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此人受范仲淹點撥,清貧一生,只留下4句話

此人受范仲淹點撥,清貧一生,只留下4句話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張載,字子厚,鳳翔郿縣人(今陝西眉縣橫渠鎮),少年時就對兵法有濃厚興趣。當時,北宋西部邊境經常受到西夏侵擾,處於邊境的張載,和很多年輕人一樣,對此格外關注,也曾夢想投筆從戎、收復失地。慶曆元年(1041),西夏出兵攻佔洮西之地(今甘肅一帶),形勢危急,張載給時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主持西北地區軍務的范仲淹上書,請求對西夏用兵,並自告奮勇準備聯絡一些人去攻取被西夏佔領的洮西之地,爲國家立功。張載信中所附的《邊議九條》,展現了這位熱血青年學以致用、經略邊疆的遠大抱負和不凡智謀,這讓一向樂於獎掖後進的范仲淹驚喜異常。

此人受范仲淹點撥,清貧一生,只留下4句話

范仲淹認爲張載可成大器,勸他不必投筆從戎,應該繼續研究儒學,聽了范仲淹的話後回家攻讀各家經典,十多年後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學說體系。

兩宋時期,經過唐代道、佛思想的盛行,儒家思想受佛教、道教思想衝擊不再獨尊於一家。儒家思想體系對於宇宙論、本體論、心性論的等哲學思想的研究不完善,而統治者也需要一種更強大的思想體系來爲自己所用。在這種背景下誕生了集各家之長、以儒家思想爲核心的“理學”。主要學派有周敦頤的“濂學”, 程顥、程頤的“洛學”,張載的“關學”、南宋朱熹在“洛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閩學“,這四人被曾國藩稱爲”周程朱張“。

此人受范仲淹點撥,清貧一生,只留下4句話 第2張

北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三十八歲的張載與蘇軾、蘇轍同登進士,爲官期間政令嚴明,處理政事以“敦本善俗”爲先,推行德政,重視道德教化,提倡尊老的社會風尚,提出訓誡子女的道理和要求,做到了“以百姓之心爲心“。後因其弟反對王安石變法,估計自己要受到株連,辭官回到家鄉眉縣橫渠。

回到橫渠後,依靠家中數百畝薄田生活,整日講學讀書,並帶領學生進行恢復古禮和井田制兩項實踐。橫渠鎮崖下村、扶風午井鎮、長安子午鎮仍保持着遺蹟,至今這一帶還流傳着“橫渠八水驗井田”的故事。

“關學“強調的“天序”思想更是滲透到鄉規民約中,影響了當地的民風民俗,使得“關學“在這片土地上得到了 得到了較大的發展。明代”關西夫子“馮從吾更是全面繼承了張載的學術思想建立明清時期陝西的最高學府”關中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