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國學 > 文化名家 > 孟子見樑襄王的故事 孟子莊子之間有何故事

孟子見樑襄王的故事 孟子莊子之間有何故事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9.5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孟子見了幾次梁惠王後,又見到了樑襄王。這個時候梁惠王應該已經死了,他的兒子樑襄王即位。在他即位不久,孟子馬上就找到了他。  

孟子見樑襄王的故事 孟子莊子之間有何故事

兩人見了面,談了一會兒話,孟子就出來了,出來的時候,孟子說:我怎麼看樑襄王這個人,怎麼也不像一個國君的樣子。我還沒走到他跟前,他突然就問我,天下要怎麼樣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說,只要天下統一了,自然就安定了。然後他又問我,那誰能讓這個天下統一呢?我說,只有不喜歡殺人的國君,就能讓天下統一。他又問我,誰會歸附這樣的人?我說,天下的百姓都會歸附這樣的人。大王你知道田裏禾苗生長的情況嗎?到了夏天,幾天不下雨,禾苗缺水死了。遇到大雨,又重新開始生長,且長勢喜人。你說,有誰可以阻止禾苗的生長呢?放眼天下,當今的國君中,沒有不喜歡殺人的。如果你可以做到不殺人,百姓自然都會來歸附你,而且還會翹首期盼你的到來。如果你真這麼做了,老百姓都來歸附你了,就好像往低窪處的流水一樣,又有誰可以阻止這個趨勢呢?

在這段對話中,孟子一如既往表達了他主張事實仁政的中心思想,以“王道”治國,針對新興的地主階級和勞動人民的矛盾,提出瞭解決方法。在孟子的文中,常以地主階級的奢侈和農民階級的苦難作出對比,表現出了其高超的談話技巧,令人不得不折服。

  孟子莊子之間有何故

孟子對大家來說並不陌生吧,據史料記載孟子生活在戰國時代,他本來的名字叫孟軻,他是孔子的孫子的再傳學生。他的祖先曾是魯國的貴族,父親的名字叫激,母親叫仉氏。  

孟子見樑襄王的故事 孟子莊子之間有何故事 第2張

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他和孔子齊名,被人們一起稱作“孔孟”。他的名句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

政治上,孟子主張恢復周禮,採取仁政和德治。他認爲君主應該愛護人民,把人民和國家放在重要位置,君主不應該實行嚴苛的政治而獨自享樂。他還主張人們要講求道德倫理,只有人們遵行仁義才能是國家穩定。孟子的思想知道今天影響都是非常深遠的,對我們的思想素質的養成也是意義重大的。

莊子想必我們也是經常說起吧,莊子名字叫莊周,字子休,他給我們的映像是非常瀟灑和智慧的,我們所熟知的就是莊周夢蝶的故事,莊子是戰國時期宋國人。莊子屬於道家學派,此外他也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家,他和老子齊名,人們所說的老莊之學就是指的他和老子,可見他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我們熟知他的名句就有:“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浮生若夢,若夢非夢。浮生如何?如夢之夢。”、“子非魚,安之魚之樂?”

在今天許多人看來,莊子的思想是消極避世的,不願意面對社會現實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莊子的那種超然物外的思想境界是非常難得的,是一種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的境界,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

  孟子的政治主張是什麼

孟子的政治主張即是他的民本思想。他認爲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所以說: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孟子在政治上的思想和意見,已經經過了春秋時期的孔子的長足發揚,使得他的主張變得更符合當時封建社會的需求。  

孟子見樑襄王的故事 孟子莊子之間有何故事 第3張

孟子看到齊國爭霸,生靈塗炭,所以他提出君王施行仁政,才能使人民歸附。他認爲,君王應該減輕刑罰和賦稅,這樣才能使人民安心耕種,保持國家的繁榮和穩定。他反對土地兼併戰爭,認爲戰爭使得人民流離失所。

孟子覺得國君應該想方設法滿足人民對生活的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這樣才能使人民富足。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必須要保證農業的生產和發展,人民可以飢寒無憂,這纔是王道的開始。

另外,孟子認爲應該對人民實施教育。嚴苛的法律雖然可以暫時穩定國家的秩序,但人民並不是甘心情願的聽候差遣,唯有從內心上讓他們感受到君王的仁義,他們纔會心悅誠服地擁護統治者的地位和國家的安定統一。

政治上,孟子認爲君王應該推行王道。所謂的王道,即是和霸道對應。王道的核心思想就是“以德服人”。是一套依靠發展農業,保障人民生活和對人民教化的政治理論。

但是孟子的政治思想理論過於理想化,因此沒有被當時的列國君王所採納,因此在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後,他回到家鄉和弟子一起著書立說。從可觀的角度來分析,他的理論,在當時的封建主義社會是具有一定的積極性的。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