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祕歷史上商紂王隋煬帝殘暴昏君的另一面

揭祕歷史上商紂王隋煬帝殘暴昏君的另一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有一些荒淫之君往往也是才智過人的一流人物,如商紂王、隋煬帝等。普通人生活紊亂,大多一個風流放蕩而已,但身爲一國之君就是不可饒恕的罪行了。中國歷史上,商紂王就是暴君的代名詞,他是繼夏桀之後的第二位暴君。這位暴君殘暴的手段極其有創意,好酒淫樂、搜刮百姓、濫施酷刑的手段花樣百出,其實這些源於他超常的“聰明”和“才幹”。

紂王從小就智慧過人,能說會道,特別善於辯論。他還有體力上的優勢,據記載,紂王身材高大,力大無比,能輕易地將巨石舉起,還能徒手和野獸格鬥,親手殺死過許多豺狼虎豹。民間傳說他曾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倒拽九牛,讓人驚駭。

揭祕歷史上商紂王隋煬帝殘暴昏君的另一面

網絡配圖

這樣一位才氣卓越的帝王,卻把才幹用錯了地方。他自恃才智,驕傲自滿,經常以文武雙全、智勇兼備來標榜自己。而且他善於辯論的天資使他養成了一意孤行、剛愎自用的習慣,他那一套套荒謬的道理經常征服很多想進諫的糊塗諸侯。由於他感覺自己總是滿腦子的創意,因此想法設法的去折磨羣臣和百姓。

其實在紂王登位之前,天下人都看到的是他過人的才幹。他登位之初,大家都紛紛議論,這樣一位智勇雙全精明能幹的帝王肯定能治理好天下。誰知道即位之後的紂王卻把才幹用錯了地方。不過有一點還是值得肯定,他曾經攻克東夷,把疆土開拓到我國東南一帶,開發了長江流域,這不能不說是他偉大的歷史功績。錯就錯在最後他把江山給弄丟了。也許追究起來,是錯在他遇到了不該遇到的對手——中國歷史上三個大名鼎鼎的聖人:周文王、周武王、武聖人姜太公。那他就只能認栽了。如果不是扎堆兒遇到這麼多聖人,也許歷史會改寫。試想專制之下的帝王有幾個不好酒淫樂?有幾個不搜刮百姓?有幾個沒有濫施過酷刑?如果換作漢武帝,也許可以找個酷吏當替罪羊,從而自己洗脫了罵名了。但紂王不是漢武帝,歷史也不能假設。

隋煬帝楊廣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留給歷史的也是千古罵名。史書上說他靡兵勞民,荒淫無度,殘暴成性,是一個十足的“無道昏君”。但是拋開廣爲人知的史實,他其實是個野心勃勃而又有計謀的人。

首先在皇帝之位上,他是隋文帝的二兒子,按封建繼位傳統,本輪不到他繼承王位,隋文帝已立楊廣的哥哥楊勇爲太子。但是楊廣不是一個甘於人下的人,爲了從兄長手中奪取太子的身份,他千方百計地拉攏朝中的大臣,並找到身居要職的楊素、宇文述替他說好話;隋文帝崇尚節儉,他就投其所好,把自己裝扮成很節儉的樣子。接着又誣陷楊勇奢侈腐化,使被激怒的隋文帝終於廢掉了楊勇,改立他爲太子。隋文帝死後,楊廣順利登上了皇位。隋煬帝楊廣曾對臣下說:“你們不要以爲我這個皇帝寶座是父親傳給我的。其實,如果皇帝是由考試來決定的話,那這個位置也應由我來坐!”隋煬帝對自己才華的自負可見一斑。這種自負也是他在位期間剛愎自用、獨斷專行的原因之一。

揭祕歷史上商紂王隋煬帝殘暴昏君的另一面 第2張

網絡配圖

隋煬帝開鑿的京杭大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經濟的發展和城鎮的興起均起了巨大作用。它和萬里長城並稱爲中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一向爲歷代漕運要道。開鑿大運河是當時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糧食要依靠江淮地區供應。依靠陸路運輸運量小,速度慢,費用大,無法滿足需要,開通南北運河,利用水力運輸,已是勢在必行。其次,隋滅陳後需要加強對江南的控制。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就是爲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不可否認,隋煬帝想坐龍舟遊江南也是開鑿運河的動機之一。而隋文帝統治二十餘年使隋朝的經濟實力迅速增強,則爲隋煬帝開通大運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條件。

隋煬帝是一位很有才華、知識淵博的人。他曾到南方去巡視,接見吳地官員,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學會了蘇州話,並能於當地人流利地交流。他不僅精通諸子百家,而且擅長音樂、詩詞,據傳,流傳至今的名曲《春江花月夜》的曲譜就是他譜寫的。

揭祕歷史上商紂王隋煬帝殘暴昏君的另一面 第3張

網絡配圖

隋煬帝非常重視國家文化的發展,對於文化遺產,他更是倍加珍惜,想方設法加以保護。秦始皇焚書坑儒事件,損失了一大批文化遺產。他得到教訓,明白文化在國家建設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他曾下詔,讓天下人獻書。規定,凡捐獻一卷,即得絹一匹;不願獻者,可提供抄錄。通過這種辦法,當時共收集了三萬七千多卷書,其中有許多是瀕臨失傳的珍本。爲了防止焚書現象再次出現,他下詔將所有的珍本書抄錄幾套做爲副本,並將其妥爲收藏

隋煬帝的重要失誤在於做事過於着急,過於理想化,有些大躍進的嫌疑。他短時間內動用大量勞動力興建如此大型工程,導致勞役,老百姓負擔沉重,激化了階級矛盾;而且他樂於旅遊,享受,花費不斷,多次組織到江南巡遊而荒於政事,進一步加劇了這一矛盾。再加上遠征高句麗失敗等原因,最終導致了隋末農民大起義而國破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