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祕傳 > 奇聞異事 > 三百年前的海淀:都是稻田水鄉 聽取蛙聲一片

三百年前的海淀:都是稻田水鄉 聽取蛙聲一片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京市如今下轄十六個區,兩個縣,但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裏,都是“城八區”的格局,即北京城由東城、西城、崇文、宣武、海淀、朝陽、豐臺、石景山八個區組成。今天,在這城八區中,海淀大約是水資源最爲豐富的一個區了。有名的頤和園、圓明園、紫竹院、玉淵潭等公園裏,都以水景爲重要特色,都有大片的水面。如果再往郊外走走,還有一些湖沼、水庫。儘管如此,海淀區仍然有水資源漸趨枯竭之虞。有人擔憂,不遠的將來,海淀區要改名爲“每定”區才名副其實。

這不是杞人憂天。根據文獻記載,歷史上的海淀區,水資源比今天豐富得多。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些以水景爲重要特色的公園,且不說它們的背後有着各自怎樣的水資源緊張問題——兩三年前圓明園公園飽受批評的花費幾千萬元於湖底鋪設防滲水隔膜之舉,據說就是公園管理部門應對供水不足、湖面萎縮最終影響其經濟利益的一種權宜之計,單是舉目可見的水面面積,就已經可用“今非昔比”四個字去形容了。

明代人劉侗、於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是專門描寫北京及周邊地區名勝古蹟和風土人情的小品名著。該書卷五《西城外》中的《海淀》一文,對今天西直門至頤和園一帶的景物作了生動的描述。從描述文字中,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當年的海淀,跟江南水鄉沒有什麼區別。請看:

三百年前的海淀:都是稻田水鄉 聽取蛙聲一片

水所聚曰澱。高梁橋西北十里,平地出泉焉,滮滮四去,潨潨草木澤之,洞洞磬折以參伍,爲十餘奠瀦。北曰北海淀,南曰南海淀,或曰巴溝水也。水田龜坼,溝塍冊冊。遠樹綠以青青,遠風無聞而有色。巴溝至青龍橋,東南入於澱。澱南五里,丹棱沜。沜南,陂者六,達白石橋,與高梁水並。沜而南,廣可舟矣,武清侯李皇親園之……山水之際,高樓斯起,樓之上斯臺,平看香山,俯看玉泉,兩高斯親,峙若承睫。園中水程十數裏,舟莫或不達……陂上,橋高於屋,橋上,望園一方,皆水也。水皆蓮,蓮皆以白……最後一堂,忽啓北窗,稻畦千頃……

————

[註釋]

滮滮,biaobiao,水流動的樣子。

潨潨,congcong,同“叢叢”。

磬折,像樂器磬一樣呈彎曲狀。

奠瀦,水灣,水窪。

龜坼,指塊塊水田如龜背紋理。

溝塍冊冊,水溝田壟如書冊形狀。

丹棱沜,水域名,清初在這裏建暢春園。

陂,池塘。

《帝京景物略》中的各處景物,都是作者實地遊覽後的印象記錄。兩位作者生年不同,劉侗生於1593年,於奕正生於1597年,但是卒年一樣,都是1636。可見,他們文中所描寫的,是三百七十多年前海淀的情形。

事實上,海淀的這種水鄉景象,從那之後,還持續了很長的時間。稍微有點年紀的北京人,都有關於那裏是大片水稻田、可以“聽取蛙聲一片”的美好記憶。就連我這個二十多年前纔來北京落戶的外地人,也清楚地記得,今天已經是熙來攘往、頗有異國情調的商業區五道口一帶,就有一片不小的水稻田,五道口購物中心正好位於一塊較大的水稻田中——仿照日本的“早稻田大學”,這座商業大樓,不妨取名爲“晚稻田購物中心”(北京一年只能種一季水稻)。

對於風景的看法,農村人跟城裏人是很不相同的:農村人覺得,高樓大廈、車水馬龍是風景;城裏人卻認爲,水光水色、雞鳴犬吠是風景。工業發達之前,大多數人口是農村人,大家都把城市當作風景名勝,嚮往不已。揣一點零錢,帶幾塊乾糧,爭先恐後到城市觀光。從前的民間傳說裏,“三百年前是荒丘,三百年後立某州”,是農村人無比嚮往的人間變遷。如今進入後工業時代,大多數人口變成了城裏人,人們又懷念起鄉村的景物——從前的荒丘。可是,許多比較容易到達、風景優美的鄉村,早就已經在城市化的過程中,被房地產開發商們瓜分豆剖、蠶食鯨吞了——“山”“水”之類字眼,只在名不副實的住宅小區的名字當中得到保留。三百年後的今天,荒丘、野水,成了稀罕之地。有閒復多金之士,儘可以駕豪車、坐飛機,不遠千里萬里,去遠方乃至異國,尋覓鄉村美景;我等雖有些閒暇卻乏金銀之徒,就只能從古書的記載裏,藉着古人的眼睛和文字,做一回足不出戶的神遊了。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