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孫權爲何遲遲不稱帝,他到底在顧慮什麼?

孫權爲何遲遲不稱帝,他到底在顧慮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近幾年,老版《三國演義》連續劇及新版《三國》重新火了起來,人們對裏面的一些金句頻頻提起,如“俺也一樣”等。這也引起了許多網友重新看一遍三國的興趣,其中孫權便成了網友們戲謔的對象。

許多網友嘲諷他是“大魏吳王”、“合肥孫十萬”,但這真的是那個曾讓曹操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十八歲時在強敵環伺的情況下繼承父兄基業的人的真正能力嗎?非也。

孫權爲何遲遲不稱帝,他到底在顧慮什麼?

公元208年,孫權與劉備聯盟,大敗曹操於赤壁,天下三分的局面初步形成。公元219年,孫權偷襲劉備的荊州成功,使吳國的領土面積大大增加。公元229年孫權稱帝,正式建立吳國。

陳壽曾在《三國志》裏評價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陳壽認爲孫權堪比越王勾踐。

孫權的謀略

孫權18年那一年,哥哥孫策死於非命,孫權接管東吳。雖然有周瑜、張昭等一批忠心耿耿的元老輔佐,但年紀輕輕便接掌了這麼大一片基業,孫權肩上的擔子依然是不言而喻。

赤壁之戰前,孫權決心要和實力強於自己數倍的曹操開戰,於是他聯合劉備和曹操背水一戰。然而赤壁之戰後,他卻甘心低頭向曹操稱臣,間接與曹操聯盟起來。這是因爲他要開始和劉備爭奪荊州了,爲避免兩線開戰,不得不穩住曹操這方。

等到劉備一死,劉禪將一切事物都委派給了諸葛亮,諸葛亮識大局,便不再與東吳爲敵。因此孫權又與蜀漢再次聯合起來反抗曹操。從這些事中就可以看出,孫權是一個相當有謀略的政治家。

對天下時局的把握

相對劉備“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政治目標,孫權則靈活的多。孫權在很早的時候就聽從了魯肅的建議,魯肅曾對他說:“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爲將軍計,唯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於是,孫權的策略就靈活得多了。他沒有具體的目標,他只關心自己是否能獲得利益,爲了這個目標,他可以在劉備和曹操陣營變換。

你也可以說他們沒政治原則和立場,但實際上那也是一種變通,是爲了解決問題而作的讓步。

對孫權來說,他要竭盡全力擴展自己的地盤。一旦所牽涉的利益問題發生改變,那麼敵人也可以轉而變成盟友,永遠不變的只是利益。

沒有輕而易舉稱帝

我們都知道,亂世之中,雖然皇帝的權威已經近乎於無了。但是貿然稱帝依然是被天下人口誅筆伐的,如東漢末年之袁紹、元末之陳友諒等。

在三國之中,孫權是最後一個稱帝的。但是他真的有必要這麼晚稱帝呢?赤壁之戰戰勝曹操後,東吳的政權已經很穩固了。但是孫權依然堅持“緩稱帝”,其實這也是他的謀略。

公元220年,曹丕率先稱帝,改元黃初。時隔半年,也就是221年,劉備也稱帝,改元章武。此時的孫權完全可以稱帝,但是他卻沒有,孫權僅僅是在公元222年改了年號,但是直到229年才稱帝。這段時期他一直是以吳王的身份統轄江東,孫權爲何不稱帝,他到底在顧慮什麼?

實際上,孫權有兩次可以稱帝的機會,第一次是在劉備稱帝的221年,此時曹丕、劉備都已稱帝,孫權若再不稱帝,名頭上便矮人一頭,但是孫權忍住了,而且選擇向魏國稱臣。

孫權爲何遲遲不稱帝,他到底在顧慮什麼? 第2張

公元223年,東吳羣臣紛紛勸進。然而孫權又推辭了,他對羣臣說“我還是不想稱帝。”從221年到229年的八年裏,任何一天孫權都可以稱帝,因爲曹魏和蜀漢都已稱帝,自己不用擔心被天下人唾罵的風險。那爲何孫權一直不稱帝呢?

在我看來,孫權第一次沒有稱帝,主要是因爲實力不強。當時劉備剛稱帝不久,便打了過來,孫權決心暫時隱忍,向曹丕稱臣。夷陵之戰,孫權大敗劉備後,孫權照樣沒敢稱帝,因爲此時曹丕又打過來了,於是孫權再次決心隱忍。因爲自己同時與蜀漢和曹魏交惡,膽敢稱帝的話就是同時向兩方開戰,孫權這等人物怎會爲了一個皇帝的虛名便把自己放在火上烤呢?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