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司馬昭爲何遲遲不敢稱帝呢?他是怎麼考慮的?

司馬昭爲何遲遲不敢稱帝呢?他是怎麼考慮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皇帝是封建王朝權利的頂峯,坐上皇位就相當於擁有了當時最高的權力,能享受到最頂級的資源。

在秦朝之前,政治家都向往着王位;在始皇帝創立帝制之後,權力者就覬覦着這個叫皇帝的位置,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想處在權力的巔峯。毫無疑問,權力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極具備吸引力的,庸才如袁術,貿然稱帝受到四方攻擊,最終敗亡。其他諸侯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罷了。但是,三國時期,就是有這麼幾個人,竟然抗住了權力的誘惑,即便天下大勢已經明朗,也沒有登上九五至尊。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他們的想法是如何。

三國時期有誰掌握大權,卻不慕帝王的虛名呢?曹操,司馬昭都是這樣的人。我們一個個說過來。先說曹操,英明神武的魏武帝,自陳留起兵討伐董卓,歷經數十載,消滅了所有中原、河北、關西等處的諸侯,僅剩下劉備,孫權割據一方,最終天下三分,最大的一塊歸屬於曹操。

司馬昭爲何遲遲不敢稱帝呢?他是怎麼考慮的?

魏國始終處於壓制其他兩國的地位,這麼雄偉的戰績,沒有令曹操迷失本心,沒有使得曹操驕傲自大,因此,曹操冷靜分析了稱帝的優缺點

曹操稱帝可以帶來的優點十分喜人。帝王的名號能夠給曹操帶來前所未有的名望,皇帝象徵着號令天下的權威,立刻就能壓制劉備、孫權一頭,這面充滿號召力的旗幟,可以使曹魏名正言順地做許多事情。但是,相對比優點,稱帝的缺點要比較大。

我們相比較於曹操兒子曹丕稱帝之後發生的事情,就能夠知道稱帝會帶來什麼惡果了。首先,曹丕稱帝之後,劉備緊接着也稱帝,孫權爲了能夠免於遭到劉備的攻擊,才勉強歸附與魏國,實際上也是形似神不似。

這就抵消了稱帝帶來的名望好處,甚至,還給了劉備他們名正言順登基的理由,最令曹魏麻煩的是,大漢的影響力雖然已經微乎其微,但是愚忠大漢的曹魏臣子依舊不在少數,劉備接過大漢的旗幟之後,這些愚忠的大臣就會趁機對曹魏做些小動作,導致曹魏對陣西蜀的時候,一直都是採取戰略防守,這就是因爲,曹魏的內部不夠穩定,稱帝之後,曹丕疲於應付解決那些內憂,便顧不上外患了。可以說,如果沒有司馬昭,那麼蜀國諸葛亮的北伐,也許會給曹魏帶來致命一擊。

這就是曹操不願意稱帝的原因,後世李善長爲朱元璋定下三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其寓意就是,在積攢的足夠的實力之後,再去圖謀帝王的虛名,務實不務虛的曹操就是這麼想的,昔日周文王已得天下三分之二,還未登上大位,而今他曹操便要做那周文王,虛名對他來說,算不了什麼,天下一統的結果,纔是曹操最想要得到的,因此,收到周文王的影響,曹操終其一生都沒有稱帝。

司馬昭爲何遲遲不敢稱帝呢?他是怎麼考慮的? 第2張

再看司馬昭,大家或許會問,爲什麼不說司馬懿或是司馬師不稱帝,要說司馬昭呢?因爲實際上,司馬懿和司馬師都不具備司馬昭可以稱帝的條件,司馬懿在曹魏時,光是和諸葛亮周旋就耗費了十數年,後來外患好不容易解決了,曹爽又開始專政,壓制的司馬懿喘不過氣來,司馬懿費盡心思,才搞定了曹爽,使得曹魏政歸司馬氏,內憂外患平定之後,司馬懿該稱帝了吧,不不不,這個時候,司馬懿已經六七十歲了,年弱體衰,即便他有野心稱帝,也沒有身體支持了,所以,司馬懿沒有稱帝是必然的。司馬師就更不必說了,接過父親大權的他,竟然在一次征討東吳的過程中,被反叛的文氏父子襲擊,導致舊疾復發,還沒能發光發熱,就早早去世。因此,司馬昭纔是我們今天談論的重要人物。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從野心方面來說,司馬昭不遜於任何一位覬覦皇位的野心家。從實力上來說,司馬昭不同於曹操,他已經完成了統一西蜀的大業,剩下的東吳孫權已經到了燭火殘存的時候,一系列昏招令東吳徹底喪失了和司馬昭叫板的能力,只待時機一到,司馬昭便可收復東吳。兩者皆具備的情況下,司馬昭依舊沒有稱帝,這令人匪夷所思,卻也有他自己的理由。

首先,司馬昭行的是謀反,篡位的事情,這在傳統觀念中是廣受詬病的,司馬昭雖然掌握大權,但他依舊打的是曹魏的旗幟,甚至消滅西蜀,殺害鄧艾、鍾會都是藉助曹魏的名義,此時稱帝,無異於自相矛盾,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是司馬昭所不願意看到的。

相比極具風險的貿然稱帝,司馬昭選擇了一條更爲和平的道路,在等待時機收復東吳的時候,司馬昭爲其兒子司馬炎的登基做足了鋪墊,爲司馬家的上位鞏固了政權,整合了領導核心,甚至百姓的民心也開始向着司馬家,因此,司馬炎纔可以順利稱帝。當然司馬昭沒有稱帝最重要的一點,還是由古至今野心家都無法避免的--死亡。

曹操,司馬昭都是聰明人,他們告訴我們的就是,不要爲一個虛名所困擾,去做一些現在的你沒有能力做到的事情,否則,只會是偷雞不成,反蝕把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