足的資金採購。

在這種前提下,這些商人便“順應時勢”,搖身一變化爲海盜,在中國沿海城市撈上一筆沒本生意就跑。有時中國加強海防,這些倭寇沒有機會得手,被官兵抓到就說他們是來朝貢的,將船上裝載的商品作爲貢品進獻給朱元璋,以此來混淆視聽。

這些倭寇相當狡猾,他們知道明朝像歷代的專制政權一樣好面子,喜歡“朝貢貿易”。於是,這些矮子便鑽了中國皇帝心理上的空子,在海防空虛時當海盜,海防嚴密時冒充使者。之所以《明史》中出現許許多多的朝貢記錄,就是因爲這些倭寇商人太過猖獗,每每通過這種方式逃脫中國的制裁。

其實,倭寇不僅是在明朝的土地上猖獗,即便是在本土亦會如此。

當時的日本,正處於“下克上”的大背景中,山賊橫行。那些從日本而來的“使臣”,往往會穿着一副儒僧的打扮,背地裏做一些強盜的行徑。久而久之,明朝的老百姓也都察覺到這些羊皮下的狼,不再相信日本人。

例如“寧波爭貢”期間的日本使者,就是冒充爲使節的強盜。

懷良親王與朱元璋決裂,爲什麼日本人還要向大明進行朝貢呢? 第3張

“貢使至臨清,掠居民貨。”

“其王源義政移書朝鮮王,令轉請遣使謝罪,廷議使臣不得仍前肆擾。”

“源義高遣使來京,還至濟寧,其下仍持刀殺人,詔嚴防禁。”

從這些文字中我們能夠看到,日本人冒充朝貢使者,來到明朝進行劫掠的情況已經成了“家常便飯”。

可既是如此,爲什麼明朝政府沒有對日開戰呢?

這大抵是因爲中國皇帝雖有“開疆擴土”的大志,卻沒有拓展海外領土的目光。朱元璋在臨終之前,曾囑託朱允炆不要攻打包括日本在內的十幾個“不徵之國”,便是受此思想的影響。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