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諸葛亮爲什麼要揮淚斬馬謖 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諸葛亮爲什麼要揮淚斬馬謖 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真相是什麼?背後有哪些不爲人知的祕密?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馬謖之死實際是荊楚集團與東州、益州集團權力鬥爭的犧牲品,馬謖不僅是諸葛亮的“替罪羊”而且甘願爲其“背鍋”。貌似執法公允嚴明的諸葛亮實則政治老辣,剛愎自用,善於翻手爲雲覆手爲雨。

諸葛亮爲什麼要揮淚斬馬謖 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向來被標榜爲從嚴治軍的帶兵之道。街亭失守馬謖伏法,諸葛亮親自撰寫奏章表示自己對街亭失守負全責,並奏請自貶丞相之職,降級三等,面對街亭失守,諸葛亮不推、不躲,大膽承認用人不當,有負先帝遺囑,自願接受降級處罰,讓三軍將士折服,令後人敬佩,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以諸葛亮爲首的荊楚集團一直打壓、排擠以李嚴等人爲首的東州、益州集團。在整個北伐過程中,身爲“統內外軍事”的託孤大臣李嚴未能發表一點意見或起到一丁點作用,簡直“毫無存在感”,雖然李嚴不會對諸葛亮主導的北伐掣肘和爲難,但對於街亭失守這樣有可能徹底打垮荊楚集團和諸葛亮的難得機會,東州、益州集團和李嚴等人自然不會輕易放過,必定將會乘機大做文章。

街亭失守,北伐失敗,諸葛亮不僅會受到李嚴等人的詰難,還將會遭受到軍中實權派魏延、吳懿等人的質問,爲何先帝明確說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而諸葛亮還要違背先帝遺旨,捨棄蜀漢的軍中將領,“違衆拔謖”,重用馬謖這個文官。

面對如此嚴重的政治危機,諸葛亮自知“自貶三等, 以督厥咎”“授任無方”“明不知人”這般做法,不足以擺脫李嚴及魏延、吳懿等人的責難,還需要一個人來承擔由他全權指揮的北伐失敗的責任,以便能給自己一個脫身的機會,顯而易見,這個人只能是馬謖。

最終的結果是“戮謖以謝衆”,自貶三等,但是諸葛亮仍然“行丞相事,所總統如前”,官職降了,實權沒變,而馬謖則成爲了這場政治和權力鬥爭中的犧牲品,做了諸葛亮的替罪羊。

街亭丟失導致首次北伐失敗,實際正是諸葛亮本人所造成。

首先是諸葛亮違背先帝遺旨“違衆拔謖”,要知道劉備看人一向很準,一生中從未有走眼的時候。

其次,諸葛亮作爲北伐的總指揮,雖然馬謖亭有“違命之闕”,但趙雲的“箕谷不戒之失”卻與馬謖毫無關係,仔細追究起來應該是諸葛亮“授任無方”“不能訓章明法”。

諸葛亮爲什麼要揮淚斬馬謖 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第2張

再者,馬謖雖然“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爲郃所破”,但是馬謖作爲一位前線指揮官,應該有些自主能力,正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即便戰敗也應罪不至死。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諸葛亮並非是人們所稱讚的那樣執法公允嚴明,這個公允嚴明要分是對誰和是否有政治需要。

劉備帳下謀士法正在蜀郡作威作福,僅僅是因爲以前的“一餐之德,睚眥之怨”便“擅殺毀傷己者數人”,當諸葛亮面對衆人舉報要求勸阻法正濫殺之時,諸葛亮不僅一口回絕,而且說法正能讓劉備“翻然翱翔, 不可複製”。言下之意就是說,法正現在是大王面前的大紅人,他殺幾個人又能算什麼,現在他已經殺了人,再去阻止又能有什麼用,何必找那些令大王不痛快的事呢?

這那裏是一個執法公允嚴明人嘴裏說出的話,分明就是投機鑽營、予取予奪之人的口吻,那裏還是那個備受人推崇“賞罰之信,足感神明”的諸葛亮。

對諸葛亮而言,所謂的國法、軍紀的執行,完全取決於執行對象的重要性和政治需要,而不是過失和違紀。

在馬謖是生是死上,諸葛亮是完全有能力也有權力可以讓他不死,他如果真的想讓馬謖不死,決不會顧忌什麼執法嚴明的形象,這件事從對待法正的態度和處理方式上便可以看的明明白白。

馬謖作爲一位與諸葛亮過往甚密,長期處於蜀國權力中心,熟知蜀漢軍政事宜和天下局勢的謀士,自然知道自己失去街亭,導致北伐失敗,所帶來的政治及軍事上的嚴重後果,也很清楚自己的失敗給荊楚集團和諸葛亮帶來的危害。

馬謖戰敗後逃跑,看似膽小怕事,實則不然。馬謖後來在獄中給諸葛亮的信中寫道“原深惟殛鯀興禹之義, 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這裏引用了“殛鯀興禹”的典故和使用了“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語句,一方面承認了自己有罪,另一方面無疑是希望在目前諸葛亮“四面楚歌”的形勢下,能以他來承擔罪責,換取諸葛亮包括荊楚集團在內躲過對手的攻擊,希望諸葛亮能繼續主導蜀漢政權的局面。

諸葛亮爲什麼要揮淚斬馬謖 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第3張

馬謖深受諸葛亮器重,二人情同父子,深知其爲人,爲了能給諸葛亮減輕壓力,讓諸葛亮名正言順的殺了自己,這纔是他逃跑的真正原因。

當蔣琬等人一再勸阻諸葛亮殺馬謖,可是諸葛亮卻對阻他殺馬謖的丞相參軍李邈進行了處罰,按說,諸葛亮應該對這些人心懷感激纔對,但實事上,諸葛亮對勸阻他殺馬謖的人不但不感激,反而心存厭惡,甚至不惜進行了處罰。

這充分說明了此刻的諸葛亮急需馬謖去死,而且也明白了馬謖願意爲自己去“背鍋”,所以這纔對勸阻殺馬謖的人心生厭惡,而且唯恐殺不成。

按說,真正導致馬謖被處死的罪狀就是畏罪潛逃,但是在諸葛亮請罪自貶的表章中,卻對此事隻字未提,而這也是諸葛亮的高明之處。

此刻的諸葛亮是要馬謖來承擔此次北伐失敗的責任,而不是來否定北伐。如果馬謖是因爲畏罪潛逃而被處死的話,那麼在出師北伐的戰略意圖和北伐失敗的問題上,諸葛亮承擔的責任要大了許多,“請罪自貶”遠遠不夠,不足以來化解此次失敗帶來的政治危機,所以諸葛亮纔對馬謖畏罪潛逃一事隻字未提。

諸葛亮成功的依靠馬謖之死,暫時擺脫了在軍事和政治上的危機,保住了他本人及荊楚集團在蜀漢政權中主導地位。

作爲一位居廟堂之高的權臣,揮淚斬馬謖完美詮釋出諸葛亮政治上的老辣,剛愎自用及善於翻雲覆手的一面。

諸葛亮爲什麼要揮淚斬馬謖 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第4張

每一場權力鬥爭的背後,遠比人們想象的複雜得多。諸葛亮雖然借馬謖的人頭暫時化解了此次政治上的危機,但對他軍事、人品的質疑也開始了,爲了他本人政治上的需要,諸葛亮急需再次開始北伐來擺脫這種局面。

失街亭、斬馬謖猶如開啓了連諸葛亮都不能停止的戰爭機器,無論他願意與否,都必須隨着這臺機器運轉下去,因爲他的政治生涯已經和北伐這臺戰爭機器緊緊地捆綁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