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本有機會成爲千古明君,最後卻輸得一塌糊塗

本有機會成爲千古明君,最後卻輸得一塌糊塗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的皇帝大致有三類:有能力有志曏者,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文治武功,開闢盛世;無能力無志向者,像夏桀商紂徽欽二帝,貪圖享受,荒廢祖業。

這兩類人雖說處在極端,但至少活得還算痛快,最悲慘的莫過於第三類了——有志向無能力,困於有心無力的尷尬境地,多半難逃鬱鬱而終的宿命,最典型的代表,莫過於宋神宗趙頊了。

本有機會成爲千古明君,最後卻輸得一塌糊塗

首先我們必須得承認,神宗皇帝是大宋十八帝中難得的一位上進好青年,朱熹就曾評價他說:“神宗極聰明,於天下事無不通曉,真不世出之主。”

趙頊19歲登基,從父親英宗手裏接過了大宋王朝,此時的大宋雖說表面上還是欣欣向榮的樣子,然而內裏卻早已是危如累卵:繁重的財政支出讓國庫長期空虛,腐敗的官僚體制成了甩不掉的負擔,還有永遠打不贏的軍隊……這一切都在等着他去解決。

事實上,即位之初的神宗也的確殫精竭慮地向着明君的方向發展,正如《宋史》中記載的那樣:“其即位也,小心謙抑,敬畏相輔,求直言,察民情,恤孤獨,養耆老,振匱乏。不治宮室,不事遊歷,勵精圖治,將有大爲。”

不過,很快人們就發現,神宗雖然志向遠大,但是他的能力實在是配不上他的夢想。怎麼說呢?咱還是來看看他在位期間的政績吧。

神宗在位時期,最著名的莫過於支持王安石變法了。

本有機會成爲千古明君,最後卻輸得一塌糊塗 第2張

在中國曆代變法中,王安石變法應該說是影響非常大的一次,王安石提出的那些變法措施,如果真的能全部實現,將徹底改變大宋的面貌,宋神宗也將成爲千古明君。

起初,宋神宗確實也是鐵了心要變法,甚至不顧衆多重臣的阻撓,把王安石提拔爲宰相,全權負責變法。但是,由於缺乏完善的準備以及執行的不當,變法之路越走越難,而到了後期,在王安石最需要靠山的時候,神宗卻打起了退堂鼓。沒有了皇上的支持,變法失敗在所難免。

現在來看,變法的失敗雖然離不開變法者的安排,但缺乏堅韌意志力的神宗,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而且,變法的副作用遠不止於此。儘管變法已經宣告失敗,但是由此帶來的新舊黨爭,卻一直持續到神宗去世以後的很多年裏。以司馬光等舊黨掀起的“元祐更化”,除了把朝堂搞得烏煙瘴氣之外,也爲日後北宋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除了政治上的功虧一簣,在軍事上宋神宗也同樣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本有機會成爲千古明君,最後卻輸得一塌糊塗 第3張

在神宗之前,一直是由大宋向西夏納貢來維持兩國的和平相處,不過年輕氣盛的神宗不想這麼窩囊地被人欺負,於是立下了“滅西夏、復燕雲十六州”的志願。

熙寧八年,宋神宗任用名將王韶收復熙河,並駐軍於此,史稱“熙河開邊”。這一次行動應該說還算比較成功,結果給了神宗迷之自信,迫不及待地想和西夏人幹一架。結果,當元豐四年宋軍兵分五路大舉進攻西夏的時候,現實卻狠狠地打了神宗的臉。

長期處於安逸之中的宋軍毫無戰鬥力,被打得慘敗不說,還在永樂城大戰中創下了破紀錄的恥辱:二十餘萬軍民全軍覆沒。本來就弱得不行的北宋國防,更加雪上加霜了。最後沒辦法了,神宗也只能接受委曲求全的現實。

這一系列的失利,極大地摧殘了神宗的意志,這個原本心比天高的皇帝,最終輸給了殘酷的現實。心灰意冷之下,神宗的身體也開始吃不消,最終抑鬱成疾,年僅37歲就病逝了。

說到底,神宗皇帝就像我們現在很多年輕人一樣,胸懷大志,但能力卻匹配不上他的志向,最終輸得一塌糊塗。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