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間冷暖 > 歷史劇 > 南朝四百八十寺:從南朝到宋朝的佛教熱

南朝四百八十寺:從南朝到宋朝的佛教熱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杭州的佛教源遠流長。佛寺始建於東晉,發展於五代,興盛於南宋。蘇軾《懷西湖寄晁美叔同年》詩云:“獨專山水樂,付與寧非天。三百六十寺,幽尋遂窮年。”《夢粱錄》卷十五《城內外寺院》記南宋佛寺至少有480座寺院:“城內寺院,如自七寶山開寶仁王寺以下,大小寺院五十有七,倚郭尼寺,自妙淨、福全、慈光、地藏寺以下,三十有一;又兩赤縣大小梵宮,自景德靈隱禪寺、三天竺、演福上下、圓覺、淨慈、光孝、報恩禪寺以下,寺院凡三百八十有五……都城內外菴舍,自保寧庵之次,共一十有三。”又《鹹淳臨安志》卷七十五《寺觀》稱:“今浮屠、老氏之宮遍天下,而在錢塘爲尤衆。”唐代詩人杜牧記寫金陵的《江南春》詩所說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也適用於南宋時期的臨安。

臨安的佛寺主要有禪寺、講寺、律寺。禪寺專修參禪,講寺專主講經,律寺專主持戒、傳戒,謂之宗下、教下、律下,鼎足而三。禪寺又稱“叢林”,在當時居多,有臨濟、雲門、曹洞等宗。講寺又稱教寺,以天台宗、賢首宗居多。在禪寺、講寺裏,不學戒,不持戒,也不傳戒,這是佛教在中國不斷本土化的結果。唯有律寺主學戒、持戒、傳戒,是佛教的正宗,但卻日漸衰微,所以數量相對較少,至明代基本消亡。嘉定年間(1208—1224年),宋室對江南佛教寺院作了評比,評定禪寺五山十剎和教寺(即講寺)五山十剎。臨安的徑山寺、靈隱寺、淨慈寺爲禪寺五山之首,中天竺寺爲禪寺十剎之一,上天竺寺、下天竺寺爲教寺五山之首,集慶寺、演福寺、普福寺在教寺十剎之列。律寺主要有昭慶寺、六通寺、法相寺、仙林寺、靈芝寺等。這些寺在歷史上有重要地位。

徑山寺位於餘杭區徑山鎮,唐大曆四年(769年)釋法欽建,代宗賜名徑山禪寺。鹹通二年(861年)無上鑑宗重建。乾符六年(879年)僖宗賜名乾符鎮國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賜名承天禪院,政和七年(1117年)徽宗賜名徑山能仁禪寺。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孝宗御題“徑山興聖萬壽禪寺”。嘉定年間,列爲江南禪院五山十剎中的五山之首,居靈隱寺、淨慈寺、天童寺、育王寺之前,有“東南第一禪院”之稱。北宋時蘇軾倡導改“自襲制”爲“十方住持制”(“十方選賢制”),由官府招請十方高僧主持名剎,徑山寺先後有祖印常悟、淨慧擇陵、妙堪思慧、澄慧用淵、無畏維琳等禪師主持。南宋時有大慧宗杲、佛照德光、真歇清了、大禪了明、密庵鹹傑、利翁如琰、蒙庵元聰、無準師範、癡絕道衝、石溪心月、荊叟如珏、虛堂智愚、虛舟普渡等禪師主持。時僧衆雲集常達1000餘人。南宋時日本入中國求法者從天台、浙東逐漸轉向臨安。徑山臨濟宗楊岐派傳入日本,成爲日本臨濟宗徑山派,徑山寺由此成爲日本佛教祖庭之一。

南朝四百八十寺:從南朝到宋朝的佛教熱

靈隱寺位於靈隱山,東晉咸和元年(326年)釋慧理創建。後梁武帝賜田靈隱寺,使其規模擴展。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改名靈隱山景德寺,天禧五年(1021年)改名景德靈隱寺。南宋時靈隱寺規模宏大,有殿堂亭閣數以十計。主要有百尺彌勒閣、蓮蓬堂、直指堂、千佛殿、望海閣、巢雲閣、見山堂、延賓水閣、白雲庵、鬆源庵、覺皇殿(大雄寶殿)等。諸堂匾額多爲孝宗、理宗所書。寺僧多達1700餘人。紹興五年(1135年)改名靈隱山崇恩顯親禪寺。嘉定年間列爲江南禪院五山十剎中的五山第二。

淨慈寺位於南山慧日峯下,面臨夕照山。五代後周顯德元年(954年)錢俶建,稱慧日永明院。宋太宗賜額“壽寧禪院”,不久毀。南渡後,釋道容主持修建。紹興十九年(1149年)改名淨慈報恩光孝禪寺,宏盛爲南山之冠。後毀於火。釋道濟募緣再建。嘉泰年間(1201—1204年)又毀,嘉定三年(1210年)再建。此後不斷興盛,成爲江南名寺。南宋時主要有羅漢堂、華嚴閣、千佛閣、慧日閣、宗鏡堂等。著名的濟公和尚在淨慈寺留有許多傳說和遺蹟。濟公和尚俗姓李,名修緣,後改名道濟,字湖隱,浙江台州人。18歲在靈隱寺從瞎堂禪師出家,舉止落拓,不擇飲啖,衆訐其違律。瞎堂禪師說:“法門廣大,豈不能容一顛僧?”人以“濟顛”、“散聖”名之。嘉泰四年(1204年)淨慈寺大殿毀於火,相傳他通過香積井運木修造。

中天竺寺在稽留峯北,隋開皇十七年(597年)釋寶掌在此建道場,北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錢俶改爲崇壽院,政和四年(1114年)改名中天竺天寧萬壽永祚禪寺。南宋時大有增建。上天竺寺初建於晉天福四年(939年)。北宋嘉祐末年(1063年)沈遘奏請改爲教寺,治平年間(1064—1067年)蔡襄奏賜靈感觀音院。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改院爲寺,有白雲堂、兩峯堂、光明懺堂、法堂、中印堂、十六觀堂、千佛閣、秋芳閣、延桂閣、鳴陽樓、皇華館、夜講堂、清華軒、雙桂軒、雪波亭等50餘座建築。下天竺寺東晉咸和五年(330年)釋慧理建,隋開皇十五年(595年)擴建,改名南天竺寺。五代時改名五百羅漢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改名靈山寺,天禧四年(1020年)改名天竺寺,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高宗賜額“天竺時思薦福寺”,慶元三年(1197年)複名天竺寺。南宋時主要有金光明三昧堂、神御殿、七寶普賢殿、無量壽佛寶閣、七葉堂、淨土九品觀堂、西嶺草堂、日觀庵和曲水亭、回軒亭、重榮檜、神尼舍利塔、香林洞、客兒亭、跳珠泉、翻經臺、枕流亭等120多處建築名勝古蹟。

集慶寺在九里鬆西段,南宋淳熙十一年(1251年)理宗爲寵妃閻氏建,巧麗冠於諸剎。有釋迦大佛寶殿、天基萬壽殿、壽星堂、圓通堂、西方殿、禪觀閣、法輪寶藏殿、龍華海會堂、百官堂等十多座建築。寺僧多達1250餘人。昭慶寺建於後晉天福年間(936—944年)。北宋乾德二年(964年)重修,南宋時改爲策選鋒軍教場,紹興末年恢復原名。法相寺俗稱長耳相院。後唐天成二年(927年)天台國清寺高僧法真始駐該寺,持戒極嚴,北宋乾祐四年(1059年)圓寂。弟子將其真身油漆貼金,名爲定光右佛。信仰者甚多,盛極一時。法真耳長9寸,上過於頂,下達兩頰,號長耳和尚。仙林寺建於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孝宗賜額“隆興萬善戒壇”,淳祐三年(1243年)理宗賜額“飛天法輪寶藏”。

宋代的道觀也非常多,北宋至徽宗時達於極盛。徽宗曾詔令各州建一箇中心道觀,道士可領俸祿,使佛教一統天下的情況發生變化。南宋高宗一承父制,在臨安陸續興修與擴建了許多道觀。紹興年間即建了萬壽觀、東太乙宮、顯應觀、四聖延祥觀、三茅寧壽觀5座宮觀。其後孝宗、寧宗、理宗、度宗時也建了許多宮觀。這些宮觀儘管數量不及佛寺十一,但地位卻遠勝於佛寺。其中所謂“御前十大宮觀”者,直屬皇城司管理。十大宮觀除前述5處外,還有佑聖觀、開元宮、龍翔宮、宗陽宮、西太乙宮。另外,南宋以前杭州已有較爲著名的天慶觀、報恩光孝觀、元真觀、水府淨鑑觀、表忠觀和洞霄宮等重要的道教設施,南宋時對它們進行了整葺與拓建。一些大臣要員告老退休時,皇帝還往往授予“提舉某宮觀使”虛銜,讓其領一份豐厚的乾薪。

萬壽觀、東太乙宮、宗陽宮、洞霄宮等宮觀規模較大。萬壽觀、東太乙宮除供奉道教神童的塑像外,還配享宋代帝、後塑像。洞霄宮在道教典籍上稱大滌元蓋洞天、天柱福地,位於餘杭區中泰鄉南峯村和臨安市青山街道宮裏村交界處,有大滌九峯山環繞,山水奇秀。據陸游《洞霄宮碑記》等文獻記載,漢元封三年(前108年),武帝投簡設爲祈福之地,漸成道教聖地。唐弘道元年(683年)建天柱觀,四周千步禁樵,建長生之林。乾寧二年(895年),吳越王錢鏐與閭丘方遠度地形山勢重建。北宋初嘗改天柱宮,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賜“洞霄宮”匾,從此定名洞霄宮。天聖四年(1026年)詔詳定天下名山道院凡20處,洞霄宮列第五。北宋末毀於戰火。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重建。淳祐七年(1247年)增建,規制崇廣。鹹淳十年(1274年)焚燬。宋以後屢建屢毀,最後逐漸堙廢。洞霄宮爲歷代崇奉,被列爲道教“第三十四洞天”、“天下名山洞府第五”,有道教祖庭之稱,幾與五嶽俱尊。歷史上曾有40多位名道活動過。晉、唐之際,郭文舉、許邁、葉法善、司馬承禎、吳筠、夏侯子云、閭丘方遠等棲遲於此,並被尊爲天師。洞霄宮在南宋時被闢爲行宮,皇帝宰輔常行遊於此。據清張吉安等《嘉慶餘杭縣誌》記載,南宋時設“提舉臨安府洞霄宮”或“提點臨安府洞霄宮”一職,作爲宰相大臣退保祠祿。領此職的官員前後多達160位,如左丞相李綱、呂頤浩、王淮、留正、範鍾、謝方叔,右丞相趙汝愚、吳潛、程元鳳、馬廷鸞,吏部尚書江萬里、徐榮叟,資政殿學士范成大,工部侍郎楊時,等等。還有朱熹、米芾等學人名士。歷代題詠洞霄宮的詩詞有數百首之多。

四聖延祥觀和顯應觀地處西湖北岸。四聖延祥觀供奉的是“紫微北極大帝”手下的四大元帥。傳說高宗出使金國時它們在冥冥中護駕有功。紹興十二年(1142年)韋太后一回到臨安,即命內侍張去爲在皇宮北面籌建四聖觀,權相秦檜因太后未與其相議,便從中阻撓。紹興十三年(1143年),高宗命秦檜在孤山建四聖延祥觀。孤山原有的廣化寺、竹閣、柏堂、四照閣等寺院房屋被拆除或改建爲其中的一部分。顯應觀供奉的是崔府君。傳說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直逼開封,欽宗以割三鎮、尊金主爲皇叔等作條件,遣趙構去河北斡離不(漢名宗望)軍請求緩師。趙構路過磁州(今河南磁縣)時,守臣宗澤加以阻攔。趙構到崔府君廟卜得吉籤,又有衆多百姓勸諫,力主使金的王雲被殺,趙構第二日逃回相州(今河南安陽)。這個故事後來被演繹爲著名的“泥馬度康王”的典故。宋人寫的《南渡錄》、《靖炎兩朝見聞錄》等書稱,趙構在金做人質時逃脫,後來崔府君廟的泥馬顯靈,救其性命。又傳說孝宗降生時,其母也曾在夢中得過崔府君的某種暗示。崔府君據說指唐代貞觀年間(627—649年)曾任滏陽令的崔子玉,府君是知州的俗稱。南宋時被認爲是東漢時的崔瑗。四聖延祥觀和顯應觀的裝飾在臨安所有宗教設施中最爲精緻。內有著名畫家蕭照、蘇漢臣等繪製的壁畫,園林也多巧構。

宋代杭州的僧伽中也出現許多高僧大德。成爲一代宗匠的有徑山寺的大慧宗杲、佛照德光、真歇清了,靈隱寺的瞎堂慧遠、崇嶽鬆源,淨慈寺的如淨,等等。大慧宗杲盛倡“看話禪”,門下參學者多達1700餘人。佛照德光是大慧宗杲的弟子,孝宗多次詔入內廷講經說法,弟子也極多。真歇清了精通華嚴、淨土、禪宗各派之學,弟子也多達1700餘人。瞎堂慧遠佛學造詣很深,其佛學思想傳入日本。崇嶽鬆源慶元年間(1195—1200年)在靈隱寺六年,從學者甚多,有海內之冠之說。如淨兩次住淨慈寺,倡“默照禪”,影響很大。日本僧人道元學其法,成爲日本曹洞宗祖師。大禪了明、蒙庵元聰、利翁如琰、無準師範、癡絕道衝、石溪心月、偃溪廣聞、荊叟如珏、虛堂智愚、藏叟善圓、虛舟普渡等也接受過日本僧侶的參學。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南浦昭明入宋,參淨慈寺虛堂智愚,後又隨其住徑山寺,回國主持筑前興福寺、崇福寺30多年,參學弟子達1000餘人。他還從徑山帶回茶種和茶具,將茶道傳入日本。

環球趣事
科學探索
世界之最
娛樂天地
歷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